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中国诗歌文体与翻译

时间:2023/11/9 作者: 新生代 热度: 16306
吴静 贵州大学 贵州贵阳 550025

1.中西诗歌对比

中西诗歌有诸多不同,两方根植于迥然不同的文化环境当中,自然会受其相异的文化环境影响,开出不同的花朵.

  从用词来看,中西诗歌差别不大,都是有雅有俗,雅俗共存.从句子层面看,中文意合的特点和英文形合的特点造成了中西诗歌语言的差异.中国诗歌常使用不完整句,在句中缺省主语、谓语等成分.而英诗句追求押韵,否则不会出现成分不全的问题.从篇章结构来看,中国诗歌以"意"统摄全局,场景转换、话题转换自如,只要诗人想要抒发的感情能够把前后文连接起来.这种思想体现在诗歌语言中,导致诗歌语句排列灵活,以"意"摄诗.而英诗则不同,场景话题转换时必须有自然的过度,或者就直接在同一场景中完成整首诗作.

  另外中国在信息的表达和感情的宣发上,中国诗歌注重"隐",常常缺省信息,而西方诗歌注重"显",情感常常外宣.中国诗歌中常用的"省"和"藏"两种手段.所谓"省"就是省略,中国诗歌常常省略信息,使语言精炼优美,如中国诗歌常常省去人称代词 "藏"就是使用意象、文化负载词等手段将要表达的感情、事理隐于字里行间,如《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而西方诗歌中无论是信息还是感情都更为显现,描写更清楚,留白更少,如《失乐园》(151-190).

2.功能对等理论和诗歌翻译

尤金?奈达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提出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翻译界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奈达指出翻译的过程不是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文字层面机械地一一对应,而是功能上达到一致."功能对等"就是指翻译时不求文字表而的一一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文化差异的处理是与从语义到文体将源语再现于目的语紧密相联的.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精神时,译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的作品.

  笔者发现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用于指导诗歌翻译最为适宜.其理论的核心主要有三部分:对等物(指向源语信息)、自然(指向接受语言)、最切近(以最高程度近似值为基础).这也就是说,此原则将从三方面保证译文的质量.对等物原则保证了译文对原文的忠诚性,自然原则保证了译文对于译文读者的可接受性和可读性,最贴近原则保证了译文与原文对读者的效果近似.

  中国诗歌和西方诗歌根植于不同文化之内,带有不同文化的影子.而功能对等是语言和文化并重的翻译理论,并且以三原则保证译文的功能对等,适于指导诗歌翻译的理论.

3.功能对等指导下的诗歌翻译

笔者发现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用于指导此类文本最为适宜.其理论的核心主要有三部分:对等物(指向源语信息)、自然(指向接受语言)、最切近(以最高程度近似值为基础).

  为了更清晰地阐述论证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以及达到的效果和指导性意义,笔者选取了唐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许渊冲译本和宋词《钗头凤》徐忠杰译本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3.1 自然

自然(指向接受语言),指的是译文语言读起来自然流畅功能对等理论以完全自然的表达方式为目标.奈达认为要使译文自然流畅,应当充分考虑三个因素:作为整体的接受语和文化、特定信息的语言环境及目的语的受众.

  例1:

  原文:红酥手,黄縢酒

  徐 译:What soft, ruddy hands with a beauty of line, as they pour for me exquisite vintage wine!

  中国诗歌常常使用不完整句,而西方诗歌句子成分完整.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认为译文应当符合译语习惯,对译语读者而言具有可读性.例1的诗句仅由两个词组组成,为了符合词牌的韵律省去人称、动词、间接宾语,若直接翻译,难免造成译文读者的理解困难.根据功能对等理论,在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冲突时,可在考究原文功能、语意之后,在保证信息完整的基础上,大胆突破形式的束缚,以更符合译语习惯的方式翻译.据鹤鸣所编《陆游经典作品选》,"红酥手,黄縢酒"的意义应为"你红润酥腻的手,为我倒上黄縢酒".西方诗中完整句占多数,所以译者根据原诗的意义,将词组转换为完整的句字,译文更合译语习惯的同时保证译文信息完整,符合功能对等中的自然原则.这样对于译文读者而言,原文的隐藏信息也能跃然纸上,同时读起来也优美自然.

  例2:原文:俄顷风定云墨色

  许译:Shortly the gale subsides, and clouds turn dark as ink;

  中国诗歌诗句精简,常常一句话中含有几个主谓或偏正结构.如此例中的"风定"和"云墨色",而在西方诗歌中,每一句通常只含有一个类似结构.功能对等中的自然原则要求译文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译文自然晓畅.根据这一原则许译采用切分的翻译技巧,将文中的一个主谓结构和一个动宾结构划分开来,变为两个完整的句子,在保证信息传达的基础上,使得译文自然晓畅,符合译语表达习惯,同时译文也兼顾了英文诗歌的押韵方法,在"turn dark as ink"中押尾韵,使译文更符合英文诗歌中的表达习惯.

3.2 最贴近

最贴近(以最高程度近似值为基础)指的是接受语读者的反应与原语读者的反应高度近似.奈达所提出的功能对等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逐字或逐句对等.它追求译文对读者产生的影响,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要基本上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一致,并把这一点作为评价译文好环的标准.衡量翻译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是使译文读者在读译文时获得与原文读者读原文时基本一致的感受.

  例3:原文:东风恶,欢情薄.

  徐译:The dowager lorded o'er our married life;She killed our happiness as husband and wife.

  东风本是复苏万物带来生机,但在此诗中东风却是"恶"的.句中 "东风恶"暗指陆母迫令陆游休妻一事."恶"字生动刻画出封建家长的冷酷和可憎.陆游以 "东风恶"暗指其母残忍拆散了这对有情人,使他们从此天各一方.根据功能对等中的最贴近原则,译文与原文的读者反应应当类似.在此句中"东风恶"一句文化内涵深厚,所以为了保证译文读者能像原文读者一样理解诗句中所描述的事件以及诗人无可奈何的悲哀,徐译在文中以"dowager"一句解释了造成爱情悲剧的原因以及"东风"的真正身份,还在译出"欢情薄"时以"husband and wife"巧妙地补充了诗人和女主角的关系.

  例4:原文: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译文:Urchins from southern village know I'm old and weak, They rob me to my face without a blush on the cheek.

  功能对等的最贴近原则要求译文和原文读者反应相似。在此例中,原文中“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体现出作者晚年的悲凉和无可奈何及作者对顽劣儿童的责备,译文中恰到好处的体现了这种情感,如将“忍”翻译为“without a blush on the cheek”,将中文中的一个字译为英文中的一个短语,打破了原文形式的束缚,并直接采用译文文化中所具有的表达,虽然和原文形式有所不同,但原文译文读者都能明白诗句含义,引发译文读相同的情感反应。目的语读者更能达到情感共鸣,收获和原文读者类似的感受.

3.3 对等物

对等物(指向源语信息),指的是与原语信息一致,即:从内容上讲,译文忠实于原文信息,而译本全篇整体上本着忠实原文信息的原则,无论是采取何种翻译技巧、翻译方法或翻译策略,都必须保持忠实原文的原则.

  原文5: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徐译:Though for me, our vow of love for e'er still hold, How could I write you love-letters as of old?

  此句中的"山盟"和"锦书"都有其隐藏意义."山盟"就是"海誓山盟"在此句中意为: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锦书"也叫锦字书.多用以指妻子给丈夫的表达思念之情的书信,有时也指丈夫写给妻子的表达思念的情书.所以"山盟虽在"指的是诗人对妻子爱意不变,而"锦书难托"一方面指出诗人对现状的无可奈何,一方面指出诗人和女主人公的关系.根据对等物原则,译文应忠实于原文,忠实并不是字对字的忠实,而是对原文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的忠诚.此例中两词的这些含义都是出自历史典故,所以仅仅译出其字面含义是远远不够的.徐译将"山盟"译为"vow of love",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女主人公的爱意,传达了原文的思想感情,符合对等原则.而"锦书"中透露的诗人和女主角的关系虽在这里没有明确体现,但徐译在3.2中提到的"husband and wife"已说明了两人曾是夫妻,并且在翻译"锦书"时徐译使用"love-letters as of old",足以传达"锦书"的内涵.

  例6:原文:下者飘转沉塘坳

  许译:Some swirling down and sinking into water foul.

  此处的"下者"一词是在描述北风吹走的茅草,往上飘的飘到了树上,而往下的则沉到了水塘中.所以"下"在原文中虽然是形容词,但却描述的是茅草飘转的动作,但英文中却难以找到相应的对等词汇.功能对等中的对等原则,要求原文和译文信息对等,在追求信息对等时,可以大胆突破形式的束缚.此处为追求忠实,必须突破形式,许译将"下者"一词拆分,将者译为"some",再使用词性转换的翻译技巧将"下"变为副词"down"描述"飘转"趋势,忠实于原句所传达的信息.

  结语

  以对等物、自然、最切近为核心的功能对等理论可以成功指导诗歌翻译.功能对等中的三原则成功地从三方面保证了诗歌翻译的质量:对等物原则保证了译文对原文的忠诚性,自然原则保证了译文自然流畅,易读易懂,最贴近原则保证了译文与原文对读者的效果近似.这为笔者今后的诗歌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