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与逻辑——以《李白诗歌赏析》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新生代 热度: 13744
江素 西北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一、研究背景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古典诗词运用创设意象、营造意境的方式达到抒情言志、反映现实的目的.李白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作"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以抒情恣肆的纵横之作宣泄着自身的情感,同时也反映出自然之道和人生哲思.与此同时,李白在诗歌创作中也不失逻辑思维,诗句中蕴含着理据性.本文着重分析李白诗作中的逻辑性,找出形象与本质的内在联系,以求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李白诗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二、李白诗歌中的夸张

1. 夸大

李白诗歌的夸张手法中,其中运用最多的就是夸大,笔者将夸大的手法分为三类,一是比喻式夸大,如在《北风行》中"燕山雪花大如席"和《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将本体比喻成喻体,对喻体进行夸大;二是数字运用的夸大,李白在诗作中大量运用"三""千""百""万""九"等数字来表现夸张,如"《独不见》中的"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行路难》中"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三是动作的夸大,运用"举""摘""扣"等动词表现动作的夸大,如《登太白峰》中"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 夸小

李白诗歌中的夸小较少,如在《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一句极言山峰与天的距离之近,缩小了山峰与天的高差,形容山峰之高直逼云霄.

3. 超前

超前夸张在《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中吹笛》一诗中有所体现,这首是李白于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江城五月落梅花"一诗中,将语词的特殊涵义加以修改给人一种冬天提前到来的感觉.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乐府诗集》此调题解云:"《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

三、李白诗作中的夸张与逻辑

1. 夸张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黑格尔在其《小逻辑》一书中提到:自我意识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人必须在周围的环境中找到"非我"的参照点,人才能够更好地了解自身.这部分内容以夸张手法为论点,以客观世界为参照物,以黑格尔的辩证法为理论基础,通过正反例的对比来论证李白诗歌中夸张与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

  《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鲁迅在《鲁迅文集》中指出此句虽有夸张,但燕山在我国河北一带,海拔较高,山顶常年积雪,读起来就有一点诚实在里面.如果将"燕山"换为"广州"那可就变成了笑话.通过这一正反例说明夸张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

  又如《望庐山瀑布》其一:"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作者用夸张的手法,运用数字三百丈来形容香炉峰飞瀑的高度和力度. 其实,李白巧妙地运用了数字,他不仅是写诗的奇才,同时也是一名语言专家.在古代,三百丈和三千尺是等同的,"千""百"的巧妙运用给人一种视觉差,可以运用逻辑学中的三段论进行推导:

  大前提 香炉峰的实际海拔为945米左右

  小前提 三百丈和三千尺约为999米

  结论 香炉峰实际海拔和三百丈、三千尺大致相同

  通过逻辑三段论推出李白诗歌中提到的香炉峰的高度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相反,不符合事实的夸张会让人感觉言过其实,滑稽无比.

  一朵棉花打个包,丫的卡车头儿翘.

  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

  像这种毫无真实性且夸大其辞的浮夸只会让世人诟病,而无法像李白的诗作那样流传千古.李白的诗歌是基于事实的创作,是在尊重客观现实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夸张,这也是其诗作内容深刻的原因之一.

2.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统一

科学与文学、哲学、诗歌一样,都是以反映一定的对象为任务的,但它们反映对象的方式和对象是各不相同的,诗歌创作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是用形象思维来表现的;而哲学与科学使用概念等逻辑思维来揭示客观世界的本质.当然,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不可分割的,形象思维的表现需要遵循联想律,必须要从诗词的对象中选取足以揭示其本质的形象,如《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何人能有白发三千丈,李白的夸张不是脱离了实际情况吗?如果不是在艺术创作中,而是在理论文章中,有人提出"人的头发长到三千丈"这样的命题,那肯定是和其否命题"人的头发不能长到三千丈"相互否定而构成逻辑矛盾的.原来在诗歌中,作者因为内心的忧愁太深而愁白了头发,此时的三千丈白发叙说着许多愁思,又记录着深重的愁绪.这里的三千丈并不是白发的外延,而是愁苦郁积太久太深,用有形的白发代表了万斛情愁,以实写虚,三千丈是情愁至深的外延,这样三千丈就显得合乎情理了,外在的形象表现和内在的逻辑思维紧密结合,体现了夸张的合理性.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