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延安文学大众化的形成与发展

时间:2023/11/9 作者: 新生代 热度: 16146
王璐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省兰州市 730030

一、延安文学的文学概念

延安文学是高度政治意识形态的文学,它的发展有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延安时期的文学有三种不同的叫法,一是在1949年至上世纪80年代的提出的"根据地文学";二是新时期以来即80年代后提出的解放区文学;三是为了照顾实际,采用的"延安文学",是指以延安为中心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文学.

  1949 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的召开则预示着延安文学的结束和解体.而延安文学又以1942年夏季开始的延安文艺整风运动为界限,分为前期、后期.前期延安文学起源于苏区红色文学、上海左翼文学、五四新文学、抗战文学,文学潮流多样且自由发展,文学创作多为进行战争时的动员,有极强的救亡意识,作家的创作环境比较宽松.后期延安文学是在延安文艺整风运动中发展的,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种规范民族意识的文学形态,让延安文学走上了与工农兵结合的道路,并使延安文学进一步成为了"党的一体化文学"."进言之,这是一种具有鲜明阶级——-民族色彩的文学,是一种具有自身规定性的现代性文学."本文就以具有民族色彩的延安文学来探讨文学大众化在延安的形成和发展.

二、延安文学大众化的形成

延安文学"大众化"的形成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全民抗战的集体诉求和抗战爆发后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的爱国热情密切联系.其中,毛泽东在抗日民根据地"延安"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明确界定了"大众"的概念:"最广大的人民,占人全国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士兵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并提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真正为工农兵的文艺, 真正无产阶级文艺."

  《讲话》明确了文艺的工作对象就是工农兵大众及其干部,作家从事文学活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明确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摆正态度.作家不可以在不深入实践,不了解人民群众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而是要把个人的感情立场问题与工农兵生活、革命意识、思想情感、审美趣味的接近.这就意味着《讲话》更是"以政策性规范的形式象征着延安文学大众化理论的正式形成."

三、延安文学大众化的发展

"延安文学是一场全面走向民间的文学运动,对陕北地区的民间文化、民间艺术形式、民间伦理、民俗民风以及民间语言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改造、吸收和利用."延安文学大众化的发展就是改造旧有文艺的过程,它需要新宣传、新思想、使工农兵群众能浅而易解的文艺."大众化"也就在小说、戏剧、诗歌等各个文体领域进行了创作实践.

  解放区小说创作有极其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其通俗化的叙事文学形式更容易与大众化的实践相结合.它的题材是反映农民解放、土地革命斗争下的工农兵的面貌,在创作形式上采用便于群众理解的地方方言.内容多以表现在新政权即中共中央领导下的封建落后的广大农民在接受了马克思的指导下,逐渐的摆脱愚昧无知、守旧不开化的封建思想,转变为具有阶级斗争意识和革命斗争意识的新时代农民.而解放区作家也是为了表现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新农民如何与封建思想作斗争,与阻碍革命进步的落后分子作斗争,且最终获得成功.在延安小说中以丁玲的" 社会剖析小说"、赵树理的"新评书体小说"、孙犁的" 浪漫诗体小说"为杰出代表.

  戏剧是一种较之以诗歌小说,更具新鲜活泼,更易被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新秧歌剧就是延安戏剧发展的突出代表,是延安文化的重要象征.毛泽东在《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曾对延安戏剧的发展提出过改造方式:"在艺术工作方面,不但要有话剧,而且要有秦腔和秧歌.不但要有新秦腔、新秧歌,而且要利用旧戏班,利用在秧歌队总数中占百分之九十的旧秧歌队,逐步地加以改造.""我们的任务是联合一切可用的旧知识分子、旧艺人、旧医生,而帮助、感化和改造他们."新秧歌剧的艺术来源是民间的旧秧歌、民歌民谣、旧剧等,采用陕北的民间小调、秦腔的曲子,并将戏剧内容和革命内容结合,原则是以"民族旧艺术为体、西剧艺术为用",正是其民族性和现代性的结合,使得新秧歌剧在大众化的创作实践上取得了丰富的成绩.代表作有《白毛女》、《减租会》等等.

  诗歌一直有短小方便、简单创作、方便传诵的特点,非常适合在抗战背景下宣传革命思想,鼓舞工农兵的的工具.最具代表性诗歌有"街头诗"、"朗诵诗"和"民歌体叙事诗".也就是这些群众性诗歌运动推动了诗歌"大众化"的切实发展.其中以民歌体叙事诗最具代表,它将长篇叙事诗和民歌体结合,抒情性和叙事性结合,大众化色彩浓厚.在诗歌的内容上注入革命的内容、以达到宣传、教育、普及革命思想的目的,歌颂革命、革命政党、政权、领袖和军队.其中《王贵和李香香》在形式上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格式,借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将民间歌谣戏曲"情人历难而团圆"的模式创造性的转化为"在革命与爱情的考验中成长为新人"的革命诗歌的新模式.

  虽然有不少观点认为这样是将文学当做工具,使文学变得功利性和庸俗化,否定延安文学大众化的发展.其实,延安文学大众化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它将"俗文学"直接运用于教化群众、鼓舞革命,并吸收本民族文学的精神、习俗和方言,又吸收外国文学的艺术形式,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学,对当代我们研究延安文学有很重要价值.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