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是历年中考中的重点之一,通常出现在阅读分析的第一部分,所占分值在4到6分之间,分值看似不大,却是语文教学中历久弥新的重中之重,究其原因有二:其一,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审美标准,是青少年诵读、理解、感悟语文的核心素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常规教学中时时对学生耳濡目染,赋予学生诗词基因 其二,正是基于此,历年中考复习冲刺初三语文教师都不敢掉以轻心,始终把古诗词赏析当作重点来抓,在反反复复的赏析中,又无形中促进学生积累字词和名句,提升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审美维度,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写作意境.
笔者多年从事初三语文一线教学工作,就中考中诗词的赏析谈谈自己归纳的一般性技巧,全当是抛砖引玉,以利于中考学子能更好的把此题做圆满,取得高分.
一、第一步从中考考题中诗词的外在形式入手加以区分:让学生分清绝句、律诗、词和曲
例如:绝句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告诉学生绝句是两句四段.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告诉学生律诗的格式为四联八段:一句首联、二句颔联、三句颈联、四句尾联.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所举便是七言律诗.
而词曲一般有词牌名和词名、曲牌名和曲名,也有些只有词牌名和曲牌名,分上下两阙,对于这些考点让学生在平时的赏析中加以区分熟记.
二、第二步从诗词的表达方法入手,让学生快速读懂诗词的诗意(基本内容)和诗情(所表达的感情)
诗词通常使用的表达方式以叙事、描写、抒情为主,也有一些掺入直接性议论,但此类直白言志并不多见.一首诗如果学生能够清楚知道不同表达方式的运用,这对其直观理解诗意诗情有促进作用.例如田园古诗:《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第一、二联叙述,建造房屋于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自问为何能够如此呢?因为心灵远离世俗自然觉得偏僻
第三、四联描写,写出了自然之美和悠然的情怀,似有不经意间发现人生之美妙的弦外之音
第五联议论性抒情,此中"真意",留给读者无尽的想像,悬念滋生.
在引导学生熟练把握表达方式的时候,此诗诗人所要表述的大概内容和所要表达的主要情感也就了然于心,甚至透过各种表达方式所呈现的具象也清晰的营造出意象所在,其意境学生也就很好感知了.
三、第三步从诗词的常用表现手法入手使学生牢记基础上加以实践运用到考题中去
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在历年中考诗词赏析中常用到的写作手法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象征)、对比、衬托、想象
在历年中考诗词赏析中常用到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隐喻)、拟人、对偶、引用典故
例如我们分析这首诗: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中考题型:
从修辞手法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从写作手法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要做好这类题型,应该让学生明白它是有迹可循的,为此我专门总结出一个简单的做题模式:
诗歌赏析:判断所用表现手法(根据具体题型要求,可以是写作手法或修辞手法)+具体诗词的内容(要加入具体的关键字,如生动形象)+表达的情感(思想)
学生具体运用到中考实践中应是这样的,简易而明了,如: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答:此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抓住"争""啄"两个动作,使早莺、新燕人格化,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早莺、新燕是春的使者,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春天的喜爱之情.
另外一种答法: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答:此句使用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这些景色,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 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春天的喜爱之情.
两者答法虽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具体所答内容和感 情是不变的.
四、从诗词的韵律角度入手,找出诗词中的押韵韵母和韵脚
让学生明白诗词一般押同一个韵母,押偶数不押奇数,押韵的汉字便是韵脚.当然也有奇偶同押的情况.例如: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中考考题:
1、 这首曲的曲牌名是?曲名是?
答:曲牌名是天净沙,曲名是秋思.
要向学生强调前者是曲牌名,后者是曲名,也有没有曲名的.
2、找出这首曲的韵脚,它押哪个韵?
答:韵脚分别是鸦、家、马、下、涯,押a这个韵母.
要注意让学生区分开韵脚与所押的韵母不是同一回事,但二者是有联系的,所押的韵就是韵脚其字的韵母.
综上所述,便是中考中诗词赏析的一般性方法,总结的经验有不足之处,但愿能对即将中考的学子有所裨益!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