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州民间冥纸溯源
中国古人的祭祀信仰渊源流长,从原始社会的巫术,到封建帝王祭天,或是百姓供奉的居家灶神,以及正堂之上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可见旧时祭祀文化曾经的影响力。由于受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历史限制,人们相信逝者灵魂升天入地的说法,尤其注重丧葬礼仪过程,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均出现了各具特色的丧葬习俗。譬如汉代厚葬风俗盛行,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西汉 “T形帛画”,其工艺水平之高,令人惊叹。冥纸作为祭奠仪式中的一种明器,自东汉“蔡侯纸”发明以来,已历经约两千年的演变。这里,我们把运用于丧葬、祭祀礼仪中的各式纸质工艺品,统称为“冥纸”,盘州民间俗称 “烧纸”。盘州,贵州省下辖县级市,地处云贵交界的乌蒙山腹地,是贵州的西大门,自古有“滇黔琐钥”之称,历史文化悠久。盘州旧习俗注重丧仪祭奠,人们曾迷信冥纸可以作为与逝者通灵、传达情感的一种特殊形式。直到现在,在一些边远的山村乡野,依然还能找到传统冥纸工艺祭品的现实踪迹。
二、盘州冥纸艺术形制与特点
从美术研究的角度看,可以说冥纸是民间艺人用不同的纸张通过剪、刻、拼、叠、编织、裱糊等手法制作而成的平面或立体的一种具有特殊用途的纸质艺术品,其最大的特点是能够直观的体现纸、竹子特有的韧性与质感。历史上,盘州民间冥纸形式复杂多样,独具特色。随着时代观念的转变,冥纸工艺越来越简洁,有如“报天纸”,其缤纷的色彩、立体的层次感等艺术特征逐渐减弱。然而,让人意外的是,当今的冥纸工艺中居然出现了手机、超薄液晶电视、汽车等一些现实生活器具,并且都是在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进行。这种现象看似荒唐可笑,我们却也可以由此察觉盘州民间冥纸工艺现状,一方面难逃被时代淘汰的命运,另一方面却又受时代的影响而演变。从形制上看,可分为扎纸、挂纸、纸钱等,每逢中元节时还会有烧包的出现。
1.扎纸
扎纸,是盘州丧葬旧习俗中最为重要的祭品之一,也是盘州民间所有冥纸中最具艺术观赏性的一种形式。主要是指丧仪活动中用纸和竹子扎制的动物形象、生活用品、礼仪用品等最终用于焚烧的纸制品。盘州丧礼旧俗一般长达3-7天,丧仪期间邀请阴阳先生卜算何时祭吊、起凡、诵经、选取墓地等。同时,也会聘请民间艺匠制作各种形式的扎纸工艺品作为祭物。扎纸制作综合了塑、扎、结等技艺,造型多样,色彩丰富。盘州民间曾经出现过很多的扎纸形象,模仿现实世界、祭物所需,五花八门。其制作过程,首先需要采当地的竹子削成薄片扎制骨架,用浆糊贴纸塑形,再染色彩绘,最后剪纸装饰。由于丧葬用途的暂时性,我们现在找到的扎纸制作工艺大多比较简易粗糙。也会偶遇一些高水平的技工作品,制作精美,造型生动,具有艺术感染力。此外,丧葬扎纸与元宵花灯的制作方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因为人们以为冥界的一切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
以盘州鸡场坪为例,经走访考察,该地的丧仪旧习过程分为初丧、入殓、哭丧、海马舞、跑灯、开吊、出殡等。其中“海马舞”很有特色,跳海马舞时需用纸扎动物形象祭品作为跳舞的工具,由三个舞者扮演,扎纸动物捆绑于舞者半身,手持马颈,步伐有双脚并跳,踮步跳,变脚跳,自由奔跑等跳法,其目的是为了帮助逝者开路,驱除邪恶。开吊(意即丧仪吊唁的开始)当天还要挂起长长的“报天纸”,报天纸上有各种形式的手工艺品。此外,人们还会在丧仪期间准备一些生活日用品之类的扎纸样式。
(1)动物样式
丧仪开吊时,四方亲友前来吊唁,只有逝者的女儿才有资格准备扎纸狮、马、鹿、象等动物形象为逝者祈福。扎纸动物需事先采剥竹线编制动物外形骨架,然后贴纸塑型,再将色纸剪裁成较宽的长条状,在长条纸的未端又继续剪出细丝状,以此表现动物的毛须,最后把剪好的长条碎须纸贴在塑好的动物躯体上。其中,狮子和鹿的颜色通常使用黄色,白马,紫象,形象生动写实、做工较为精细。
这些扎纸动物的制作技巧并不是很复杂,来源于民间纸塑、剪纸技艺。逝者的亲人会在开吊的那一天依据其象征寓意,把它们放置在相应的位置。人们认为狮子能镇煞气,因“象”与“祥”读音相近,大象寓意吉祥如意;同理,“鹿”意指“禄”,以佑后人功名利禄;又如成语“马到成功”,祈愿逝者驾驭成仙。
(2)报天纸(长钱)
报天纸,也称长钱,是盘州丧葬旧仪中地域特征较为明显的扎纸工艺品。长钱是在吊唁的当天使用,以表通达天地,上达诸天神佛,下通亲朋好友,悬挂长钱是逝者为了报答天地让他来到这个世界的仪式。因此长钱会在这一天长长的挂起以供亲友祭拜。长钱是由一层层草纸组成的,根据逝者年龄来制作其大小,年龄偏大的,层数多,反之则少。一层纸称为“一把伞”, 一“伞”代表的是十岁,以“伞”的数量来计算逝者的年龄。男女逝者的长钱是有区别的,主要体现在最后一层。男逝者最后一层是白鹤,当地人称其为“寿星齐骑白鹤”;女逝者则是“观音坐莲台”,用纸扎一个观音站在顶层。值得注意的是,报天纸的这种区分性别的样式仅用在60岁以上,并且是家里最年长者的丧礼上;60岁以下的最后一层不可以有任何图形。
报天纸的外形讲求美观,传统的报天纸工艺繁复,内涵丰富,而今在我们能找到的制作工艺已日趋简单。报天纸总体可分为三层:里层是用竹子和面浆搭好的框架;中间层是五彩缤纷的类似挂纸形状的长条,这些长条运用了扎染技法,先在纸的一端拴线打结,再进行色染,最后拆除线结,可见浸色自然、富有韵律的变化;外层是纸花朵和灯笼(也称绣球),由阴阳先生画出二十四孝子图贴在上面,有的乡村也会扎阴锣阴鼓、宝刀,以及羔羊、乌鸦、狮、马、鹿、象等动物。报天纸的外层最为重要,是表达感谢天地的寓意,其它层均为装饰目的。看到高高挂起的长钱随风摇摆显得很有活力,它颜色丰富,造型工整,内容别致,富有层次感,整体霸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3)生活用品样式
在盘州乡下,我们现在还能遇见的丧仪扎纸制品,不仅有动物形象,还有各式家具、家电、汽车等一些现实世界的日常生活用品形象。扎纸家具家电多为立体的几何化形象。电视机是方体,为求写实,制作者通常会剪两个人物或某种场景粘贴在上面,呈现电视画面效果。剪出的人物并非立体而是平图的效果,搭配上漂亮的色彩,使整个扎纸电视形象逼真、富有生活气息。冰箱和洗衣机也会制作成长方体,当地人习惯用黄色和绿色制作冰箱。有趣的是,人们还会跟随现实世界中家电产品技术的更新换代,及时改变其扎纸形象。比如扎纸洗衣机样式,就经历了单缸到双缸再到全自动造型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同时也反应了当地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扎纸家具、家电、汽车等制品,并不是盘州丧仪的必须品,一些经济宽裕,注重烘托丧葬气氛的人家才会使用。
(4)其它样式
与其它地方一样,扎纸花圈在盘州人的传统丧仪中必不可少。制作花圈是用竹子编制好一个圆的外形,然后在圆形上面扎上不同颜色的纸花朵,这些花朵都是纯手工剪折出来并且独立存在,有些花圈会配以叶子和藤条。花圈的外形力求绚丽,色彩看似丰富,整圈形成了渐变色。在当地,若逝者是年轻人就会用五颜六色的花朵,以此来表示五彩缤纷的青春;年老的逝者用白色的花朵作为装饰,寓意成熟稳重的性情。
另外,逝者亲人还会在开吊的前一天晚上去最近的河边放置扎纸灯笼,称为“放河灯”,以求逝者冥程一路顺风。
综合各式扎纸的用色考证,我们还了解到,盘州人在丧仪旧习中扎纸的颜色使用上较为讲究,若是逝者生前是素食者,那么除了一些实在不可避免的颜色外,扎纸尽可能的选用白色;若逝者生前不是素食者,便可以五彩斑斓。
2.挂纸(挑钱)
挂纸,也称挑钱,是指清明节扫墓用的长方形冥纸。盘州的清明挂纸大多是用白色偏黄的草纸制作而成的,也有用于丧礼上的挂纸,颜色稍亮一些,比如说紫色、红色等。挂纸在中国其它地区称为“压纸”,也称“压墓纸”。挂纸的制作与纸钱的制作方法相似,是用木棒锤和铁模在长条草纸上打制的,将一整沓草纸打制好以后立起来形成很小纸条,用各种颜色的纸将小纸条包起来(三条为一组)。在盘州市红果镇,当地人还有一种说法是挂纸包扎的越工整就越能表现制作者的整洁与对逝者尊重。挂纸的花纹以半圆和长条为主,整体简洁素雅。据当地老人说:清明节时,只要坟头有挂纸,就能说明这个墓主人有后代生息,其数量亦是宗亲交结的象征。
3.纸钱
纸钱,就是纸冥币,这是相对于古人使用金属币而言的,在盘州地区又称为“草纸”。盘州纸钱的制作有规律可循,我们将制作纸钱的过程称为“打钱”。人们用特定的木棒锤和半圆形的铁质钱模打在长方形的草纸上,压印出古铜钱的轮廓形状。盘州纸钱中孔的多少是有规律的,有11个、8个、6个等,孔眼数不同其用途也不一样,焚烧时在乎的并不是烧了多少纸钱而是纸钱上打的孔眼数,这是用“金银铜铁”来计算的。孔眼的选择也很讲究,在中元节时用8个孔眼的纸钱,丧葬礼仪中一般使用6个孔眼或11个孔眼的纸钱,祭祀中一般使用7个孔眼的纸钱,而其余的一些形式活动均使用11个孔眼的纸钱。纸钱的外形与花纹都极其简洁,摸着柔软均匀、颜色简而不艳,不容易腐朽且耐老化。纸钱的花纹主要以多个连续的半圆为主,让人看上去似断非断,节奏感明显。纸钱的花纹效果与民间剪纸艺术所表现的“线线相连与线线相断”不谋而合,以半圆形为主不断重复,连成一条线,用这样的两根线条组成一组,就形成来类似括号形的花纹,也就是剪纸中的阳纹。
4.烧包
盘州人有“七月半”(中元节)为已故亲人“烧包”的旧习俗,包就是用纸折的袋子,在纸包里面放置剪好的衣物用品、纸钱(有草纸打制的纸钱,也有黄色纸折出来的金子)等,这些都是给已故亲人准备的日常生活必需品。装好以后用面浆把包封好,在包上写好逝者的个人尊称、姓氏、生卒年信息等,待7月15日天黑后即可烧给逝去的亲人,盘州人称之为“送信”。封面书写一定要准确工整,以表后人之敬意。三、盘州冥纸的寄情与迷信
冥纸的产生源于古人笃定灵魂不灭的意念,认为天地通灵。盘州丧葬旧仪中焚烧扎纸物品,抛洒纸钱,悬挂报天纸,被赋予了浓厚的情感寓意,这不仅体现在丧仪行为里,也充分体现在冥纸的各种形式中。盘州民间冥纸工艺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是对逝者一生的哀思与纪念,也是生者现实情感的寄望和凝结。在盘州人的过往记忆里,一个个形象的冥纸祭物,充斥着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这形形色色的冥纸样式,除了用于丧葬礼仪,也运用于特定时节的扫墓祭拜,或是故人生辰、梦魇还魂等形式活动中。人们通过焚烧冥纸,寄望逝者在那个未知世界里衣食无忧,并以求保佑。这种行为一不小心,就有引发火灾的风险,值得欣慰的是,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人们的防火与环保意识与日骤增,冥纸也逐渐被鲜花替代。
冥纸工艺品多出自于缺乏艺术学科认知的民间艺匠之手。尽管如此,在看似拙劣的造型之外,也偶有精工技艺的显现,且独具特色。他们可能会赋予这些纸质工艺品以一定的朴实理想和艺术想象,却也无从改变冥纸的迷信色彩与焚烧陋习,注定不合时宜。
结语
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当代追求绿色环保生态文明的建设已深入人心,丧仪祭奠的迷信与焚烧旧习终将成为历史。随着现代文化教育的普及,在科学的观念、新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下,盘州冥纸这一久远而特殊的民间工艺或将不复存在,成为淹没在历史潮流中的一段人文记忆,其中蕴含的那些偏执而特殊的人文艺术信息,留待察考。(指导老师:易晓浪)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