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往往也是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的标志,是该地区和该民族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彝族作为西南地区的古老民族,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正确的认识和运用新媒体,能加快彝族文化的发展。结合新媒体的特征特性促进彝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不仅能普及彝族文化还能提升彝区的知名度,更能带动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促使彝族文化在科教、娱乐、休闲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社会意义。
一、新媒体时代彝族文化传播的特点
新媒体主要是指更加依赖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 动通信技术等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新媒体往往兼具多种媒体的特征与特长,多元化的文化传播方式取代了以填埋为主的彝族文化的传播特点。彝族文化传播主体不再单一。彝族文化的传播主要以口传和书本的方式为主,其中口传的盛多。口传方式具有方法简单、技术门槛低的特点,是彝族文传播与化传承长期采用最多的。与口传不同,新媒体传播迅速广泛,不限于口传、书籍、报刊等传统传播主体,传播方式更具有多样性,既可以运用传统的书籍报刊等方式传播,也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新型传播方式。
彝族文化传播呈现不可控性。新媒体的传播具有广泛性、即时行、多样性、交互性、复杂性等特征,新媒体时代下,彝族文化的传播呈现出了全方位快速的传播,信息不再由新闻联播式的一个统一的声音来发布,几乎每一个彝族网民都有可能成为传播主体,他们可以主导信息传播活动,其传播信息量大、传播内容零散化、传播方式个体化群体化越来越显著,表现出彝族文化通过新媒体多点传播、多向发布的特性,并呈现瞬时发布、瞬时传播的趋势,致使彝文化传播受到不可控性。
社交软件成为彝族文化传播的主体媒介。智能手机的普及化和互联网在彝区的全覆盖,微信、快手、抖音、微博、QQ等社交软件成为彝族网民传播彝族文化的重要渠道,利用其软件开直播、语音对话、视频聊天、发视频和文图等功能,发表和参与彝文化的传播,使其成为彝文化传播的主体媒介。
二、新媒体时代彝族文化传承的特点
彝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是彝民族精神极为重要的部分,包括语言、文字、舞蹈、服饰、宗教等多种元素,而彝族文化传承是确保彝民族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径。伴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对彝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主导性作用。彝族文化传承方式多样化。新媒体时代,彝族文化的传承方式和路径诸多,除了传统的传承方式以外,以“文+图+音频”的多样化的传承方式,供读者因所喜所需而习之,实现一对多,多极化的传承效应。如微信的群聊、有关彝族的公众号的建立,这些都是最广泛和时髦的彝文化传播平台。作为新媒体的微信为广大热爱彝文化的人们搭建了一个方便学习的平台。
彝族文化传承内容快餐化。新媒体时代,由于新媒体的即时性加之文化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彝族文化的传承呈现出重时速而轻内容、重数量而轻效率、重吸睛而轻本质等快餐化特点,内容缺乏内涵、失之原味的现象居多,致使传统的彝族文化传承内容碎片化后易被误解和扭曲,其文化的精神传承被商业化弱化,严肃性的文化传承被娱乐化破坏。
彝族文化传承对象全民化。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显示,到2018年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8.3亿人。据此,新媒体时代,彝族网民也在越发的增加,彝族文化借新媒体之风,实现了跨区域、全民化的传承与发展。与传统的文化传承方式不同,没有固定的传承人和教授地,新媒体时代的彝族网民既可以是传授者,也可以是传承者,具有随意性和自主性,随时随地可根据其自身的文化意识形态和知晓的传统文化,以及区域异同的文化习俗等进而讲解传播,对彝族文化感兴趣的人不分民族不分区域的开始主动学习。
三、新媒体时代对彝族文化传播与传承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对彝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既有利也有弊,在对彝族文化传播与传承以及彝族文化的创新创造带来了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挑战。机遇:
有利于彝族形象的建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说过:“一个民族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上的特点,并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本民族的标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是民族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文化的传播能够加强其他民族对彝民族的认识,能够帮助构建民族形象。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彝族文化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向外传播,而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为彝族形象的建构带来新的契机。
加快彝族文化的大众化发展。新媒体推动了文化传承和传播理念得到了改变,利用这一新媒介,改变以往封闭、落后的传播视野和思想,让彝族文化走向世界,加快了彝族文化的大众化发展。思想观念在转变本质上就是高效率的传播方式。新媒体打破了彝族传统的封建思想,真正的将来源于民间的神秘的彝族传播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比如火把节、彝族年等。
促进彝族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丰富多彩,为彝族人民打开了一扇了解外面世界的大门,开始和外界沟通,不仅把彝族文化传播出去,也开始接受外来的文化。利用新媒体多种新型的传播方式,加大了对彝族文化的深度挖掘,以彝族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民风民俗为基础,积极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以达到最大的开发和利用价值。例如,通过新媒体的优势,彝族的音乐、服装、餐饮、舞蹈等文化遗产走上了产业化发展之路,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方便彝族文化的保存和传承。新媒体具有巨大的存储功能,新媒体网络存储几乎不占用物理空间,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通过建立彝族文化官方网站(如彝人网、彝族人网等)、文化数据库等方法,可以最大程度的运用新媒体数字技术将优秀的彝族民族文化保存下来,为彝族文化的保存提供无限的空间性和可能性,而不再局限于报刊书籍等传统媒体的彝族文化保存形式。同时,任何一个网络用户都可以在网络上对其进行查询、检索、增补等活动,存储在网络上的彝族文化可以通过网络媒介方便快捷的传播,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实现资源共享,促使彝族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挑战:
彝族文化传播中出现解读偏差。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发布追求快讯化,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对文化进行传播,致使在一些环节上形成了不是由主观控制导致传播后保留的信息通最初信息出现些许差别,发布的信息不全面,只是冰山一角,呈现碎片化,所以会使广大群众对以此形式传播出去的彝族文化出现一知半解而解读偏差的情况。
彝族文化传播中缺乏权威性。新媒体时代,人人成为了网络媒体的使用终端,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和发布者。由于网络的监管力度不够,再加上鱼龙混杂,信息发布的门槛更低,无论你是什么身份的人,都可以随意的传播和发布有关彝族文化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没有经过筛选和过滤的环节,各种缺乏彝族文化内涵的信息被广泛传播,严重缺乏权威性。
彝族文化过度被商业化和娱乐性。在新媒体的渗透和融合下,彝族文化与经济常常捆绑在一起,彝族文化在传承的同时,充斥着市场经济的气味。彝族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进行商业运作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但新媒体的商业性和娱乐性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彝族文化传承的严肃性,曲解着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色,这不但使彝族文化传承失去了意义,还撼动着彝族文化的民族精神。
传统的彝族文化被趋同化。新媒体时代下,彝族文化受到了外来大城市文化的巨大冲击,文化流失或者趋同的趋势和文化得到保护与发展的趋势应该同时存在,但城市化强化了个人主义倾向,而削弱了民族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倾向加强了个人对城市文化的认同而对本民族的认同意识迅速淡化,或在今天利己主义,消费主义、利益为尊,急功近利的时代面前很多彝族传统文化逐渐被放弃。
四、利用新媒体促进彝族文化发展的策略探究
任何文化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自身创新和外来文化的补充,都是在不断的创新、发展和继承中实现文化的整合,不断完善、丰富传统的民族文化,所以要利用好新媒体这一媒介,为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打一剂良药。抓好彝族文化传播中的监管工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自然是“自媒体”普遍泛滥时代,运营者要抓好彝族文化传播中内容的筛选和监督工作,而做到这一点需要加强专业的人才培养,运营者只有具备丰富的专业性基础知识和维护民族文化意识,才能有效的做到监督作用。同时,彝族网民们要从自我做起,自觉维护彝族传统文化,摒弃哗众取宠的传播,让人人都是传播者,个个都是监督者成为彝文化传播的现实写照。
提高彝族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意识。积极的文化发展和创新,应该是基于传统文化根基的发展与创新,是其传统文化的延伸、扩展和丰富,而不应该是脱离文化的文化。要利用彝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加强彝族文化传承者对彝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因地制宜的制定适合各地区彝族文化创新发展的策略,实现传统的彝族文化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结语
新媒体时代下,彝族文化传播由过去的小众传播呈现出大众传播的特点,即乡村传播向国际传播的转变;单向传播向双向传播的转变;牧场意识向市场意识的转变。这些新特点为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好的思路,新媒体也就成为传播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小民族、大文化”, 对新媒体的崛起,我们应充分认识其价值,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服务于彝族文化的传播,让彝族传统文化在与时俱进中不失原底色的得以传承。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