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想源头
1.1 老子与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前提出了四因论——本因、物因、动因、极因.老子(李聃dan,中国哲学家)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也提出了四因论——生因、本因、物因、动因(道生之,物形之,器成之).我们可以对比发现,东西方四因论显不同.道,是老子《道德经》的核心哲学思想.它指的是万物潜在本因(本体、本质)形成过程的规律和法则.它是世界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生生不息、和谐健康发展的最高法则,是自为因果和保持每个生命个体圆满无缺的无形力量.在西方世界,包括亚里士多德在内的所有西方哲学家,直至今天,也还没有对其作出过系统的哲学研究.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中的指事物所造成的后果或者当初创造这一事物之目的最终所产生的意义或价值.显然,意义或价值的追究首先需要确立评价的主体(被评价方为客体).老子在"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导下,又进一步提出了"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蓝图.这样的社会,车、船、军队、武器、文字等等都被废止了,人们无知无欲,永不迁徙,老死不相往来,所谓"生而不有"(虽生产而不私有)、"为而不恃(虽劳动而不据有劳动成果)、"长而不宰"(虽有长者却不拥有权力),一句话,"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第八一章.),完全回到氏族制社会.可见,老子目睹现实,深为纷繁的社会关系所困扰,看不见社会发展的趋势,最好的办法还是回到原来结绳记事的时代中去,这与"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完全一致的.应该说,老子不满当时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残暴性与虚伪性,指斥他们为"盗竽",是有进步性的,但他又看不惯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所作所为,鼓吹向后看开倒车,向往人类社会的开端,则是一种没落的阶级意识,完全是行不通的.老子的从"无为而治"到"寡国小民"社会的描绘,是他所处时代与现实环境的产物.
中国绘画不像西方绘画那样表现逼真而是求"神似"不求"形似",这与中国哲学的一贯立场是分不开的.中国哲学认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重道轻器""重意轻言".而西方哲学多使用的语言,是经验科学的语言,即"形而下"的语言,它是人们认识一事一物与一事一物之理的工具,要求言能尽意力求反映的忠实性模仿的精确性,再现的可验证性.而中国哲学所使用的语言是"形而上"的语言,它是人们追溯万事万物本源的工具,要求"画不尽言言不尽意",常常是启示性的象征性的,这种哲学思想在中国绘画中表现得比较明显.西方现代美学,现代绘画也开始对传统提出了挑战,它们强调艺术是一种创造,一种感情的表现,而不再是模仿和再现,美就是感情的表现,而凡是这样的表现没有任何例外都是美的,因而艺术创作要代之以巨大的包容一切的感情".
1.2 "自然和谐"与"自然目的"
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宇宙观的哲学家,且思想丰富,给后世以深刻的影响,在中外哲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认 为"道"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本源,万物均中"道"演化而来,即著名的"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用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点出"道"作为 宇宙万物的本源,是令人捉摸不透的,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道可道,非常道".说的就是 "道"是可以阐述出来的,但是能被阐述出来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中国人这种"道"的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宇宙观与西方人对宇宙的认识可以用一套概念系统表达出来的宇宙观上的南辕北辙就势必导致了中国美学思想的差异. 老子崇尚自然为美,排斥人为之乐、有声之乐,推崇"淡兮其无味"的音乐风格,倡导自然、 无为、道之精神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庄之道一脉相传,庄子以无为虚淡为合天德,标举"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认为宇宙太空的广漠虚廓,无始无终默然有序地运行,不有意为之而形成了至高无 上的自然美品格,这种品格使天地成为美的极致、成为众美之源.总之道家的这种美学思想 已经超脱出物质本身的形貌,将"美"、以何为美的鉴定升华到了对天地万物"神格"的感 悟上,他们的美不是西方人那种可观的外在美,更多的是对内在的心性美、品格美.
二、 "无为而治"与'法治'对艺术的影响
总的说来,中国古典美学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儒道思想是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 础.中国古代哲学对于宇宙自然的认识不同于西方哲学,这也就造成中西审美趣味的不同. 道家的那种重"心"略"物"的思想,将天人之间的灵犀相通视为创作的最高境界.也就是 美的最高境界."实体论"的思想影响了西方美学史,"实体论"阶段中杰出的美学思想家是亚里士多德.亚里斯多德古希腊哲学家、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17岁到雅典,成为柏拉图高足.公元前335年创办吕克昂学院.亚里士多德《诗学》内容涉及诗的起源、分类、真实性、以及悲剧观念等问题.艺术模仿说: 亚里斯多德认为诗或艺术起源于人的模仿本能.因模仿对象不同,而有悲剧和喜剧;因模仿方式不同,而有史诗、抒情诗和戏剧.艺术模仿是创造性的,模仿出来的是可能发生的事;艺术所模仿的对象是真实的,艺术体现的"可然律和必然律",是一种富有哲学意味的高度真实性.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认识与柏拉图不一致::悲剧,是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其效果是引起观众的恐惧和怜悯,使人的心灵得到陶冶;悲剧成分(形象、性格、思想、情节、言词、歌曲)中,情节是最重要的,人物性格居第二位.一个不好不坏的善良人是悲剧人物的最佳选择.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归纳起来就是"实体论".他认为:世界的本源即实体是由质料形式所构成的,美在于事物体积的大小和秩序,"秩序和比例的明确"是美的形式特征.确定事物是否美,必须依据量(体积大小)的原则和秩序(把事物各个不同的因素、部分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的原则. 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艺术起源理论还是一种多元论.
2.1、东西绘画发展概况
从西方绘画发展的脉络上看作为绘画艺术,方面它可以沿着那种具象和再现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它可以把物象程式化借以表现艺术家的内在的精神意趣,在总体上坚持绘画主要作为一种客观的主体性艺术,主观内在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二维画面中,于绘画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许将有更大的促进.从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历史上看,各自的民族特色是鲜明的,比较起来,中国绘画偏重创造一种和谐的意境,需要时间用心去品味.而西方绘画表现的却是情绪是在短时间内给予观者以视觉情感的刺激.近代大量考古学资料证明东西方绘画艺术也有相同之处.当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绘画艺术则由象征型简单规则的形体造型,发展成为对立因素朴素统一的形体造型.这正是人类主体和谐静穆的心理模式的反应,虽然在同样的心理模式影响下到了近代,西方绘画却偏向了形体建构中的客观感性因素的展示,而中国绘画则偏重于形体建构中的主观因素的呈现.二者中一个是在为客观物体的外在状态增光添彩,一个是提取客观形态以展示其内心独步.在对东西方绘画艺术历史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东西方的绘画艺术,在其发展中出现形与神方面、反映客体对象的客观态度与表现主体内在审美意象的热切追求等各方面,都反映出人类希望充分表达自我的渴望.但由于社会生产力、科技水平发展的层次不同,对主客观的认识与再现也产生了很大的差距.
三、执政思想引来的绘画风气
3.1 执政思想对西方绘画的影响
首先,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他特别强调美的"整一性",这种整一性,把秩序、匀称等比例关系与有机整体的内在统一结合起来,把形式的美感与形而上结合起来,连接了感性的美与理性的、精神的美,内在地沟通了美本体与艺术的关系,表述了一种从具体到抽象的比较系统的美学思想,比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前进了一步. 因此美学应当以客观的美为研究对象,探索美的本质和规律.总之西方人的这种以"实体论"来认识美的本质和审美就是来源于他们认为客观世界的宇宙观.认为对宇宙的认识可以用一套概念系统表达出来,这套概念系统是明晰的具有一定逻辑一致性的.其次,从诗画艺术看中西美学思想差异 "模仿"学说的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 他在的《诗学》中提出:艺术的模仿是再现"应 当有的事",认为模仿自然是一种求知的认识活动,处于求知的目的,人们把自然模仿下来, 创造为艺术.从而提升了艺术的地位,使艺术高于自然.《诗学》中提出的"诗歌中悲剧色 彩来源与生活,但这种悲剧却能引起人们的怜悯或恐惧达到"净化"的效果印证的就是艺术 模仿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美学思想.这种美学思想的核心就是美是以现实世界为蓝本, 模仿的越惟妙惟肖就越美."模仿自然"学说除了在诗歌之外,在西洋画也中同样有所体现.从17 世纪至19 世纪流行于欧洲各国的古典主义绘画强调素描与严谨的外表在技巧上,古典 主义绘画强调精确的素描技术和柔妙的明暗色调,并注重使形象造型呈现出雕塑般的简练和 概括,强调理性而轻视情感. 中国的艺术 家们追求的更多是"神似".力求通过有限的笔墨传达"韵外之旨"、"味外之味"的效果.
3.2 东西方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对二者法治理念的异同之处予以梳理、阐释,并从各自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中进一步剖析东、西方法治观念不同走向的产生缘由.认为是独特的地缘环境、农耕经济、宗法制度、文化传统造成了中国古代法哲学与西方法哲学迥异的民族特色.绘画艺术把"气韵"作为第一原则,讲究的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有妙境",整幅画卷上 往往留下大片的空白,以虚现宇宙空灵意境.诗歌同样是如此无论是从题材上还是诗 歌的形式上讲究的都是心与物的交融.大诗人陆游就曾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对宇宙自然不同的认识,导致了中西方对美的不同认识.西方人较为喜欢去反映自然之美, 去刻画外在的形式美,而中国人则更为喜欢去靠近自然、融入自然,感悟内在的神韵美.结论
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艺术是与这个民族、时代、社会的哲学紧密相连的.艺术常常表现出深刻的哲学观.本文侧重于绘画与哲学的关系,尤其是东西方哲学各自对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及其比较来作一些初步的探讨.总之 ,追求自由与发展是人类的共同愿望 , 但它又离不开特定的制度来作保证.因此 ,我们的政治文明应表现为国家对各种制度的科学合理安排 ,使之能与艺术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 ,为人们的自 由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与空间.最后 ,我们的文明建设应做到如老子那样 ,着重于从综合、整体、运动和联系的观点去分析问题 ,去揭示事物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从而从总体上把握政治发展的规律 ,又要如亚里士多德那样 ,从具体出发 ,从实际出发去发现和解决各种问题.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