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说:我们与我们的亲人,在电子时代或许属于徜徉在同一片比特海洋中的两股洋流。他们有他们的日子,我们有我们的。但只要有情感相连,便格外珍贵,值得永远珍惜。
我和我爸妈现在的感情交流,主要走线上途径。我在北京上学工作,父母在家鄉十八线小县城。我一年假期很紧巴,一有空还老惦记旅个游看看世界,回家的日子很有限。放10年前,我就是需要《常回家看看》这种催泪歌曲敲打敲打的不孝远游儿。
中国人智能手机普及率过半已经9年,骨肉分离的悲情气氛再难酝酿那么浓了。我妈没事就发一条微信过来,她通常发语音,配以海量图片。内容拉拉杂杂,从家里的兰花开放数量到我叔伯婶姨的新动向,顺便问我冷暖。我爸则保持着无线电静默,隔一段时间一通紧急视频电话。多半是他又看到外卖员起歹心、白领过劳死或手机无故爆炸的社会新闻了,焦虑一夜,必须再和我当面叮嘱一番。
网络连线的那头,爸妈穿着棉睡衣坐在家里沙发上,笑容和皮肤都非常柔和——我妈新购置了美图手机,自带磨皮效果。视频时我总忍不住多留意右上角,瞟着有自己的画框。爸妈不会,他们爱盯着主屏幕,那里有我的脸。尤其是我爸,老是越凑越近,搞得我有时只能看见他巨大无比的鼻子。
给父母的朋友圈点赞是我作为女儿应尽的义务。我妈发一条状态的认真劲儿不亚于某国总统发布国情咨文,精心推敲文案,还要权衡思索。她退休后爱玩儿,带着10条丝巾和两副大墨镜走遍祖国大好河山,家里一阳台的花,精心侍弄,应季轮番开放。
给父母的点赞通常不会带来太多系统通知,两代人没多少共同好友。只在似乎很久以后,我几乎都忘了曾经的随手一点,微信后台显示统一回复了“谢谢亲们”,并配以玫瑰花的图案。那时,在北京的寒风或霓虹里,我会忍不住笑起来:爸爸妈妈,正在好好生活啊。
向父母开放朋友圈则是一个有争议的水域,各家子女各有思路。我的朋友圈没什么好隐瞒的。一个互联网行业的朋友则小心控制着传播路径。北漂数年,她加班纪录疯狂刷新,发际线则大规模后退,一句吐槽能让远在四川的爹娘咂摸上三天,最终得出女儿濒临过劳死的结论。最终的解决途径是她每天在家庭群里发一张自己的伙食照片。父母有着朴素哲学:吃好了,说明过得还不错。直到最近,连着几天,她发出去的图片无人回应,孤零零地悬在冷清的群聊记录里。“是不是把我屏蔽了?”她心情复杂。
“双11”是我尽孝的重要舞台。长久以来,我和我妈的母子情主要体现在QQ上互发宝贝链接。随着收入渐涨,“妈帮你买”逐渐变成了“妈,帮你买”。她叫不出我熟悉的那些品牌名,乐得我给她张罗:“这家的明星产品补水好”,“那家的对付眼部细纹有一套”,像个快乐的小孩。我爸的一大爱好是给我发红包。学会倒腾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花了他一番工夫,从此,每发出的一笔钱都额外多了一层立足新时代潮头的赠予。而我是这种快乐的最佳接收对象。
线上再多色彩,但与真正面对面的冲击还是无法相比。刚走到楼梯口,鸡汤香味撞进鼻腔,推开门,厨房锅碗碰撞声和妈妈的笑声泼洒出来,爸爸张开双臂,一把搂过我,又暖又结实:“女儿回家啦。”当然,言笑晏晏,酒足饭饱,三个人放下筷子,不约而同拿起了手机。
暮春摘自《中国青年报》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