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对巴西在国际格局调整中所处地位的梳理

时间:2023/11/9 作者: 新生代 热度: 13213
朱丹阳 天津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学院 天津 3000000

  巴西在国际格局发生三次大变化之后的对策

  国际格局的第一次变化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传统的欧洲列强力量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被摧毁,英、法、意等国也受到削弱,美国和日本则迅速崛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催生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战后初期,帝国主义战胜国为了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其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西工业一方面在经济上的脆弱性饱受对外依赖之苦,另一方面因为成为各国角逐中竞相争取的一枚重要旗子而面临诸多机遇.30年代初,面对云谲波诡的国际局势,巴西总参谋长就国家的战略环境提出来一份详尽的分析报告.该报告认为日本、德国、美国和意大利对巴西构成了"严重威胁",并发出警告:巴西有可能拖入一场战争.因此瓦加斯政府采取了利用大国矛盾、改善邻国关系的策略,以争取巴西的最大利益.在同列强的交往中,一方面,通过与德国的易货贸易购得无法从美国买到的军火(美国会限制武器出口到南美)并节省了黄金和硬通货,同时增加食品、原料出口并使出口市场多样化.1937年,瓦加斯创建的"新国家"在观念和实践中极具德、意色彩.另一方面,积极迎合美国罗斯福总统的"睦邻政策",并与美国签订了贸易协定.欧战爆发后,巴西的重要地位凸显.瓦加斯政府审时度势,开始北里轴心国而转向同盟国阵营.巴西政府与美国达成了十分有利的各种安排,通过提供原料和海军基地换取了美国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包括享受租借法案.

  国际格局的第二次变化发生在第二次世界战后.如前所述,近代以来直到二战时期,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一直是以欧洲为中心,战后这一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这一重大变化的标志是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具体为: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新划分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等等.雅尔塔体系实质上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要求对世界格局做出的两份天下的划分,它是建立在美苏实力答题均衡的基础上的,打下了强权政治的烙印.两极格局下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由于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存在巨大差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行了长达40多年的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根据国内外严峻的冷战形式,阿拉尼亚于1943年为巴西制定了一个战时蓝图,这个包含10项目标的计划成为日后数十年巴西外交的指针.这些目标包括:改善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巩固在南美的优势,更加自信而紧密的对美联盟,提升与葡萄牙及其属国的关系,建立海军,建立空军,建设军事工业,建立轻工业,扩建铁路、公路以适应经济和战略需要,开发燃料.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巴西的外交活动实际上就是将这一蓝图付诸实践.第一,积极参与联合国、泛美体系建设,并追随美国的冷战政策.在国际多边舞台上,巴西是美国坚定的盟友;在地区多边体系(里约条约)中,巴西改变了不同时与两个以上西语邻国谈判的政策,也为巴美军事关系赋予了更浓厚的多边色彩.第二,经济发展开始日益明确地成为对外关系的核心内容.1950年,瓦加斯复出后带给世界的明确信息是,巴西的利益不局限于其周边,而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巴西要成为与其"大国命运"相称的世界性力量;而这一切要求将"专心致志发展经济"作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律令".第三,对外关系中的民族主义色彩日益浓厚.这直接与巴西政府在对美关系中的"幻灭感"有关:战后美国大力扶植前敌国西德和日本,却漠视前盟友巴西对发展援助的需求.杜特拉政府(1946~1950年)和1964年政变后上台的军政府则都是亲美政府.而夸德罗斯政府(1961年1月~8月)和古拉特政府(1961~1964年)的政策在巴西外交史上被明确地称为"独立的外交政策".

  战后巴西国际战略的发展,在军政府时期由于地缘政治学说的盛行而达到极致.梅迪西政府(1969-1974)向全世界宣示:第一,巴西具有巨大潜力;第二,巴西是正在向第一世界迈进的中等强国;第三,巴西与周边国家没有什么共同之处.然而,事与愿违,巴西的国际地位、作用以及自信心不断上升之日,却是巴西传统外交两大重点(大国关系和周边外交)陷于困境之时:"负责任的现实主义"取代了对美"自动结盟",导致巴美关系渐行渐远;地缘政治的"喧嚣和夸张",导致邻国的疑虑进而促成巴西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一个反巴西阵线似乎正在形成.基于此,军政府后期开始调整政策.石油冲击和债务危机使巴西再次意识到对美关系的重要性,美巴重归合作轨道.与此同时,巴西外交呈明显的"拉丁美洲化"趋势,即与邻国特别是阿根廷的关系迅速改善,并开始催生了南锥体国家的一体化进程.

  国际格局的第三次变化发生在1989-1991年,其标志性事件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20 世纪 90年代国际体系中两极格局消失后,在各种力量及其关系的重塑、经济相互依存和一体化趋势的作用下,国际舞台上的各个行为体面临新的分化组合.巴西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掌握丰富自然资源的巴西越来越自信,自独立以来巴西政府和精英阶层一直孜孜追求的大国梦想更加清晰,巴西政府抓住机遇,寻求更好地参与全球市场和经济整合,在全球层面开始积极关注全球问题,并通过多边舞台来弥补过去偏狭于大国关系的不足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大国在国际十五中展开合作是一条必由之路.卢拉政府积极推动成立以巴西、印度、中国和南非为核心的20国集团,组织发展中国家在多哈回合贸易谈判中结成强有力的联盟,希望更好地促进"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以平衡美国和欧盟的影响力,扩大自己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投票权.在气候变化谈判中,巴西也发出了强有力的声音.巴西的大国诉求还包括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中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此外,在联合国、美洲国家组织等框架内,巴西采取积极姿态,在国家安全、地区冲突和维基解决中扮演重要角色.自2004年以来,巴西领导了联合国在海底的维和行动.2009年海地地震后,巴西向联合国捐款1900万美元,并宣布为海地提供2.05亿美元的救灾计划,另外排除1300名救灾人员.近年来,巴西的军队还参与了联合国在利比亚、中非共和国、科特迪瓦和东东帝汶的维和行动.

  由于巴西的经济实力和在西半球的地位,以及通过多边国际论坛获得的地缘战略作用不断增强,巴西在众多方面已经成为地区和国际政治中非常重要的一员.

  2010年5月中旬,美国和欧洲准备推动联合国对伊朗实施新一轮制裁,就在美欧指责俄罗斯和中国在伊朗核问题上态度消极的时候,时任总统卢拉出人意料的突然出现在争论前台,在他的倡议下,巴西、土耳其和伊朗三个"中等强国",一起签署了一份核燃料交换协议,这给美欧的制裁措施一下子设置了一根"绊马索".在巴西、土耳其,还有南非这几个强国,在伊朗核问题上采取共同行动时,美欧国家才发现,他们在制裁伊朗问题上的舆论焦点,无疑是错置了方向,并不是只要中国和俄罗斯点头,制裁伊朗便水到渠成,巴西等新兴国家的态度同样在左右世界,至此也意味着巴西在国际地位上已经取得一席之地.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