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狗年。说起“走狗”一词,让人联想到爪牙、帮凶。但在先秦时期,这是一个中性词。一指猎犬。《战国策·齐策四》:“世无东郭俊、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也指替人效力者。如《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狡兔死,走狗烹。”
在我國文艺史上,“走狗”一词,还用来比喻甘愿做他人的门生。郑板桥曾给自己刻过一枚“徐青藤门下走狗”的图章。这个提法既意味着对前辈的尊敬和推崇,也有自谦的用意。 “走狗”一词发展到宋元时期,由于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演变为一个贬义词,意指受主人豢养的爪牙、谄媚的人或阿谀奉承的人。
丁强摘自《羊城晚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