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与实践

时间:2023/11/9 作者: 新生代 热度: 14459
张洁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充分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年,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要求,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强调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这就把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落实好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六个下功夫",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独特记忆和精神聚集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源源不断、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在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中,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内容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资源,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帮助学生自律自省,"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格素养 班墨工匠精神代表着专注执着的敬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完美精神和超越自我的创新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文化发展是高职院校建设的软实力,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结合,在教会学生学好技术技能的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健康的人格、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长远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来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土壤,是做好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基础,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资源意义和伦理价值.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与实践,以课堂教学、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和网络传媒为依托,不断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育人实践,为新时代培养德技兼修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高职院校认识不够到位,投入不充足.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等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具备坚实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而当下,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过于强调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以及学生的职业生存和就业目标,侧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对人文教育重视不足,普遍没有建立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机制和保障机制,导致部分学生虽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但缺乏应有的社会公德和责任感,不能完全德才兼备,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师资队伍普遍缺乏,未建立起完备的课程体系.

在高职院校中,年轻教师、专业型和技能型教师居多,能担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授课任务的教师凤毛麟角,学校对教师也缺乏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系统性专门培训,相当一部分高校没有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选修课程,没有建立起一套全面、系统、多层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和理论体系.

(三)当今世界文化多元的冲击.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以来,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沟通交流日益密切,西方文化通过各种渠道渗透进我国,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西方传统节日及西方普世价值观.再加上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中西方各种文化互相交融和碰撞,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误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夙夜在公"的优秀育人资源,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正能量的生活态度.

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的实施方法与过程

(一)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实行实名制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高中/中职就读经历、大学就读期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认知程度、认同感等方面内容,做到精准思政,对症下药,充分契合学生的发展需求.

  (二)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教学主渠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教材,体现出教材的思想性、政治性、历史性、文化性以及通俗性,并列为大一新生的必修课程,在中国历史中挖掘中国人的智慧与对世界的贡献,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培育打造一支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传播骨干队伍组成"传统文化宣讲团",定期开展"文化周课",学生带着学生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责任担当,做到新生全覆盖、学生骨干全覆盖、支部全覆盖.

  (四)以主题教育和精品活动为依托,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需求相结合.一是利用早晚自习和主题班会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通过品读传统文化经典读物,引导高职院校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二是结合历史事件和春节、端午、中秋等中华传统文化节日,开展座谈交流、实践体验、知识竞赛、手抄报及绘画、书法比赛等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 三是结合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铁路行业特点,重视和加强对学生企业文化素质的培养,培养吃苦精神,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邀请企业名人或优秀校友来校做企业文化专题讲座.

  (五)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一方面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参观考察活动,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实践场所,在照片、文物、故事、影像中更加直观的感受传统文化 参观历史名胜古迹,走访考察民间工艺、民族文化等,真正走进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领域 充分利用校团委"三下乡"平台,深入社区、企业、乡村、中小学等社会基层,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展演和帮扶活动.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如萌昕志愿服务队帮扶残障儿童、曦轩志愿服务队慰问孤寡老人等,身体力行传统文化中"帮困助弱"精神,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六)运用"互联网+优秀传统文化"的模式,吸引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教室墙面、校园板报等线下宣传方式,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积极利用"手机+网络"的新媒体信息手段,一是利用微信公众号、QQ空间官网等新媒体平台,策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栏,定期推送历史典故、诗词歌赋、小说传记、中国奇趣民俗等,雅俗共赏、深浅结合,让学生们能够看得进去、学得明白.二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教学、交流互动、社会实践等环节渗透进网络平台,把握好网络宣传的"时、度、效".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