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探讨《边城》之中的人物情感培育学生文学思维

时间:2023/11/9 作者: 新生代 热度: 14739
康兴婵 福建省南平市农业学校 354200

  文学是一片浩瀚的海洋,无边无际 文学思维如同奔放的波涛,随风而起永无桎梏.文学思维即文学创作的思维,它是创作一部优秀文学作品应当具备的核心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故事构造能力和文学审美能力,而文学作品中对人物情感的刻画是展现文学思维能力的重要形式,教师通过对文学作品人物情感的分析以此引导学生养成文学分析、鉴赏的能力.《边城》 是沈从文抒发乡土情怀的一部代表作品.其浓厚的乡土情感、深厚的文学功底、独具匠心的表达方式,使这部小说结构完整、主题鲜明,情感丰富,其富有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细致的刻画出了湘西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 作者借懵懂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既凸显了人性的真善美,也体现出了世间的无奈和悲哀.本文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情感做出了具体分析,以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中奥妙,激发他们的文学情感培育其文学思维.

一、以分析人物情感为主线提升学生文学审美能力

文学思维的塑造关键在于让学生先学会文学审美,这种"美"不仅是作品语言的美,也是文学人物思想之美、品德之美,更是作者心中所追求的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美"的把控,使其自然而然的生发出对作品的"爱",这种"爱"不仅是对作品故事、词汇和段落的喜爱,更是对作品中的表现出来的淳朴人民的爱、美丽家乡的爱.《边城》之中对于这些场景的刻画非常深刻,表达出的人物情感也非常丰富为我们提供了较多的学习素材.如,"若大水特别猛,茶峒人便在城头上呆望,若见水中有被飘起的人或物,茶峒人便急急地赶去救起."作者笔下的湘西有一种不为世俗所沾染的自然之美.茶峒人也具有最原始的自然淳朴的品格.面对无法抗拒的春水上涨的考验,茶峒人或安之若素,或从大水中救人救物.顺应自然而又勇敢义气.作者将边城写得如世外桃源一般的美,寄托了自己对这种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这里不仅体现出了茶峒人的朴实、善良、勇敢的高贵品质,也体现作者对家乡对人民的深厚情感.教师在讲解此处时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的深意,以此体会文学作品表达出来的大"美".

二、以分析人物情感为基础培育学生文学语言表达能力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需要众多的准确、优美、切实的字词和句段来表述,但这些字词、句段不是简单的罗列和堆砌,而是经过作者深思熟虑用心推敲过的,对整个文学作品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通过分析这些字词句段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学生经过长期的启发和培训,便会慢慢的学会这种精妙的文学语言表达能力.以小说中的老船工爷爷为例,小说中有一段描写老人与渡客的对话情节."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若有人心感不安,抓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 渡公必为一 一拾起, 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该片段通过细致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用"一 一拾起"、"依然塞到"等词,逼真地刻画出了老人不贪钱财,不计小节,质朴淳厚的品格."必"写出了老人的坚定也体现出来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谦让 客人"抓""掷"表现出来客人的爽快.教师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分析让学生看到了一个忠于职守,热心善良又充满爱心的老人,进而启发学生学习老人的高尚品格,体会和学习作者这种精准的用词方式,以此培育其文学语言表达能力.

三、以情感为线索提升学生准确把握文学作品故事结构的能力

通常小说这类文学作品的都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有很大可读性对读者有极强的吸引力,而任何精彩的故事都少不了故事情节的矛盾冲突,而人物情感变化与矛盾相辅相成,既是诱发矛盾的导火线也是反映矛盾的镜子.《边城》中有大量的人物情感描写,透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清晰的把握故事发展的主线,理清小说情节和作者创作思路.以小说的三大灵魂人物,爷爷、天宝(傩送)、翠翠为例,整个故事基本就是紧紧围绕几人的情感变化来展开的.而翠翠又是众人中的中心,全文以"爱、矛盾、孤寂"为情感线索,突出刻画出了三人复杂的情感故事.翠翠的爱体现在对爷爷的依赖、撒娇的亲情之爱,对傩送的真挚炽热的男女之爱 爷爷对翠翠的爱是一种包容、难以言喻又沉重的爱 天宝与傩送都同时爱着翠翠但又割舍不下兄弟之情.翠翠的孤独,是自幼缺失父母亲情,爷爷虽爱但不解心意、对兄弟"决歌"的毫不知情,是对傩送的抛弃的孤独 天宝的孤独,是不知缘由的陷入爱情的矛盾中,最后孤独地离开并死于意外 傩送的孤独,是孤独地追求爱情,最后为亲情放弃爱情 爷爷的孤独,是孤独地守着传统,孤独地守着渡船和孙女,最后在孤寂中死去的悲哀.《边城》以此情感为线索把整个故事情节有机串联,让小说主线变得格外清晰.教师在对作品进行赏析时就要把握好这一情感特点,让学生可以直观的把握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以此更好的理解和学习作品,提升文学修养.

  结论

  教育教学不仅需要技术性也需要艺术性,特别是语文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培育,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本文通过对沈从文《边城》中的人物情感进行分析,以此探析对学生文学思维的培育.相信广大中职教师以此法为借鉴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下一定能逐步的提升学生文学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