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影片的片名,就想到大兵压境的一种气势,一方势在必得,一方顽强抵抗,狭路相逢勇者胜。很多人的眼中,苏联是战斗民族,体现的是大国不尚权谋,拼的是人数和工农业生产能力。《兵临城下》这一部影片,是以真正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为背景的电影,战争发生在1942年6月—1943年2月,处于德国入侵苏联的中期,这是德军军威正盛,攻势最猛的时候,为了消灭苏联的抵抗意志,同时夺取斯大林格勒附近的石油和粮食等资源,德军组织了这场二战中最残酷的进攻战役,对这座以领袖斯大林名字命名的城市疯狂进攻。同样,苏军组织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是二战中最为惨烈的攻防战役。一方是80万被当时最先进的飞机、大炮、坦克武装到牙齿的德国精锐部队,另一方是110万仓促应战的苏军,苏军仅仅是武器装备的水平就被德军甩了几条街,但是,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的大本营,对苏军下达了“绝对不许后退一步”的227号命令,凡是不服从命令而离开战斗岗位或者撤退的军人都将被枪毙。所以本片中在督战队机枪的监督下,成群的苏军士兵对德军集群冲锋,两人一支步枪,前面拿枪的士兵倒下了后面的士兵捡起枪继续冲锋,后退的士兵被自己人的督战队机枪打死,黑压压的一片士兵冲锋,从气势上就压倒德军,以弥补武器的不足。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士兵在城区战斗,平均存活不超过24小时,军官不超过3天。所以,没有迟疑的机会,没有更多的选择,只有坚强的决心和殊死一搏的勇气才能取得胜利。
本片所发生的故事,是在残酷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的一个插曲。战争进入白热化的攻防拉锯战阶段,在城区的瓦砾废墟中混战成一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重武器无法施展,狙击手这时就有了发挥空间,《兵临城下》是一部以真实狙击战为主题的大片,它从狙击战这一真实而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战争的独特的理解,同时也深刻的刻画了人性,友谊、爱情、亲情。在这支顽强抵抗的狙击部队里,有影片的主人公瓦西里(裘德.洛饰演)的英雄故事。瓦西里是在车里雅宾斯克州乌拉尔山区的一个猎户家成长的青年猎手,在第一次上战场中,碰到了遭遇轰炸的红军文职军官丹尼洛夫,瓦西里用一支普通的莫辛—纳甘步枪,五枪打死五位德军,负责政治宣传的丹尼洛夫目睹这一出神入化的绝技,大为震撼,决心塑造一位英雄,以提高红军的战斗士气。他的这一想法,正中赫鲁晓夫的下怀,正当赫鲁晓夫要求败退的红军高级指挥员自尽之后,其他军官惊魂未定之际,丹尼洛夫提出“给红军胜利的希望”,通过宣传英雄,树立榜样,号召全体抗战军民向瓦西里学习,狠狠打击侵略者,他的提议得到了赫鲁晓夫的认可。
正当英俊的狙击手瓦西里以他的狙杀神技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的时候,他对德军的威胁引起了德军统帅部的恐慌,派德军狙击精英康尼上校追击捕杀瓦西里。在双方狙击手的相互较量中,瓦西里在运兵车中邂逅的女军官塔尼娅重新出现在身边,他们的爱情在战斗中得到升华。这令暗恋塔尼娅的丹尼罗夫嫉妒,一度想发出不利于瓦西里的报告,但是,在居民费太太的儿子沙夏因刺探情报被德国狙击手康宁残杀后,丹尼诺夫认识到自己的自私,同时也被瓦西里、塔尼娅的真挚爱情所感动。他故意暴露自己吸引康尼开枪,给瓦西里制造了发现对方的机会,康尼被一枪毙命,瓦西里如愿以偿,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战争是邪恶的,所以要拒绝非正义的战争。希特勒作为国家元首,对平民提出“要大炮不要黄油”的口号,德国老百姓勒紧裤带,政府却把钱主要用来造军火而不是民生,更邪恶的是对外发动罪恶的入侵,使很多优秀的公民死于非命,苏德战争是灭绝人性的,影片中就连费太太的儿子沙夏也被丹尼诺夫利用,去德军方刺探情报而被康尼残杀,惨烈的拉锯战使城市变成一片废墟,军民大批死去,经历了战乱才能觉醒,感到和平的珍贵,处于和平时期的人们应引以为鉴,做到珍爱和维护和平。
乱世中未必全是阴暗,影片中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残酷的战争中瓦西里和丹尼诺夫的真诚友谊和对国家的忠诚,瓦西里和塔尼娅纯朴的爱情,费太太对幼子的母爱,都是闪光的正能量,在自顾不暇的混战中确实难能可贵。
虽然大部分人都憎恶战争,但是处于和平年代的还是要重视战争。中国古代兵书《孙子兵法.始计第一》中就有著名论述,“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胜敌国靠的是实力和勇气与决心。侵略者就像地上的垃圾,不用扫把去扫,他们是不会自己走的。罗斯福的伟大除了直接出兵支持正义的同盟军,还出台了著名的“租借法案”,使同盟国都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了军工生产,有了永远打不完的资源。有了物质做保证,勇气和决心是至关重要的。对于闯进家园的恶狼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拿起猎枪打。对于强敌入侵不管胜也好,败也罢,我们都是没有退路的,不然只能成为它口中的一块肉。国家必须崇尚逢敌必亮剑的战斗勇气,牢固树立一直战斗到把侵略者打败的国家意志,和平才有最可靠的保障。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