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国女性犯罪成因和预防

时间:2023/11/9 作者: 新生代 热度: 17377
高文英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昆明 650500

一、中国女性犯罪心理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女性犯罪的研究现在处于起步阶段,文献数量自1992年至今在整体上呈上升趋势,总量相对较少,大多从社会学或法学的角度探讨,主要涉及妇女犯罪的现状特征、犯罪原因、犯罪心理、预防的对策及改造等。

  由于受到不良的社会客观环境因素、自身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女性犯罪呈现急剧增长的趋势,且增长率高于男性。女性犯罪还呈现出犯罪类型多样化和复杂化、手段更加狡猾和隐蔽、向低龄化发展等特点。

  研究认为,过去女性犯罪集中于阻力不大、风险较小的犯罪,如偷窃、诬告、诈骗及性犯罪等。近年来,女性犯罪开始涉及一些以前很少涉及的犯罪领域,如贪污、抢劫、团伙、贩毒走私等,犯罪手段也日趋男性。

二、中国女性犯罪心理成因

(一)心理学理论

进化心理学认为,尽管男性女性都需要足够的资源来养活自己,但在女性中,这种需要因为要提供怀孕、哺乳等所需的额外卡路里而比男性需求更多,而财产犯罪是女性试图直接寻求资源的手段。因此,女性犯罪是对短缺资源和有资源男性的一种竞争性反应。

  妇女解放理论认为妇女犯罪的增多是妇女与男性的角色行为日益接近的结果。即妇女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大,造成其与法律的冲突的增多。

  权力控制理论由Robert M. O'Brien于1991年整合“性别比例论”和“日常活动理论”提出。性别比例论认为,当社会中性别比例较高时(即男性较多时),社会会珍视女性,强调女性传统家庭角色,其犯罪和被害之可能性便会减少。日常活动理论认为,若当社会中性别比例较低时(即男女人数接近时),社会便较不会重视和强调女性传统角色,女性开始致力于向外发展寻求成就,女性离开家庭其从事犯行与被害之可能性将会大大提高。

(二)社会和环境因素

不良因素聚合反应说:该理论认为犯罪心理成因较为复杂,分析时应考虑到外在刺激,主体心理因素和先天素质等多种因素。当各种不良因素在一个人身上聚合时,就容易使这个人产生犯罪心理,而不同的组合会形成不同的犯罪心理。

  社会学习理论:人的犯罪行为是在后天由于与一定的人或群体交往学来的。另外人的偶然违法犯罪如果没有遇到及时的惩罚,那么,这一犯罪行为得到的强化就会使人出现稳定的犯罪心理。

  自然和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形势波动、利益冲突、贫富不均、不良交往等;所谓自然因素,指能够诱发、触引或促成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各种自然环境和条件。

  家庭原因:家庭暴力是女性犯罪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家庭暴力现象,农村略高于城市,丈夫认为自己高于妻子,对其可以随便打骂。加上有些女性没有经济来源,不得不屈服于丈夫的打骂,妻子忍无可忍的时候,便会伤害或杀害丈夫。

  早年经历:弗洛伊德特别强调人的早年经历的影响。人在早年如果经历了重大创伤性事件,这种创伤性事件会潜伏下来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在未来的某日可能就会以一种相当激烈的形式爆发。

(三)个人因素

法律意识不强:部分犯罪女性的法律意识极为淡薄,缺乏守法的行为素养,从而出现犯罪违法行为。

  女性的生理因素:有关研究表明,当女性处于月经期、怀孕期、产期、哺乳期和绝经期五期之时,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原因是在此期间会出现植物神经紊乱,大脑皮层失调,心烦易怒,情绪失控现象,如果有不良刺激和诱因,容易越轨。另外,女性青春期是一个危险时期。

  性格缺陷:依赖性强,缺乏主见;感情丰富,情绪不稳;爱慕虚荣,贪图享乐;心胸狭隘,报复心强。

三、中国女性犯罪预防措施

(一)中国女性犯罪特点

1、犯罪手段具有欺骗性、隐蔽性。

  2、农村女性暴力犯罪居多。

  3、犯罪行为具有依赖性和被动性。

  4、具有加害人和受害者二重性。

  5、犯罪主体低龄化、高知化。

  6、冲动性,即激情犯罪。

(二)预防措施

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强化女性法制观念与自律意识,使她们做到学法、懂法、知法、守法,养成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不做违法的事情,从而达到防止和减少女性犯罪的目的。

  2、保护和尊重女性的合法权益:健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全社会要树立尊重和保护女性合法权益的观念,强化社会对女性的监督和保护,保障女性的平等就业权,保障女性平等的受教育权,提升女性情感需要的层次,关心女性的生活,为她们创造正常安定的生活环境,保障其身心健康。

  3、社区帮助:如设立“女性交流互助会”,为女性提供一个交流情感、舒缓情绪的空间。

四、研究展望

(一)女性犯罪成因并未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也未形成犯罪成因的性别对比研究。因此,在研究方法方面,应注重微观研究和实证研究,强化案例研究、定量研究、比较研究以及话语研究等方法。

  (二)较少在特有的文化背景下讨论。在自然条件、社会文化、经济状况等等不同的背景下,犯罪成因和预防也会有较大的差异,如边境走私等。因此需要构建地域化和本土化的理论框架。

  (三)农村女性犯罪的研究文献较少。社会变迁中农村女性犯罪的特点、原因、发展趋势,以及如何控制农村女性犯罪需要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