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焦虑指个体于与某个人产生亲密的情感联系后,又要与之分离时,产生伤心、痛苦的一种过度焦虑和发展性不适,以表示拒绝分离。分离焦虑可能发生人生的任何阶段,但是初次入园的幼儿一般年龄在3岁作用,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初期,心理发展的初级阶段,认知水平较低,且对父母的依恋处于成熟期,面对与父母家人的分离,其自我调节和创伤修复能力较弱,分离带来的焦虑持久而强烈。
入园带来的分离焦虑最为普遍,常见表现有情绪低落、拒绝游戏、哭闹不止、紧抓不放、疯狂地寻找、拒绝进食等,严重的甚至无法继续在幼儿园学习生活。幼儿的分离焦虑不仅让幼儿身心产生痛苦,影响着幼儿积极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阻碍幼儿机体机能的发展;也给家长和教师带来一定的焦虑和负担,影响师幼亲密关系的建立;甚至阻碍幼儿园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影响家园和谐关系的建立。
幼儿初次入园所产生的分离焦虑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由分离产生的焦虑不仅会给幼儿带来痛苦,而且也会给老师的教学、父母的生活带来一定的负担。幼儿适应社会活动的第一步是开始并适应幼儿园生活,科学的认识分离焦虑不同阶段特征表现,并根据阶段性表现形成阶段性的策略,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可以帮助幼儿更好适应从家庭迈入幼儿园,安全度过“心理断乳期”,愉快的进行幼儿园学习,因此入园分离焦虑成为家长、 教师和幼儿园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分离焦虑的阶段性表现特征
经过笔者多年对入园学生焦虑的观察与研究,幼儿入园分离焦虑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敏感阶段——此阶段通常出现入园初期,幼儿的抵触情绪最为强烈,抵触行为也较为剧烈,一般在初次入园时较为常见,表现如嚎啕大哭、拳打脚踢、行为怪异、寸步不离要求父母在身边、拒绝入园、撕东西、咬东西等。消极阶段——此阶段幼儿初步意识到父母的暂时性分离无法改变,开始接受消极入园的事实,但是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有所减少,但不喜欢理睬他人,不积极融入游戏与活动,表情也较为迟钝。
接受阶段——此阶段幼儿逐渐积极接受入园的事实,开始接受老师和保育员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与其他小朋友开始交流,但是看见母亲时还是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二、入园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
产生分离焦虑的可分为外在和内在原因。外在原因包括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接触人员等与自己熟悉的生活产生了较大变化而产生的不适应;内在原因包括家庭、行为要求以及幼儿自身等因素,与幼儿原有认知有较大区别,从而使幼儿产生恐惧与抵触情绪。1、外在原因
幼儿在入园前,一般都适应了原来稳定的生活习惯与生活环境,与家人邻居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依恋关系,幼儿具有较强的安全感。对幼儿来说,开始幼儿园生活意味着打破原有的安全感,由熟悉的家庭生活环境与方式转变为陌生的幼儿园生活环境与方式,陌生的老师代替熟悉的父母。这种转变给幼儿带来的冲击,使其在入园是充满抗拒心理,由此产生焦虑情绪。2、内在原因
2.1 家庭因素家庭的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分离焦虑的产生。当下家庭生活质量有明显改观,大部分家庭孩子较少,孩子的关注度较高,在家庭教育上较为宠溺,幼儿的自我为中心观念较强,缺乏生活自主性、独立性及必要的生活技能。此外,由于孩子不多,孩子们缺少了玩伴,社会交往能力相对的匮乏,因此当幼儿们入园以后发现同时有三四十个孩子的大集体时,不仅关注度低于期望值,而且往往惊慌失措,产生一种本能的不安全和恐惧感。
此外,一些父母面在孩子入园阶段自身的分离焦虑更甚于幼儿,其焦虑情绪会对幼儿产生情绪感染作用。父母的焦虑主要来自幼儿入园生活表现与家长对幼儿期望的存在一定差距,家长所表现出来的担忧与疑虑。父母面对幼儿时,其语言、动作、表情中所折射的情绪对幼儿有很强的感染作用,让孩子对上幼儿园充满担忧与恐惧,从而强化幼儿的入园分离焦虑。
2.2 教师因素
教师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教育经验是帮助幼儿缓解焦虑的关键。作为教师前期要加强对幼儿的了解,了解孩子的基本情况,取得家长的信任,缩短教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让幼儿初步接纳老师,降低幼儿的心理恐惧。此外教师的亲和力会影响幼儿焦虑的轻重,笑容满面的老师会比严肃刻板的老师更容易得到幼儿的青睐,友善的老师更容易使孩子产生依赖。
2.3 幼儿自身
幼儿初次入园所表现出的分离焦虑强弱与幼儿自身性格特点有一定的关系。幼儿自身的性格特征决定了幼儿对幼儿园生活适应的快慢,通常而言,羞涩、内敛、胆小、不善于沟通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心理较严重,入园的适应时间较长,分离焦虑相对更加严重。而开朗、大方、好奇心重、乐于沟通的幼儿则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注意力容易倍分散到其他事物上,其入园时焦虑持续时间较短,焦虑表现也相对轻微。
三、消除入园焦虑阶段性策略
在实施相对应的策略之前,入园前进行情感培养,消除幼儿的陌生情绪。在入园前,家长要提前给孩子做好心理建设,向幼儿描述幼儿园的学习、游戏与生活,激发幼儿上幼儿园的欲望,而不是恐吓幼儿不听话就送去幼儿园,让老师管教,这样只会让幼儿在敏感阶段的对抗表现更加激烈。此外,教师要做好新生入户交流,让老师了解幼儿,也让孩子熟悉幼儿园的环境,熟悉对应班级的老师,提前熟悉幼儿园的一日作息规律,并鼓励家长在家实施同样的作息制度,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孩子对上幼儿园的恐惧,也降低父母的担忧与疑虑,。3.1 敏感阶段的相应策略
首先教师要创设优良的班级环境,让幼儿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让孩子尽快适应并喜欢上幼儿园里物理环境,从而降低其焦虑情绪。
其次要创设优秀的人文环境,如通过趣味性的亲子课,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的乐趣,体验幼儿园的生活、游戏活动的节奏和秩序。过度环节可以准备一些舒缓的音乐,开放可以自由选择游戏的区域,家长可以作为孩子的玩伴陪同幼儿游戏,而老师可以作为引导者、观察者、协助者来组织游戏活动,半日活动可以以一周的时间期限,半天幼儿园的生活,半天家里的生活,这样可以减缓孩子们的焦虑时长,同时也能增强孩子们来园的兴趣。在一周的半日活动中,老师要利用好这半日的时间,观察每一个孩子的情绪变化、性格特征、脾气喜好等,及时发现问题,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与家长统一战线,帮助孩子度过焦虑期。
3.2 消极阶段的相应策略
这一阶段的孩子,情绪不太稳定,可能早上送来会哭,过了一会儿又平静了,但还是不愿积极主动的参与集体生活,会以“无回应”式的态度度过幼儿园的一日生活。
首先作为教师要在此阶段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如每天仔细观察孩子来园时的状态,在他相对安静的状态下,先简单聊聊他在家玩了什么,有什么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情,抱抱他,然后再询问他情绪低落的原因,以鼓励或者累计奖励式的方式正面引导,对于比较被动式的孩子,老师可以多一些关注,带入式的让孩子去尝试,多给幼儿正面积极回应,增加幼儿入园的成就动机,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其次和谐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幼儿之间消除陌生感,从而弱化焦虑感。老师要促进幼儿之间形成和谐的同伴关系,可以让焦虑较弱的小朋友去帮助焦虑较强的小朋友,让幼儿之间互帮互助、互相分享,让幼儿感受到同伴带来的幸福感,与他交朋友,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缩短幼儿之间的距离,增加孩子在幼儿园的归属感。
老师要做好“榜样”,循循善诱,循序渐进,逐步消除分离焦虑。家长也应多鼓励孩子上学,表扬幼儿入学后的变化,激发幼儿入园的积极性。
3.3 接受阶段的相应策略
这一阶段的孩子基本已经开始慢慢接受幼儿园的生活,为了激发孩子们来园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尽量满足孩子们的需求,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发现孩子们的优点,以优点带动缺点的方式引导孩子,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和自信心。
首先,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要井然有序,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表下,合理安排一日活动,鼓励孩子们能自己动手的都自己去做,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满足他们在生理上的需求,从而获得成就感。
其次,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幼儿园最独特、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有些心理学家把游戏成为幼儿的“主导活动”,游戏能给孩子们带来机能的快感,可缓解紧张的状态,因此老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创设丰富而有趣的游戏活动,善用绘本、音乐和美术调节孩子们的心情,转移孩子们的注意力。
四、总结
幼儿能否顺利地融入幼儿园生活,对幼儿的个体身心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幼教工作者,要针对幼儿初次入园分离焦虑的阶段性表现,找出焦虑原因,然后根据不同阶段表现及原因,采取针对性科学策略。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是一种普遍现象,要科学认识分离焦虑的阶段性表现,对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进行阶段性探讨,有利于幼儿适更快应幼儿园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