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骚动”事件发生过程
1918年7月23日,富山县下新川郡从事码头搬运工作的46名渔家妇女听说下新川町当局正在设法把大米运到其他地方。她们认为这将不可避免地加剧粮食价格的上涨,并自发地要求米高停运。被拒绝后,他们立即停止工作进行抗议。米骚动的第一把烽火就此开始点燃,到后来,斗争规模变得越来越大,暴动迅速蔓延到全县。愤怒的群众到处攻击米店、奸商和富人,抢夺米粮。8月10日之后,米骚动在全国迅速发展,米骚动开始迎来高潮。斗争的主力军是城市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在这场暴动中,饱受政府歧视压迫的特殊部落民也开始了行动。他们袭击了多处米店和仓库,然后袭击了警察局。政府派出警察,甚至动员军队进行镇压。暴动持续到8月13日。直到政府调来大量军队暴动才被镇压。
暴动继续发展,而暴动中心开始从城市转入煤矿和农村、小城镇。8月17日以后,米骚动发展到了山口县和北九州的煤矿暴动。在山口县宇部煤矿、福冈县峰地煤矿,由矿工要求涨工资而引发了暴动。煤矿暴动发展成了附近居民数千人规模的暴动,紧接着对米店、奸商富豪宅邸纵火。各地农村和小市镇同矿工斗争相呼应,也普遍发生暴动。农民暴动有时还同当地工人暴动结合、取得更好的效果。到9月中旬为止,除个别地区的零星斗争外,这场持续50余天的轰轰烈烈的米骚动终于被镇压下去。
二、“米骚动”事件发生的原因
“米骚动”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既有国内因素,又有国外因素的影响。首先,国内方面,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在经历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之后,不仅获得了大量的战争赔款,还控制了朝鲜。战争中的获利极大地推动了日本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在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因忙于战争而纷纷推出亚洲市场,这给了日本继续快速发展资本主义可乘之机。在这次战争中,只有美国和日本,不仅没有受到损失,还发了一大笔战争财。日本靠着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大发横财,在军国主义政府的支持下,日本垄断资本主义迅速膨胀起来,但是这种畸形的的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是很不稳定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尾之时,由于亚洲各国民族主义运动兴起,日本对外扩张略夺受到了阻碍,为了能继续维持现状,摄取更多财富,开始加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在农村,地主占有全国一半的土地,而约有70%的农民没有或者只有小块土地。即便如此,拥有小块土地的贫农也要负担高达30%的重税,还要受到资本家的不等价交换。而佃农要在地主的剥削下负担更为沉重的实物地租,无论收成如何,农民必须将全年收入的5成甚至7成做为地租。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广大农民长期处于饥饿状态,日本农业生产也难以得到发展,更加加剧了农村阶级矛盾。在城市中,工人的处境也十分艰难。长期受到资本家剥削。1918年与1914年相比,物价指数翻倍,而工资指数却只上涨了50%。工人们不仅要忍受每天长达12到14个小时的劳动时间,微薄的工资,恶劣的劳动条件,而且在面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情况下,生活水平极低。资本家恶意克扣工资,虐待女工、童工也是常有的事。而无法继续生存下去的工人群体为了生存在各地纷纷展开了罢工运动。
其次,国外方面,1917年11月7日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是劳动人民第一次掌握政权,不仅给予世界被压迫人民和民族强烈地鼓舞,还在日本劳动人民群体中引起了反响。日本统治阶级对此十分恐惧,千方百计组织革命思想的传播。但是,无论日本统治阶级如何阻挠,十月革命的思想还是通过日本海沿岸传入了日本,并在人民中间传播开来。1917年以后,带有强烈政治性的日本工人罢工运动和农民租佃争议都大有增加。
而导致米骚动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米价飞涨。1917年底米每升价格1角2分,1918年初上涨为2角,7月份涨至3到4角。甚至到了1918年8月2日,日本政府宣布出兵西伯利亚之后,米价就疯狂上涨。3日为3角8分,5日为4角1分,7日为4角7分,9日为5角3分。每天都在上涨。早在1917年米价出现涨势之时,地主和商人也开始进行米粮投机,开始不断抛售和收购大米。观察出事态严重的仲小廉农商务大臣于1917年9月1日推出了《暴利取缔令》,但是没有效果。1918年4月公布的《外米管理令》,并在三井物产和铃木商店等指定的七家公司进行外国大米的大量进口,但是米价还没能下降。
一系列的米价上涨造成了社会不安。对此,统治阶级采取了增加警备力量企图抑制社会不安的措施。然而在这个连工人团结权都没有的时代,受到统治阶级严重压迫和剥削的劳动人民开始将愤怒的矛头指向了高收入者,特别是米店和富商。随着日本政府决定向西伯利亚出兵,政府指令三井、铃木等特权商人大量收购军粮而导致米价进一步暴涨。日本国内阶级矛盾——统治阶级与人民群众之间,地主和资本家与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急剧发展,从而导致了米骚动的爆发。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