小王子:比较是一种天性,以至于我们总觉得所谓的理想生活,永远是别人在过的生活。这固然令人不安,但也是一种动力:在生活的巴掌底下,也藏着非同一般的武功秘籍,好好修炼,我们一样可以与众不同。
我有―个堂姐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犹记得那些年,我妈在我耳边说的话:“你看人家多懂事”“你看人家字写得多好看”。最开始听这些话没觉得我妈说得不对,只是单纯觉得这些话听着很烦。长大后才明白,我妈的这种教育方法,属于消极心理暗示。
从小在这种“被比较,还长期处于弱势方”的环境中成长,我唯一学会的就是,眼睛永远放在别人的优点上,并拿来和自己的缺点比较,不断自我贬低,因此自卑了很长时间,甚至一度觉得我是所认识的女生中最差劲的一个。不过,好在我自己个性够刚,没能心安理得地在被比较中当个“废柴”,反倒从小培养起自己的好胜欲。
我铆足劲儿长大,20岁的时候,就出了人生第一本书,算得上小小的畅销书,到现在已经写了好几本书,有的书卖得不错。在一些人眼中,我很厉害。但丝毫没有做作成分地说,我真的从来不觉得自己厉害。我潜意识里总觉得,这些都是我该做的,而且与很多人相比,我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没什么值得称赞的。
成年的我仍不断跟别人比较着:18岁的时候,羡慕那些能实现自己写作梦的人;出书后,眼睛放在书做得好的作者身上,觉得那样才是成功;赚五位数的时候,羡慕别人赚六位数,等赚到六位数,又羡慕别人赚七位数、八位数。
这种总忍不住跟别人比较的心理,好处在于,永远不需要任何人的鼓励或者提醒,眼睛永远看向高处,永远热血澎湃,永远有新的追求。但坏处是,我一度活得太焦虑了,学不会去享受当下的生活。不从内心跟自己和解,就算努力变得更好,也始终觉得自己没别人好,始終会自卑、拧巴,这就是很多人的人生常态。
庆幸的是,最近一两年,我慢慢学会和自己“跟别人比较后的落差感”相处了。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是,去年年初时,我从小的“假想敌”堂姐结婚并生了宝宝,家里人也会说“你看,那谁谁都结婚了,孩子都有了,你到现在也不找个对象”。我深知这辈子的人生进度是赶不上我堂姐了,但那又怎样,自己的人生自己过,怎么舒服怎么来。
我不大乐意再去听那些别人拿我们比较的话了,干脆建立自己世界的新原则,依旧会忍不住跟人比较,但“如何才算获胜”的最终解释权在我手里。
偶尔搞砸一件事,看着那些站在胜利终点的人,依旧会失落,觉得自己不够好,但看到差距后,依旧会自我调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TED演讲里有这么―段话:“我认识的人中,有人21岁毕业,到27岁才找到工作;有人25岁毕业,但一毕业就找到工作;有人没上过大学,却在18岁找到了热爱的事业;有人一毕业就找到了一份高薪职业,但他不喜欢自己做的事情;有人16岁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却在36岁时改变了想法……”
凡事都有自己的节奏,他人有他人的节奏,你有你的节奏,别总把眼睛放在别人身上。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生活、认清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后,依旧热爱生活,脚踏实地地努力过好自己的人生。毕竟,世界终究只是我们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而且,谁都不知道,你羡慕的人,说不定在别的地方,也在偷偷羡慕你。不要自轻,也不要自弃,这便是人生的终极奥秘。
宋四铭摘自《青年文摘·彩版》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