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课本里的美景:一朝秋暮,成霜成露

时间:2023/11/9 作者: 意林绘阅读 热度: 24405
叶绍继 谢文初

  亲爱的读者们大家好,当你们手捧杂志,翻到这页时,秋天已经来临。我们本期的主题来源于10月份的两个节气:寒露、霜降。大家都知道,露和霜都是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说明天气已经逐渐转凉,小伙伴们要注意保暖哦!其实,我们的语文课本里藏着许多关于露和霜的课文,这些文章无一例外地向我们展示了绝美的秋景图。让我们跟随老师的赏析,一起品味收录在课本里的秋景吧!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名师对对碰: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杜甫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匠心独运,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诗一开头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从而成为千古名句,被人們广为传诵。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名师对对碰:这是一首广为人们传诵的名诗,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诗人一开篇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画面: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叮当的车马铃声。从“征铎”声我们可以联想到,旅客们有的正在忙着套马,有的正在驾车向外走,热闹非凡。“客行悲故乡”,虽然出自诗人之口,却代表了许多旅客的心声。过去交通不便,身处他乡人情浅薄,当时人们安土重迁,怯于远行。“悲”字,表明客人们离家渐远、前途未卜的悲凉心情。

  颔联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两句皆用名词,选择十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涵盖丰富,画面多重组合,形成各种景象。“鸡”和“声”结合起来,让人想起雄鸡引颈啼鸣的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会使人联想到不同的画面。古时旅客为保证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本诗写的是早行,鸡声和月就是很有特征性的景物,茅店又是具有山区特征的景物。“鸡声茅店月”五个字,便把旅客住在茅店里,听见鸡鸣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亮,就收拾行囊,准备赶路等内容,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同样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具有特征性的景物。雄鸡报晓,夜色朦胧时,诗人就起床出发,没想到此时外面已经到处都是人迹,自己已经不算最早了。这两句将早行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历历在目。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名师对对碰:自魏晋以来,诗人多喜欢借用霜露等意象来表达自身主观的情感。霜和露都是水汽凝结的,是水的变体:空气中的水汽在夜晚气温降低后凝结成水滴,形成露珠;秋天以后,夜晚气温大降,水汽直接凝结,形成固态的“霜”。霜露多出现在秋天,它继承并传达了自屈原以来所形成的悲秋的意蕴。杜甫在《秋兴八首》(其一)中,就借助霜露的意象表达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作者在诗的开头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进行了形象的描绘。诗中的玉露指的就是秋天的霜露,因其颜色是白的,所以以玉来比喻。在这里,秋天的霜露、凋零残伤的枫树林、萧瑟阴森的迷雾组合在一起,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霜露的意象和诗人的主观情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赤壁赋(节选)



  [北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名师对对碰:选文部分写的是苏东坡和同乡道士杨世昌在赤壁一同泛舟夜游的情景,作者与客人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作者在这里选取了白露这个意象,这里的白露应该是白雾,雾和露一样,也是液态的水,不同的是,露需要附着在地面或者地表物体上,雾却是独立悬浮在空中的。作者向我们展示了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加上皎洁的月光的照耀,使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苏轼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漂荡,浩浩渺渺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作者寄情山水,以景抒情,将白露等景物和游乐之情融为一体。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