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分享:“非暴力沟通”是人际交往中一种很重要的交流形式,它可以避免很多情绪化的冲突,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文中作者没有用生硬的术语来解释“非暴力沟通”的意思,而是通过“长颈鹿的耳朵”这样一种特别的比喻,介绍了“非暴力沟通”的关键——感受和需要。并通过列举几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进行论证,逻辑清晰,有理有据,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特约教师: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 张文惠)
去参加了“非暴力沟通”工作坊,印象很深的是,其中有一个环节,老师收集了一些大家不喜欢听到的话,比如这一句“你怎么这么胖”,问现场的人:大家都会有哪些回应方式呢?
第一种常见的方式是反击,立即进入战斗状态:“胖怎么啦?吃你家大米了?你有什么资格说我胖,我看你更胖!”咱可不能吃亏。
第二种是进入自责模式:“唉,我就是很胖啊,没人喜欢我。”自卑的人通常会如此。
这两种常见的反应被称为“豺狗的耳朵向外”和“豺狗的耳朵向内”,一个会伤害别人,一个会伤害自己。它们是很多人本能的反应,日常生活中随时都能见到。
而非暴力沟通提倡的是“长颈鹿的耳朵”,专注于感受和需要。
当“长颈鹿的耳朵向内”时,可以从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出发,说:“听到你这样说,我有点难过,我希望被你接纳和认可,不管我是胖还是瘦,你都能接受我本来的样子。”
还可以从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出发,即“长颈鹿的耳朵向外”,说:“你似乎很担心我,可能你希望我更加注重健康吧,能不能给我一些具体的建议和帮助,比如我们一起健身?”
听到这样的回答后,我感到很意外,原来对于那些听上去“不入耳”“不友好”的话,还能有这样的解读和回答。这样温和坦诚的对话,能化解戾气,让人心生暖意。
后来小组讨论时,几位刚工作的年轻女孩总结出的最不喜欢听的话是,一回老家,总有亲戚说:“你怎么不回来工作,老家多好啊,干吗还留在北京?”她们的第一反应也是觉得对方多管闲事:“我就愿意,关你什么事?回老家,难道你负责给我找工作吗?”
可仔细想一想,琢磨一下,老家亲戚说这句话的动机是什么呢,难道就是为了秀优越和讨人嫌吗?每一次没话找话的背后也有对方的感受和需要,这更多的是一种来自亲人的关心,尽管听上去有些“嫌弃”,他们也许并没有能力为这份关心付出具体行动;也可能有一些好奇,无法理解“北漂”的感受——总待在一个地方的人的确不明白大城市的吸引力到底在哪里。
记得有一次回老家,我姑姑突然对我说:“你在北京生活很辛苦吧,工作是不是特别累?要用脑子的工作也不容易。”突然听到这样一句话时,我很意外,也非常感动,意外的是姑姑竟有这样的同理心,这句话别的亲戚都没说过,感动的是接收到了来自亲人的体贴和真诚关怀——原来不光有人关心你飞得高不高,也有人关心你飞得累不累。
那一刻,我对姑姑产生了极大的敬意,觉得她是个很厉害的人。有洞察力和同理心的人都是了不起的。可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正确地”表达关怀,那一句无聊、轻佻又似乎带有挑衅的“你怎么不回老家工作”是很常见的,他们或许省略了一些潜台词:大城市的人多,竞争激烈,房价很高,交通很堵,在我看来生活压力太大,觉得你这样的大学生,学历不错,回到老家可能会有更舒服更“成功”的选择。
听到让人不高兴的话,忍气吞声是对身体有害的,即使当时不发作,也在心里种下反感的种子。可是,如果换一种理解方式,把对方心里的这些话考虑一下,在脑海中播放一遍,感受就不同了,也就没什么好生气的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