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社区新媒体平台与高校理论社团联合宣讲模式探索

时间:2023/11/9 作者: 新生代 热度: 6546
张文娟 宋吉玲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西安 710119

一、二者联合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生活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生活化是指马克思理论的传播中既需要内容上汲取对现实问题的反思,又需要在传播途径上不断贴近人民群众。纵观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不难发现,“生活”在实质上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重要来源。马克思主义生活化决不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口号和标语的方式充满我们的日常,而是通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和视角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正如马克思谈到的那样:“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式描述人们实践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1】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创立之日起,就不是一部单纯的空洞的“鸿篇巨制”,它的出现是为了帮助无产阶级实现自我拯救,自我解放,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实现自身的发展。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实践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创造了一个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内外局势的转变,政治经济环境从过去单一同质化转变为多样化和异质化。面对新的问题,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传播和研究为使命的大学生理论宣讲社团,为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就必须带领成员在精学深悟原著的基础上回归生活,并且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结合原理阐释生活和创造生活。

  马克思说:“以往模式的革命只重视宏观世界的革命,即重视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重视社会解放,而忽视了对日常生活的批判,忽视个人的解放”大学生理论宣讲团不仅要关注同时代的政治和文化等非日常生活,更要关注和了解同时代人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对人的日常生存境遇,人的日常精神状况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进行哲学思考和观照。因为“一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和任何在内容上是正当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有着共同的命运……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1】准确捕捉和回答时代性的问题是所有从事与理论相关工作的人所要持续进行的事业。大学生走进现实,关注问题,通过深入揭示时代的实践内容和本质特征,为不断解决矛盾问题提供世界观、方法论、人生观的指导和智慧支撑,才是实现大学生理论宣讲团最终的使命和归宿。

2.马克思主义传播途径的网络化需求

马克思主义的网络化包括马克思主义内容的网络化和传播方式的网络化。自信息技术革命以来,越演越烈的网络信息浪潮不断冲击着各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网络无政府主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持续攻击将诱发民众在社会心理、思维方式等层面的深刻变化,带来 “塔西佗陷阱” 式的危险,这是其对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更深层次的威胁”。【2】我国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面对的问题决不能单纯在互联网领域解决,更不能寄希望于使用强制力在现实中解决,在网络领域中,马克思主义遭受的攻讦的现状,除了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管理,更需要一大批理论研究者和传播者在网络上和现实中不断开辟新途径,对大众进行更加全面和便于理解的阐释。正如阿尔温·托夫勒对于新媒体时代的判断:“承认这一历史事实的政党和政治运动将生存下去,为我们的后代塑造未来。而那些拒绝承认这一历史事实的人将被重进历史的阴沟里”。【3】从传播载体的层面来讲,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和社区新媒体平台脱离公众和公众社会平台,都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变为一个自说自话的独白,失去其说服力和生命力。现在在网络上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进行攻击的人,很多人不是不明白今天的辉煌源自于过去的苦难,但是在历史和现实的权衡中,他们立足自己的境遇和利益做出了选择,这种情况意味着,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和社区新媒体平台想要真正在理论传播中起到实效作用,还需要转变思维,立足现实,改变策略,走向联合。

3.“后灌输论”对于主客体关系的新要求

“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一个基本原则和优良传统,在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近年来,对于“灌输论”已经过时的说法不绝于耳。对于这种说法,一方面,我们要从“灌输论”在提升马克思主义传播有效性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的作用中去考察,而实践和理论都向我们证实“灌输论”依旧在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也应当看到之所以出现这种说法的原因是在理论传播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不再仅仅是灌输和接受,主动和被动的单向互动,双方更加趋向一种交流、合作、共享的双向互动关系。这种传播关系也是“后灌输论”出现的基础和前提,在“后灌输论”指导下的理论宣讲,显然不能在完全沿袭而这种关系也是大学生理论宣讲团立身的重要依据,与社区新媒体平台的合作实质是利用同辈心理和新媒体传播优势,使得这种传播模式尽可能在靠近“后灌输论”为我们为提出的理论传播体现平等性的要求。

二、二者联合的可能性

五四运动后各高校组织的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生团体纷纷成立,这些社团中的很多青年学子踏上了了解、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并将终身献于革命事业,在曲折的探索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1920年李大钊等在北京大学组织了中国第一个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自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诞生以来,高校社团以一种舆论、宣传之思想阵地的姿态逐渐兴起,并在改革开放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于全国各大高校,在团结教育青年,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培养党的干部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社区新媒体平台与高校理论社团合作,可以说是资源共享下的双赢。一方面、高校理论社团背靠理论研究和传播的专业人才,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技术支持,有助于社区新媒体平台解决在技术不足和人力短缺的问题,帮助社区节省在财力、物力,专业人才在社区进行深耕细作,发掘社区新媒体平台的潜力,真正推动基层政策理论的传播与本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高校学子的理论知识需要转换成为实践的途径,在研究上也需要认清现实问题,增强问题的意识,提升研究价值,在基层服务中不断塑造青年的价值观,培育家国情怀。

  (1)高校理论社团建设与社区新媒体平台发展具有共同目标。

  高校理论社团和社区新媒体的发展都是为了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做好党和国家政策的宣传工作,进行情感认同教育,具有群众属性。社区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照顾支持、社区劳动力的生计发展提供基础服务,有些服务是物质补缺型,有些服务是情感关怀取向,新媒体便捷通畅的信息交流方式给予社区缺场交流和在场治理更多的空间,给予地理范围相近的群体更多情感交流,同时又大大降低了陌生人间交流的不信任感,形成互动频繁,从线上延续至线下的更持久的情感认同。高校位于一定的城市社区之中,每个高校理论社团的学生实质也是社区的成员之一,他们中的大多数脱离了家乡的社区环境,需要在对新环境的适应中将自身情感置于其中,也要在全新的实践活动中找寻专业在现实环境中的价值和意义。二者的合作其实是一种高校社团走近社区,也是社区实践对于高校学子的再教育。

  (2)高校理论社团的具有文化人才资源优势。

  首先,学生社团具有较为成熟的新媒体与理论结合的运作模式。策划、采写、编辑和审核等在不同的社团内部分工中已经形成链条。社团内部既有理论阐释的正确引导,也有组织架构的合理统筹 ;既有创作剪辑的专业队伍,也有提供稿源的受众群 ;既有举办活动的经验,也有新媒体的运用人才。此外高校的联合是可以集中高校的各种资源,形成集群效应,达到优势互补。

  其次,多样化的“高性价比”人才储备。综合性高校专业多,学生基数大,专业性院校专业特色明显,优势突出,高校如同一个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库。一方面,高校理论社团所集聚的人才自身具有不同的的专业知识,且加入理论社团的目的主要是在实践中收获能力提升,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另一方面,对于社区的平台来说,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满足社区的不同人群对于平台的需求,在内容编辑上种类多样,内容丰富。通过高校内部的社团合作的力量也可促使更多社团为社区提供多样文化活动的服务。另外,高校教师群体的总体研究性、指导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力量。

  再次,创新思维最活跃的年轻人群。创新是灵魂,高校作为人才的摇篮,往往是创新思维最活跃的场所,求新、求变、紧跟时代发展的学生居多。高校理论社区社团作为人才的集合点,既可挖掘团队中的创新人物,也可在高校内部召集具有创新性的人才,集合具有创意的思维点,在社区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中发挥知识创新的优势。

三、二者联合的价值

(1)社区新媒体平台是促进社区发展的一剂良药。

  社区新媒体平台传播理论政策和传承地区文化,需要一支“高性价比”的人才团队。高校理论社团背倚高校,具有大量丰富的人才资源。同时,高校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愿望与实践精力,具有能够坚守社区进行服务活动及工作的可能性,将使社区新媒体平台更快地融入社区生活,吸收忠实受众,保持与城市社区的黏性。另外,参与合作的高校学生毕业后若进入社区新媒体平台继续从事此类工作,也将成为社区新媒体平台发展的一大潜力。

  (2)高校理论社团发展的新契机及社会实践的新途径。

  目前一些高校理论社团的发展也已进入瓶颈期,社团活动内容大体成两极分布,一部分理论社团以学生学习、讨论、宣讲为主要内容的具有固定频率的社团活动,另一部分理论社团因为缺乏实践途径,濒临解散,名存实亡,处境尴尬。理论社团急需一种新的动力模式和契机来打破这种僵局。与社区新媒体平台合作,加入一种市场机制和社会视域的新思维,必将有益于发展。另外,专业知识的培养最终都是为社会服务。二者合作,实际上是为学生提供了一条较为全方面的社会实践途径,让学生走出象牙塔、深入社区,提前了解社会,检测自身能力,也将为最终的就业方向与工作目标提供参考。而这种反馈也将有益于高校教育的改良与完善。

  (3)赋予一种新活力与新动力。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浪潮中,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让越来越多的陌生人走入了同一个社区,当原有的“单位人”身份消失,而当下的“社区人”身份尚未建立的情况下,难免产生一种社区精神名存实亡的现象。以生气勃勃的大学生群体加入社区新媒体平台而融入社区,开展调查、活动及服务,可以成为社区居民生活的一根精神纽带,赋予社区一种新的活力与风采。而当这种效应一旦形成规模化,将成为“大社区、小政府”一种新的注脚,成为理论政策和区域文化传播与发展的新动力。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