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形成问题探究来源的基本框架,编写问题探究指导手册
高一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整体上表现为一种过渡性特点.在学生身心发展中,处于一个重要的变化阶段,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 在课业学习中,面临着初中知识结构向高中知识结构的过渡,面临着学习方法学习思维的转换 在学习环境上,刚刚从初中进入高中,面临着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校管理氛围 寄宿制学生还面临着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面临着新的心理断乳.可以说高一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控制和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干扰是搞好高一年级教育教学工作不可回避的课题.高二学生是高中阶段的"断层"时期,高二也是易被忽视的一个阶段.因为高一新生刚进入高中,对学校、老师、同学以及学习都有新鲜的感觉,同时,其兴奋心情也使其具有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而他们所面临的是如何适应新的生活和新的学习,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都对他们给予高度的关注.高三的学生因为就要参加高考,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给予更高度的关注.相反,老师和家长对高二的学生的关注就相对较少,使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孤独感和失落感较强.
到了高三,面对沉重的学习与升学压力,压抑失望,烦躁不安等等不良心理因素汇集在一个学生一身,同时汇集成班级文化的主流.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高三心理,营造出张驰有度的高三班级文化氛围,对学生最终自信地走进高考考场,超常发挥出自己的水平,确实重要.
针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制定问题探究方案.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总体目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加强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和海洋权益等方面的教育 培养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按18个任务群具体落实.
1.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2. 当代文化参与
3.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4.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5. 文学阅读与写作
6.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7.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8.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9.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10.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
11.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12.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13. 汉字汉语专题研讨
14.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
15.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
16.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
17. 跨文化专题研讨
18. 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例如:整本书阅读"活生生的这一个"祥林嫂组
1.A作品
话语:我真傻,真的.
祥林嫂的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点出了人物一生悲惨的命运,她曾勤劳能干,却被迫再嫁,她在第二个丈夫死后孩子又被狼叼走的打击下变得呆滞沉默,嘴里只念叨着这句话"我真傻,真的"和孩子惨死的凄苦故事,从而表达自己对失去孩子的悔恨与痛苦.天真的她不停地对村里人重复这个故事,却没料到反遭人们刻薄冷漠的嘲笑,最后沦为乞丐并孤苦地死去.而从人物塑造上看,"我真傻,真的"一句简明地概括了她的性格,她的天真以及对他人毫无防备之心.这一切不幸可以归结于她的"傻",而作者更深意味在讽刺文中无情、麻木而又尖酸刻薄的村里人.祥林嫂最出格的反抗,是在被婆婆逼着再嫁时为了要守住自己的贞节,她在头上留了疤,而四嫂提及此事时,竟说她"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真是交了好运了",而那道疤也成为村里人的谈资.这无不可见村里人封建刻板的思想.祥林嫂真的傻吗?不,她不傻,她只是生在这样一个冷酷而又不公的社会中,与周围"精明"之人格格不入才显得孤苦无助."我真傻,真的"一句,更揭示出作者通过祥林嫂批判这无情冷酷的被封建制度束缚着的黑暗社会.
2.B作品
话语: 我真傻,真的.
这句话第一次出现在祥林嫂丈夫病死,儿子被狼衔走吃了时,她对四婶说的,后又出现三次.
她在鲁镇时几乎逢人必讲,讲到大家都厌烦了,并以此来嘲笑她,以她为乐.可这句话是很能够概括她的一生的凄惨. ○1第一次到四叔家打工时,她是逃出来的,她是极具反抗精神的.丈夫死了,不愿再嫁便独自离开宁可在外打工.婆婆来找,自己被绑即使到了船上她也仍然反抗.宁愿一头撞在桌角边也不愿再嫁人.她一次次反抗,却从未成功过,直至放弃,这句话道尽了无奈凄惨.○2第二次她回到鲁镇,逢人就哭诉自己的悲惨,可后来大家却开始嘲笑她,以此取乐,她也从不反抗.她太傻了,只是想苦诉自己的遭遇,却从未遇到知心的朋友.只有嘲笑她的人,那时的她已经放弃了,在事实面前选择了妥协,不再反抗,她无奈地绝望的地说出这句话.○3她因为几句话便相信自己会在地狱下受苦,这不是因为她傻,只是她早在自己凄惨命运下选择了妥协,去相信虚无缥缈的鬼神,寻找一丝心灵的慰藉,只是想在地狱里少受些苦.
"我真傻,真的"这句话代表祥林嫂对命运的妥协,她曾一次次反抗,却一次次被击垮,直至最后放弃,绝望之中说了这句话.她反抗、她放弃、她绝望,这些都体现在了这五个字上.
3.C作品
话语:我真傻,真的
这一句话简明扼要的概括了祥林嫂的一生.
从她一生的人生经历上看,祥林嫂两个丈夫早逝,孩子被狼吃了,自身被多次买卖,后又遭主家嫌弃受人耻笑.她经历如此坎坷却仍认真生活,愿意相信死后可以与家人团圆.可她的结局如此惨淡,这昭示了她的"傻".
从她一生的为人处事上看,祥林嫂待人热忱真心却遭欺骗被买卖,孤身回有旧情的主家,向人倾诉却被嫌弃并成为了笑柄.她一生识人不清,这也体现了她的"傻".
祥林嫂的"傻"是导致她一生不幸的原因之一.她一生总对人和事抱有乐观积极的态度却屡受打击.这影射出了黑暗社会中好人无好报的现象,也是当时社会底层一些不幸的妇女的真实写照.
二、探讨问题探究式写作的基本理论
1.党的教育方针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学科核心素养理论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 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3.《现代写作概论》理论
4."问题探究"理论
基于问题的学习,又译为"问题式学习"、"问题本位的学习"、"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等,是以问题为基础来展开学习和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到目前为止人们对这一教学模式的定义还没有达成共识,PBL的创始人Barrows教授给出的定义是:PBL 既是一种课程,又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课程, 它包括精心选择和设计的问题, 而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习者能够获取关键的知识, 具备熟练的问题解决技能, 自主学习的策略, 以及参与小组活动的技能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 学习者要使用系统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以及处理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三、建构问题探究与写作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1.国内外基于问题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全称problem-based Learing),是以问题为基础、问题解决为主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问题解决的重要性.在很多发达国家,基于问题的学习不仅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更被作为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一种重要手段.2.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很多大学已经将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师教学中,有部分学校设立了专门的研究所,对教师进行职前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国内研究现状分析.借助网络技术,将PBL应用于网络教学实践中,探索网络环境下的PBL教学设计方法.将PBL的研究领域从中小学教学、大学教学扩大到更细化的学科教学、研究性教学等领域.
4.基于问题设计写作教学思路. 强调互动学习,还要让学生知道选择学习方式的原因,同时强调参与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性.教师要把课堂变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学生在这个共同体中为了解决问题一起合作.
结合研究主题,开展六个课例群的教学.
第一课例群,学生当前写作状况之问卷调查.
第二课例群,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写作的基本要求.
第三课例群,写作问题设计以及训练要领.
第四课例群,借鉴滚动快速课题组的成果,进行单元写作训练.
第五课例群,核心素养形成状态的问卷测试.(参照PISA测验)
第六课题群,学生写作成果展示.
四、围绕写作能力提升,全面培养学生奉献参与社会的品质
1.社会责任感教育是人类教育中永恒的主题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格局的日渐形成,中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较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其社会责任感现状也较以往有了很大变化.社会责任感是人的素质的核心内容.对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中学生来说培养其社会责任感显得尤为重要,应当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通过对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调查,分析当前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试图以中学写作教学为途径,进一步探讨增强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新策略,更好的发挥中学写作教学在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2. 当前中学生社会责任主体意识淡薄,社会参与意识欠缺,承担社会责任缺乏主动性.造成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是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责任.家庭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关键,学校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环节,而学生要通过社会实践去体验自身的责任.
3.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写写作训练主题.
国家层面: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个人层面: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共设计12个主题.
4.核心素养的形成.
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个方面,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要素,具体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应具体研究学生,探究他们的政治角色、社会责任、人性品格、素养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成长的潜质和可能性,注重理想信念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突出终身发展的理念.
十九大报告告诉我们: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作为新时代的高中学生,我们责无旁贷,我们要学会真实地表达,探究创造性写作.
带着爱上路,在阳光下行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