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压力来源)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与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计算,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由2001年的103.4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338万人,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4.5%,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相比供大于求.真实数据所展现的现实问题对大部分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生,产生了焦虑紧张心理.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现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为焦虑不安、过度依赖、攀附盲从、自卑或自负等,其中以入校新生与毕业生心理问题情况较为突出.如:1.入校新生
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对于全新的校园与全新环境都有着美好的憧憬,源源不断的社团活动,校友热情的邀约聚会等,在脱离了家庭的管束后,尽情地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展现着自己的个性特点.随着周遭环境的变化影响,一部分学生的攀比、自卑或者自负的心理开始显现,如果不及时采取正确地疏导与释放,将可能对学生日后的学习与生活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虚荣心过强引发的攀比心理将是导致校园贷的诱因,抑郁孤僻畏惧不前的自卑心理将严重影响正常社交、对自己没有正确认识的盲从心理将导致学生个性丧失等等.2.毕业生
毕业季的焦虑不安是毕业生常有的心理问题,回顾四年校园生活,开始质疑自己的四年大学生活,紧接会产生一系列荒废学业不学无术的自我认知,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因而在求职遭受拒绝后,又再一次被动地去接受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对于即将面临的未知社会显得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此时依赖感突增,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寄希望于学校、家庭或就业主管部门,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三、「音乐治疗」学科定义
从广义上看,只要是以音乐为手段,促进身心健康的治疗活动都属于音乐治疗.早在两千年前,【1】《黄帝内经》就记载了"五音疗疾"的音乐疗法,是将「宫、商、角、徵、羽」这五种中国古代音阶的调式特性与人体的「五脏五行」结合,选择适合的曲目进行舒缓治疗.从正式提出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众多的理论流派,音乐治疗现成为了一门完整的学术学科,其应用范围不仅涉及到了音乐学、心理学,更涉及到了教育学、医学等科学领域.现目前对于音乐治疗最系统最合理的解释是中国实用主义提出的:以音乐的实用性功能为基础,按照系统的治疗程序,用音乐作为手段治疗疾病或促进身心健康的方法.系统性、计划性、目的性是音乐治疗的关键.四、音乐治疗的过程
音乐治疗一般为接受式音乐治疗、再创造式音乐治疗与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三种.其中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和即兴演奏式治疗主要在欧美国家运用较为广泛,针对国内社会情况与当代大学生的主要个性特点和生长发育程度来看,适用于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的有效治疗方式是——接受式音乐治疗.接受式音乐治疗是指根据心理患者的个人性格特点选择对应的音乐来进行系统地干预,让患者通过音乐频率的振动来舒缓身心,【3】接受式音乐治疗有四种治疗形式:
1.歌曲讨论
歌曲讨论这种治疗方式不是治疗师对参与者一对一进行治疗,这项活动参与的人数越多越有利,一般以十人左右为佳,讨论的方式是一群人围坐在一起欣赏音乐,在歌曲结束后讨论具体感受,其间,治疗师引导大家去感受和发现.结束后,医师根据每个参与者做客观的总结,帮助参与者更全面地了解自己.2.音乐回忆
音乐回忆的治疗方式,治疗师会让参与者来选择歌曲,歌曲是对参与者而言有特别意义的,目的是引发小组内成员相互倾诉往事,宣泄情绪,从而相互支持和安抚,以达到促进相互理解和沟通情感的目的.音乐回忆既适用于集体音乐治疗,又适用于个体音乐治疗.3.音乐同步
音乐同步是指治疗师使用录制好的音乐或即兴演奏音乐来与治疗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同步.其原理是当治疗对象与音乐产生共鸣后,逐渐地改变音乐,使治疗对象的生理、心理和情绪状态向预期的方向引导,以达到治疗的目的.4.音乐想象
音乐想像,是指治疗者在治疗师的诱导下进入放松状态,在音乐中发挥自由想象.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观点,认为病人的心理障碍是由于压抑在"潜意识"中某时期所受的精神创伤所致.用自由联想的方法将这些痛苦的体验挖掘出来,让焦虑的情绪得到发泄 并对病人所提供的谈话内容进行分析解释,使病人领悟,从而改变原行为模式,重建自己的人格,达到治疗目的.五、音乐对学生心理压力治疗的辅助作用(前景)
随着社会各阶层对于心理健康的不断重视,音乐治疗在国内逐渐成为一个大众乐于接受的心理治疗"新方式".现当代教育方式中,对学生的压力疏导方式大部分仍旧采用谈话来进行.音乐治疗作为全新的方式,相关心理工作者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系统干预的方式对患者展开心理问题的疏导.目前国内已经有多所院校开设了音乐治疗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随着音乐治疗越来越"专业化"、"系统化"的趋势发展,其将会成为青少年的成长道路上心理问题解决办法的主要方式,在其取得一定显著成效后治疗所面向的受众不仅仅再是青少年,而会转向中年、老年并将呈现明显扩势.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