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倘塘黄豆腐制作技艺现阶段的传承发展状况
宣威市倘塘镇今存古驿道400余米,古南方丝绸之路穿境而过,素有黄豆腐之乡的美誉.倘塘黄豆腐有三百余年加工史,以倘塘特有的含多种微量元素的天然黄石碴山泉水制作,以姜黄为染料,六道制作工序古老独特,成品鲜黄柔韧,营养丰富,食法多样,可切块、丝、片制作,可享受炒、煮、煎、烤、冷食、凉醮、卤腐、乳腐等多样美味.陈会群系倘塘陈氏黄豆腐第四代传承人,祖传点制手法精致优良,"陈氏黄豆腐"丝直肉嫩、品质出众,备受青睐.在陈会群带动和传授下,倘塘黄豆腐绝大多数为纯"酸浆"点制正宗绿色食品,使得这一独特的绝品美食进入了产销"黄金时代".据悉,在政府引导和陈会群带动下,倘塘村委会及周边广大区域内,共有300多农户沿用传统工艺生产制作黄豆腐.2016年,倘塘镇年生产黄豆腐6000余吨,创产值4500余万元.极具市场前景的倘塘黄豆腐,远销曲靖、昆明及外省多地,亮丽了倘塘大街小巷的风景,也充实了倘塘百姓的钱袋子.
二、倘塘黄豆腐制作技艺在传承保护中的困境
虽然倘塘黄豆腐在云南省境内畅销,但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发展空间不断缩小,使得传统技艺的存续和原本依附的产业遭到严重破坏,严重挤压了文化多样性和民族文化遗产生存发展的空间.在宣威市,素有"世上有三苦,推磨、熱糖、做豆腐"的古语,因为做豆腐耗时长、工序多,致使很多年轻人不愿继承制作技艺而外出打工,造成传统制作工艺面临濒危.同时传承人逐渐老龄化,后续力量断代严重,面临着传统技艺传承发展人亡艺息的困局.并且云南很多地区还是相对贫穷落后,很多人宁愿外出打工生计,也不愿选择这样一种缺乏市场前景、缺少经济效益的传承人.因此,保护与传承倘塘黄豆腐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迫在眉睫.
同时政府和企业对于传统技艺的开发力度严重不够,抢救性保护、后续开发利用、传承发展的健康运行机制没有被很好的建立起来.云南省的大多数传统技艺项目都是处于轻度开发和尚未开发状态,仅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说,2010前,72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尚未开发的数目为35项,近乎一半都未曾开发保护.而开发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保护措施单一,开发利用上也存在着不科学和滥用问题,没有发挥好其珍贵的价值,甚至严重的会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最终造成文化遗产的流失.
三、倘塘黄豆腐制作技艺传承保护的对策
1.认识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背景,建立科学的遗产观.当下的经济全球化以及现代化进程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水平逐步提升,使得人类的生活习惯、方式逐步单一化,这就造成了传统文化以及技艺也逐步趋同、单一的现象.而简单地对于文化而言,文化一体化对发展和保护传统技艺非常不利,所以保证其多样性是极其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认清当下时代背景,正确认识每个传统技艺与非物质文化遗憾的规律及其特点,建立正确的遗产观念,这才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条件.2.从原有建立的法律制度深入到传承保护工作的纵深发展.在当今的法治社会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已经有相对坚实的法律与政策的规约和保障.就云南而言,例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以及《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单靠这些硬性指标是不行的,一定要牢固树立活态传承的核心理念,深度认识传承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建立健全文化传承人命名和管理制度,不断地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社会地位,精心培育民族文化产业,帮助解决好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计问题.最后,要抓紧培养好下一代接班人,使整个非遗发展永续前进.
3.从创新思路、整合资源、因类制宜方面进行保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不仅仅要从静态保护入手,更好兼顾动态的保护措施,这就是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挖掘当地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文化遗产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大大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二者进行良性的互动.云南传统技艺由于在不同的地区和人群间进行传播、繁衍,具有不同的差异性和地域性,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而正是这些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文化吸引游客,才让云南非遗成为重要的资源.同时,我们要顺应文化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其中关系,保护好人类珍贵的精神文化家园.
4.引导扶持大豆和姜黄种植,开展生产性保护,建立传习馆,鼓励和资助传承人等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授徒活动,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制定具体措施,有效保护传统记忆的文化空间,使其在保持固有传统前提下,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从面得以不断发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