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职师范生的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就是指个体在工作中的核心能力,德国梅腾斯的《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曾经提到过关键能力的概念.关键能力表现为适应性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关键能力的获取使得个体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且使得个体能够出色的、创造性的完成各项工作.由于关键能力的适应性特点,它们往往不会被时代和科技所淘汰.培养关键能力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个体表现出来的社会化和创造性也促使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师范生面对的是准教师职业.高职师范生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对我国农村教育教学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何使高职师范生毕业之后成功的走向工作岗位,如何使他们在面对不断更新的教学改革和社会格局的情况下,更好的服务于教育事业,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关键能力来适应其未来职业 同时,高职师范生教育应该从以知识和技能培养为主的基本职业素养教育转向适应职业发展的关键能力培养.师范生教育属于高等教育阶段,但又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在他们的培养中涉及到了职业性和专业性,同时高职师范生的毕业流向主要是农村教育,基于个方面的特性,高职师范生的关键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职业品质和职业综合素质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反思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
二、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路径探究
(一)、科学的设置课程
高职师范生的课程设置需要以全面发展为导向,同时结合高职师范生的关键能力的培养,针对这样的要求,课程设置具体莱索应包括培养职业品质类课程、教育教学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和结合职业的地方特色课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等几类课程.培养高职师范生职业品质这类课程能够使高职师范生坚定理想信念,对自己的事业形成强大的职业认同感,高职师范生毕业之后大多服务于农村教育事业,农村条件相对较差,如果缺乏职业认同感和职业信念,他们就不能真正的为农村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要有一颗热爱的心,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教育教学专业课程,这一类课程是培养一名合格教师的基础课程,教师的职业要求能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除了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具备科学的育人知识和有效的教育教学技能知识.通识类与地方特色类课程,这类课程是把生产生活,文化历史等知识与当地的特色文化相结合,这类课程的学习使高职师范生能够更好的将自己的专业同社会需求相结合,开展适合区域的特色教育.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类课程.(二)给高职师范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平台
传统的,师生坐在教室里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当今社会科技高度发达,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都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化的社会对高职师范生的培养也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贯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的培养目标,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和学的方式.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方式要由以教师为主体的地位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体现出学生的教是为了学生主体的学.另一方面,要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创建多元化的平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课堂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除了传统的课堂以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多元化的课堂形式,这些课堂形式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形式.学校要建立多样化的课程学习资源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使高职师范生走上教学岗位,接触真实的教学环境,真实的教学对象,从实践中总结经验,进而完善自己.其次,学校还要科学的设置学习目标,建立科学的评价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乐于学习,积极主动地学习.(三)以实践教学为导向的教学技能培养
传统的教师技能训练是限制在微格室,或者参加学校举办的教学技能大赛,但是这样的教师技能培训都没有设置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没有面对具体的教学对象.模拟的环境都是非常理想化的,一切按照预定的安排来进行.将封闭式的,模拟化的教学技能培训现场转化到实际的教学情境中,从高职院校转化到广大农村的教育实践中,学生能够在真实具体的教学环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培养了高职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其他的非师范技能,从而培养高职师范生适应社会的以及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三、结语
高职师范教育承载着培养未来农村合格教师的任务,如何不根据学生及教育实际需求做出创新特色教育,如何都按照传统的、统一的标准进行培养,那就不能培养出能为农村教育教学事业发展服务的合格教师.所以要培养出具有关键能力的未来教师,我国的教育事业才能不断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