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态文明教育的提出背景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依据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是涉及整个社会文明的深刻变革。我国历来是能源消耗大国,注重生态文明更显得尤为重要。20世纪70年代,叶谦吉就在全国生态农业问题研讨会上开始提倡生态文明。刘思华更是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更应该以生态文明作为基础,强调:“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概念得到广泛使用。世纪相交,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也不多取得新的成绩。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到小康社会建设的任务之中。在多次讲话中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协调人与自然间的矛盾,在发展过程中讲求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将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板,因此我国更加注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在青海考察时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的重要论断。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将生态文明列入现代化建设总布局。党的十八大吧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3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坚持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点,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协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二)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依据
从世界范围来看,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上来,机器化大生产带来便利的同时,环境同样得到了极其严重的污染。以至于在发展的过程中遭遇严重的生态危机,大量污染物倾倒进海洋或深埋地下,带来严重的海洋污染和土壤污染。英国烟雾事件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造成4000多人死亡,成为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世界各地都在忙于发展而忽视生态,导致环境极端恶化,南北极冰盖消亡、各地区灾害频发。人们意识到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开始重视环境问题,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成为人类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的里程碑,世界各国先后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家体系,把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共同作为发展目标。《巴黎气候协议》的签订,标志着各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人们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没有找到一个平衡点。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主要问题还是填饱肚子的问题,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引进西方产能,发展低端制造业,采取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同时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消费量大,公民环保意识不强等,更加加剧了生态的破坏。从可持续发展指数上来看我国在144个国家和地区中,均处于倒数状态,环境污染指数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雾霾、河流污染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严重阻碍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
二、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提出明确的集中阐述,但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发表了一系列的看法和观点。第一,人始终是自然的产物,人来源于自然。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明确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3卷,374-375页。]。马克思也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这一观点。人们通过实践对自然的改造也正是对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第二,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同时也会收到自然的报复。人类往往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和价值,忽视了自然界的细微发展变化,长此以往,当自然界承受到一定程度,必将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地力消耗过量、水污染严重、气候多变、森林减少,最终导致人类生活难以维系,也终将走向灭亡。第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就要以平等的对待自然,不能站在自然之上,辩证的结合客观规律,追求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将人彻底的解放出来,消除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异化。新时代条件下,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我国也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得到同步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大学生了解并逐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念,认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遵守自然界的客观发展规律。
(二)生态文明道德观教育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极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有一定标准的社会、风俗、习惯,往往带有这个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我们提到道德更多的是用来评价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习惯,我们更应该看到道德的外延即人与自然的道德问题。生态道德不仅仅是人们尊重自然规律,更应该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觉,更应该是一种情感和一种依托。生态文明道德观教育应该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行为(善恶、美丑、正义、伦理等)上升到人与自然这一高度,主动承担人与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生态文明道德教育就是要使我们大学生走出人类为中心的这一误区,着重大学生生态伦理价值的培养,不以单纯的人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凭借自我意识为中心随意改造自然。通过生态文明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增强生态责任,绿色消费,作为新时代的绿色青年。(三)生态文明法制观教育
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制保护生态环境。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以近100余部,并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明确的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但在我们现实操作中却发现,法律条文如同虚设,无论从公民懂法守法角度还是从立法执法角度来讲,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知识分子,理应了解更多法律知识但很遗憾的是很大一部分学生生态法制意识淡薄,缺少相关方面法律知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我们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非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不可,不然不仅生态环境恶化的总趋势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而且我们设想的其他生态环境项目发展目标也难以实现。[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99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所以我们必须加强生态文明法制教育,通过宣传和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使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不仅要懂法、守法更要学会用法,明白我们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权利与义务,在生态文明教育的问题上,规范自己,遵守生态文明。三、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
当代大学生的培养,不仅要在高校学习重要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在教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行为导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其中在价值观的导向上,传统的教育更注重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人与社会的价值统一等方面,但很少注重人与自然关系,在价值树立上缺少对人与自然的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我们的生活及发展都有了新的要求,我们更强调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高校教育不仅要为社会培养专业的知识人才,更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大学生培养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通过学习讲话、课堂灌输、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到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认识到我们国家发展过程中因没有注意到生态文明教育而引发的问题。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观念牢牢扎根在心中。(二)创新生态文明教育形式
第一,学校要抓好生态文明理论教育。大学生还处于引导学习的阶段,所以生态文明教育必须要进课堂进校园。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教学之中,形成潜移默化的效果,开设生态文明教育的学修课程,组织相关的演讲或问题比赛,成立环保社团等形式,使学生既学习了相关知识又参与了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中。第二,创新生态文明教育的形式。不仅仅在课堂中学习知识,更应该将生态文明教育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宣传,当今社会是一个网络社会,大学生更亲睐来网络生活,因此要积极发挥大众传媒在传播中的作用,运用大数据积极向大学生传播绿色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网络上的传播力度,使大学生了解当前的生态现状,自觉的从小事做起,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第三,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学校的教育必不可少,家庭教育同样也至关重要,要注重家庭生态文明教育。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是潜移默化的,每一个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可以看到他父母的影子,家庭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环节。让孩子从小就要成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观念,积极亲近自然,家庭里垃圾分类,参加植树节这些小事都对我们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大有裨益。(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作用
1、生态文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但在实际运用中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多还停留在大背景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等主旋律方面,以培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要目的,往往忽视了生态文明教育。我们更应该清晰的认识到,生态文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用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来调整关系,形成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改造社会成员的行为,到达认识自然,合理的改造自然,并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与自然和谐相处。从内涵与外延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生态文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和不可分割的部分。生态文明教育是通过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教化和灌输引导人们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需要,其中所运用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都是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其最终目的也是对人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从价值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着眼于人的发展。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导人们符合客观规律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达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和世界的和谐统一。
2、生态文明教育是思想政治的新发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只限定于人自身的发展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人类社会的人际道德中发挥了特有的功能和作用,而生态文明教育大大的扩展了道德规范的适用范围,不是局限于人与人之间,而是上升到人与自然,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上升到人与自然生物和自然环境间的道德,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上升到人与自然的伦理道德。
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生态文明教育在新时期显得尤为重要,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不仅要从技术上治理,更要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通过思想教育将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向教育对象传输符合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传输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在内容上与时俱进,一方面与时俱进地给自己增加了新的内容和活力,另一方面也使生态文明教育找到了主渠道,从而使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有了可靠的依托。[ 刘建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170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四、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接受知识和理解知识能力很强,大学阶段又是钻研学术的最佳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我们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术业专攻,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当今世界也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我们更加强调的是全面的人才,全方位的发展,不再强调智力的高低论英雄,更看重的是个人的综合素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要使大学生成为全面的人才也要求个人要拥有较高的生态文明素质,才可以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一份贡献,从而提升我国综合的生态文明素质,增强我国在全球生态建设方面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通过培养大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从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观念上升到人与自然的价值观念,通过生态文明教育要使高素质人才摆脱狭隘的利己主义思想,认识到整体利益、民族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利益,提高当代大学生到的觉悟,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之中,同时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我们下一个五年计划工作的内容之一,这充分证明了我们必须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共同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国家发展的后备人才,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应由当代大学生扛起。通过生态文明教育,使大学生了解生态问题,认识生态问题,在美丽中国的建设中,自觉遵守生态规律。在生活中倡导绿色消费,积极做生态文明教育的践行者和传播者,形成节约资源、绿色低碳的消费理念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三)共建地球美好家园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发展的未来,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有开阔的眼界和心胸,坚持正确的义利观,积极参与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之中,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建设绿色美丽的家园是我们的共同梦想,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从我做起,加大生态文明保护力度。在人与自然的问题上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加强中外交流合作,共同应对环境问题,构筑起尊重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体系,积极向世界传播绿色发展的信号,携手世界各国一道谋求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作为当代大学生理应成为绿色文明沟通的桥梁,积极献身于绿色发展事业,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共建地球美好新家园。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