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是学生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是营造和谐校园氛围与促进社会教育公平的需要.
一、做好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
公平是社会的底线,教育公平是公平概念在教育范畴中的扩展和延伸.从本质上讲,主要是指教育机会平等和教育平等权利,包含价值及制度层面上的平等;其次,指的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层面的平等;最后是教育结果的实质平等.[]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者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认真落实学校资助政策,加强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通过勤工助学、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方式,减缓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启发贫困生树立自强自立意识,通过自身努力削减贫富差距,在学生的人生发展中灌入新的活力.高校资助政策是国家为了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建立的利民政策,是济困扶危的关怀之举.做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前期需加强资助政策宣传,使学生充分熟络相关资助政策,明白国家对贫困生的帮扶意图;后期育人则包括对贫困生诚信教育、感恩教育、价值观教育、励志教育,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加强自身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资助育人工作是辅导员日常工作中的重要使命,作为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直接参与者、组织者和执行者,应毫不犹豫地做好这项工作,且有必要"授之以鱼"以确保贫困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也必须通过"授之以渔"的方式教导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品格,实现个人价值,回报社会.
二、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现今学生中,众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首先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思进取,"等、靠、要、争"错误思想严重,还有一些贫困生自尊心极强,不愿扣上"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帽子,认为"家庭经济困难是非常可耻的"等.其次,有些学生为了获得国家经济资助,在贫困生认定材料上弄虚作假,还有些学生利用获得的奖助学金去购买高档产品.在当前国家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完备,资助资金充足的条件下,上述不良现象均表明纯粹的物质资助,很难满足当今社会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需要.以上现象的产生给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带来困扰的同时,也呈现出当今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不足之处.
(一)现有资助体系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识别机制
目前,识别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过程看似是严谨的,但在实际过程中仍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首先,学生所在地出具的《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和学生所填写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是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依据,其真实性和可靠性难以确保.其次,相关政策制度不全面,时常出现"漏报"和"谎报".(二)现有资助体系中重经济资助轻精神资助
在高校中,依然有部分学生因无法正面直视贫困而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诸如学业、情感、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有些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宁可节衣缩食,也不愿接受学校资助[];有的由于长期经济拮据,常伴有自卑心理;有的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为家人劳作而忧,为结交朋友而忧,为就业而忧.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心态失衡.(三)现有资助体系中忽视自立能力培养
在实际困难生评定时,总有学生为获得更高困难等级争得面红耳赤,然而在勤工助学时又不愿加入,助学贷款也不愿主动申请."等、靠、要"思想严重,安于一隅,缺乏对未来的长远打算,失去了国家对于贫困生的资助价值.(四)现有资助体系中忽视思想道德教育
所说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包含诚信意识缺失和感恩之心淡薄两方面.诚信意识缺失方面,有的学生为了获得资助在生源地所在地开具虚假证明,有的困难生在家庭条件得到明显好转时也不主动向家庭经济困难评定小组解释实际情况.感恩之心淡薄方面,高校贫困生资助旨在帮助有经济困难的家庭顺利完成学业,以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来回馈社会.然而,依然有部分学生认为享受国家资助理所应当,不懂得反哺社会.三、高校辅导员有效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举措
在育人与资助工作并重理念的指导下,辅导员应通过管理和服务工作,与学校相关部门团结合作,相互配合,贯彻落实好党和政府、学校的资助政策.(一)履行职责,用爱工作
作为资助育人工作的执行者,辅导员首先应细致地对国家资助政策进行研究,并通过多渠道积极宣传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在分析学生申请材料的基础上,多维度听取来自老师和学生的意见,深入开展调查,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尽力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切实的帮助.(二)程序规范,发挥实效
高校辅导员应严格遵循国家认定标准和学校相关实施方案,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贫困生开展认定工作;要选拔班级综合素质高、思想觉悟高、立场坚定的学生作为班级评定小组成员,力图评选过程公平、客观、全面;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后,建立贫困生库,将贫困生信息进行动态化管理,定期通过家庭走访等形式及时更新贫困生家庭经济情况;依据实际勤工助学政策,为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使贫困生能够用自己的努力感受人生的价值.(三)突破局限,走进心灵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若仅通过学校来实施,很难达到育人的良好成效,高校辅导员可增强主观能动性,将资助工作做到兼收并蓄,开展一对一帮扶,走进贫困生的心灵.做好因贫困生家庭突发状况产生的临时困难补助,及时雪中送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