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区域活动是需要一定的活动材料来予以支撑的,那么我们在选择材料时也需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爱好、兴趣以及区域活动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和投放,要具有一定的有序性、科学性和多样性,而非盲目性、单一性。这样幼儿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去选择适合的材料,完成自己的创造。因此综合来看,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安全又具有教育意义的材料,并根据教学要求和幼儿的学习需求来进行科学的指导,因材施教,这样的教育效果才会更加有效。二、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重要性
1、利于幼儿感知能力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幼儿对外界事物的认识都是通过手去触摸、眼睛去看、嘴巴去尝等这些直观的形式,而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幼儿对其不理解,也就无法去学习和运用,而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活动的延伸和补充,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材料的投放就是一个十分有效的载体。幼儿通过真实的碰触材料来了解它的形态、特点、作用等,感知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间得到了提升。2、利于幼儿想象能力的发展。想象能力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而这种天马行空的想法又是我们敢于创造的来源。幼儿的世界是空白的,他们在游戏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但自己又不理解,而材料的投放可以为他们的想象提供一个支点和参照物,这样幼儿在材料的引导下会促使他们发挥想象力,自发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幼儿也会在想象力的基础上去思考:这些材料我能把它变成一个新的样子,那么这个思考的过程和创造事物的过程也就是幼儿思维发展的过程。
三、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
1、材料不具有针对性。通常一所幼儿园在区域活动所需的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上都存在缺陷,重量不重质,缺乏新颖性,造成材料的重复利用,削减了幼儿的吸引力。2、材料不符合幼儿的实际需求。投放的材料一般都是园内提供的成品,具有统一性,忽视了幼儿的兴趣和特点、成长状况,从而限制了幼儿自主动手的能力。
3、材料不具备层次性和渐进性。材料的投放都将大的、小的、复杂的、简单的等不同类型的一股脑的投放进去,忽视了幼儿的接受程度,让幼儿不知所措,或者他们因为掌握不了这些材料而产生抵触情绪和挫败感,那么他就会去争夺其他幼儿正在使用的材料,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
四、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教师指导策略
1、材料要具有目的性。首先,我们在投放材料时一定要有“度”。教师一般都觉得“放置大量的材料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但这些材料并不都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发挥作用,小中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不同,对材料的掌握和运用程度也会不同,因此教师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向幼儿逐渐呈现不同阶段所需要的材料,幼儿才能掌控这些材料。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对父母的依赖感还很强,教师就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和教室环境来布置一个“家庭区域”,投放一些娃娃、相关的家庭用品等,这样幼儿就会根据记忆中的家庭生活来模仿,使用这些物品。2、材料要具有趣味性。活动材料的投放要符合幼儿的特点,适宜他们进行想象和创造,幼儿园可以通过分解整体资源,让幼儿去整合完整,促进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也可引导幼儿在活动中进行角色扮演,将活动资源想象成生活中的实用物品,让幼儿自己去想该物品的名称和作用 同时为了赋予活动内容的趣味性和可探究性,活动资源要能够充分的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将不同材料或是分散的材料组合成一种新的物品,从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只有这样材料的教育性也自然就呈现了出来。比如说表演区角,是为了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合作能力等,那么教师就要在表演区角投放一些舞蹈用的手绢、花环、衣服等,喜欢舞蹈的幼儿可以根据表演内容选择自己需要的物品,然后自己佩戴,或者帮助其他小朋友佩戴。
3、材料要具有教育性。教师可以根据所学的内容来创设一个主题活动,并在区域活动中展现出来。比如在我们讲到自然环境的时候,教师可以以环保为主题让幼儿树立环保意识。在区域中,教师可以将搜集来的安全、卫生的酸奶盒,彩色纸张,辅以木胶,启发幼儿怎样重复利用这些材料,用它们来创造一个新的物品,这样既能让幼儿意识到不能乱丢垃圾,也能让他们懂得资源的回收利用。这样的活动适用于年龄较大、能力较强的大班和学前班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铅笔没处放了,我们看看这些材料还能用么?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会在思考之后选择酸奶盒、彩纸和木胶,然后再根据盒子的大小剪纸,再剪下的纸上有些幼儿会突发奇想,画上一些自己喜欢的图画,然后再用胶粘在盒子上,这样一个多彩的笔筒就做好了。无形中就激发了幼儿的创新意识、提高操作能力,也紧紧贴合教学的内容。
五、结语
投放材料的正确、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区域活动的质量和幼儿的身体健康,因此教师除了注意材料的安全性之外,还需要有目的选择材料,让材料能真正的展现出它所具有的教育价值。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