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人喜卧游。足不出户便能畅游山水,陶冶性情,于动荡乱世之中仍能获得主体意识的升华和对内在心灵的守护。
重视坚守一个“自我”本是值得赞赏的事情,只是蔽塞于一室之隅观望呆板的画卷又怎能字样润盈所谓的“我”呢?莫非晋人也有“触目皆为青山绿水”的本领?
大抵是相同的理由,现在也有很多人喜欢的“宅”的形式宣誓对本体的守护。进去一看,手机、电脑、平板一应俱全,虚拟世界里妄想获得内在心灵的丰盈,似乎比古时的卧游更不靠谱。
如此看来,所谓的“宅”不过是以构筑一己之世界为名而屏蔽现实世界。表面上扔掉的是俗世喧嚣与名利束缚,实际上更是故意摆脱对他人、对社会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只是,宅于一己之世界当真能保全自我吗?正如一个充满齿轮的机器,大轮带动着小轮,小轮促动着大轮,我们与同遭的事物,断不能割舍。
所谓的“身外”之世界,其丰饶广袤与狭小的房间相比,更是充饶滋长心灵与胸襟所在。太史公之壮游,何其壮也,故能悉载民情,以成一家之言。毛姆笔下的思特里克兰德,拒绝富贵温柔乡里的苟安,只身赴于荒外之岛屿,在与自然文明的碰撞接触中,获得心灵意义上真正的解脱与升华,而淬炼成传世之画卷。这样的一种对自我价值真正的坚守与挖掘,恐怕是深宅大院里的宅人们永远无法企及的。
“于洪荒自然中照見生命的不同修行,于文学艺术里看到生命的不同可能”,生命的提取与淬炼离不开逃离那促狭的笼子。况且,笼子之外,有更多的使命,等待宅人们的认领。
我最喜欢陈蕃的一句话,“以遁隐为非议,故屡退而不去”。在那样一个黑暗无尽、是非颠倒的年代,“宅”似乎成了一个必需的、无可厚非的选择。只是任何一种借口那只能骗骗自己,宅男宅女们对苟安的向往,对安居一隅,舒适地堕落的沉溺,在陈蕃这儿,都遭到了严厉的驳斥。“以仁心为己任,故道远而弥厉”,使命感的丧失,责任担当意识的锐减,又如何能让这些宅人重新变成当初那群志扫天下的少年呢?
“无益于己,有害于俗”,用此来描述“宅”的现象,其实并不偏激。我未曾宅过,但也有过贪图安逸的欲望。只是,切不能用苟安消磨棱角与志向,用借口蔽塞心灵与社会。
点评:人具有社会属性,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宅于一己之世界,这并不是对本体的守护,而是故意摆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是苟且偷安的生活态度,是自私自利的表现。作者针对当今社会“宅男宅女”现象,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现象的实质,批叛他们缺少社会责任感,提出 “作为当代少年,应该走出牢笼,磨砺自我,做一个志扫天下的阳光少年”这样的论点。全文论点正确鲜明,破中有立,充满浩然之气。作者善于运用反问句式、比喻论证和引证法,使语言犀利,论证分析鞭辟入里,而又不失生动形象。(特约教师: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戊戌中学 陈平英)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