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中,"意象"指与人的情感相关联的具体物体.库登 (J?A?Cuddon)认为,这个词指的是"使用语言来表示物体、行动、感觉、思想、想法、思维状态和任何感官或前感官体验".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提出"意象"一词.
意象是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通过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分析意象的构成,读者可以领略诗歌的审美特征.所以人们常说意象是思想的载体和诗歌的灵魂.至于翻译意象的重要性,庞德甚至说"一生中能够呈现一个意象总比创作大量的作品好."
以许渊冲翻译李白的诗为例.在一首译作中,他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译为"My friend has left the west where the Yellow Crane towers,For River Town veiled in green willows and red flowers"(许渊冲,2000,p.288).第一行成功地译出了原诗的意思.尽管西方读者可能不知道"Yellow Crane Tower"的样子和功能,但仍可通过"塔"这个意象来体会这座建筑的宏伟.这首诗的第二行有三个重要的意象.第一,以"green willows and red flowers"译"烟花",虽背叛了"烟花"的字面意义,但成功地传达了意象 第二,以"River Town"译"扬州",实际上,这是修订后的翻译版本.在许最初的版本中,"扬州"音译为"Yang Zhou". 改译"River Town"能在译文中补充城市的背景信息,帮助读者更好体会诗中传达的情感 第三,在许之前的版本中,他将"三月"意译为"Spring",但在修订版中省略了这个词,也许他认为"green willows and red flowers"的意象可以替代春天的意象.这个例子展示了译者如何通过补充和修改来传达诗歌意象,挖掘意象中隐藏的信息.
另一个例子.许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译为"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and candles but when burnt up have no tears to shed".在这首诗中,爱情这个主题与春蚕吐丝的意象息息相关,因为汉字"丝"与"思"发音相同.第一行表明男人对爱人的爱不会结束,就像春蚕不会停止吐丝一样.借助读者的听觉,诗人通过让读者品味同音异义词微妙而巧妙的排列,成功地使得读者得以欣赏男人对爱人无尽的爱意.为了实现诗人的目的,许添加了"love-sick heart"这一新意象,使本诗"相思"这一主题更加明确.
翻译家翁显亮提倡自由翻译,忽视所有阻碍原文美学复制的限制.在某些情况下,翁的观点会给译者更多的自由,让他们的翻译更感性.许和翁的以下两个翻译版本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更生动的例子: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许版本:
Leaving at dawn the White King City crowned with cloud,I've sailed a thousand Lithrough Three Gorges in a day.
With screams of monkeys still the river-banks are loud My skiff has left ten thousand mountains far away
翁版本:
Goodbye to the city high in the rosy clouds of dawn,Homeward,out the gorges,out today!
Let the apes wail, go on, out shoots my boat.The serried mountains are all behind
写这首诗时,李白在得到赦免后非常高兴.所以译文应该尽力传达他的快乐.在第一行,单词"彩云"字面意思是"彩色的云",它能一定程度上通过明快的色彩体现李白的心情.所以形容词"彩"最好保留.翁把它翻译成"rosy cloud",而许只是翻译为"cloud",目的是为和后面的"loud"押韵,而丢失了些许意象.从表面上看,原诗第三句只是普通的风景描写,但事实上,对猿类的啼叫声的描述是用来和李白的快乐心情作对比的,而猿的啼叫通常代表悲伤.翁氏版本摆脱了原诗束缚,成功地将山水描写与人物情感结合起来,使用祈使句使译文足够简洁.而在许译本的第三句中,我们找不到任何关于李白快乐心情的意象.许使用"left"翻译轻舟"过"这个动作,而翁把它翻译成前置短语动词"Out shout",这使得这首诗的最后一行更有活力,也体现了李白渴望回家的心情.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翁氏版本虽然改变了原诗的形式和节奏,但更能传达原诗的意象和诗人的心境.
因此,一些翻译理论家主张,我们应该先把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即意象,传达给外国读者,然后再考虑形式和节奏,这样才能让中国古典文化更好地被西方读者接受,促进文化沟通和交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