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供需均衡严重失调,供给侧改革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突破口。“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也被写入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
今年,又一个五年规划之始。“十四五”规划提出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供给改革到刺激需求,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其中,民航一直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先行者,而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环境是当今民航市场面临的新挑战。
创新多变是民航市场的新常态
上世纪70至80年代,中国民航尚处于初创期,乘机人购票坐飞机比想象中要繁琐。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乘机人须持有单位介绍信等证明方可购买机票。随着改革开放,1993年起,国家取消了购买机票必须持介绍信的规定,普通市民只需出示身份证等有效证件,便可在航空公司票台购买机票。市民切实感受到了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便利性。
到了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我们只需要动一动手指,通过智能手机就能预订机票,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可见,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民航市场创新换代的速度超乎我们的想象。2019年5月,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冯正霖就“以智慧塑造民航业的全新未来”主题发表演讲,谈到未来的智慧民航将以数据流为载体,形成一个业务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等各类资源要素有机融合的民航生态圈,“全面感知、泛在互联、人机协同、全球共享”将是未来智慧民航的基本形态。毫无疑问,基于大数据的创新是民航市场的新常态。
回顾刚刚过去的2020年,疫情防控是否具有成效决定着民航市场需求。在疫情爆发之后,当地政府会相继出台限制出行的政策,打消摇摆旅客的出行意愿,使其更改或放棄出行计划;部分刚需旅客的行程也会被繁琐的证明手续流程所推迟,以达到分散出行密度的目的。这样的新常态一直持续到今年春运。进入春运之前,多地本土疫情复发,隔离政策层层加码,国家层面倡导就地过年。于此之外,国际疫情防控也不及国内,航司大量运力回撤国内市场,这使得市场需求的预测更加困难。
此外,机票价格如此透明,各航司之间竞争激烈,亦导致航司的利润率不断走低。在民航市场新常态的环境下,航空公司不得不转变方向,从旅客的角度出发,去设计产品和服务流程,再从大数据中分析用户,刻画分类群体,推出不同定制化、差异化的航空服务,满足旅客需求的同时,提高旅客对航空公司的忠诚度。
供需博弈是民航市场的新常态
经济活动离不开供给和需求,驱使民航市场新常态不断发展的两个动力亦是如此。如今国家大力倡导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针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提出的“双循环”经济格局分别代表了供给改革优化和需求刺激扩增,并且民航市场受益于以上两者的宏观利好政策。
首先,供给侧改革奠定民航供给的基石。当前中国消费市场供需的结构性失衡正逐渐暴露,供需难匹配已成为中国经济良性增长的障碍之一。同时,过剩产能也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障碍之一。对于国内民航市场来说,供给侧有各地区民航管理局、航空公司以及各地干线和支线机场。然而,航权、时刻资源虚占,航司运力座位的虚耗,机场区域资源的过度消耗,使得人力、资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行业的发展。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迫在眉睫。在供给侧改革下,经济运行的计划性在增强。整个体系是从生产、供给端入手安排经济活动的。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将逐步进入全新的消费模式,在新的消费模式之下,所有的生产都会按照消费需求进行,每一件产品,每一项服务,在生产之前都知道它的消费者是谁,并且知道这件产品的标准如何。而生产商之间比拼的不再是价格,航空公司之间也不再是单纯的机票价格竞比,而是谁能最先获取消费者的需求,并且完成消费者需求的精准程度匹配。此时,不会有库存,也不会有恶性竞争,供需关系将信息对等。
其次,“双循环”发展是民航需求的助燃剂。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全球经济遭受重创,各个国家的民航市场首当其冲。得益于疫情的全方位有效控制,为了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国家在此关键时期提出“双循环”经济发展格局。未来国家经济发展将依托我国超大的市场规模优势和强大内需潜力,以国内需求作为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在国内市场的循环流通;与此同时,以国内经济循环为基础,运用国际分工和协作,便于国内国际经济互相促进发展。
“双循环”格局主要的目的是刺激需求,只有需求不断增加,新的消费模式才能大展身手。当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不断刺激增长后,作为派生经济的民航市场也会迎来一轮新的增长。如何准确捕捉新增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供给,那就需要强大的数据支撑,归根结底还是需要智能化,我们称之为工业4.0(智能化时代)。民航市场在互联网技术的全面应用下已经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而未来中国产业4.0下的新计划经济是一片蓝海,发展前景广阔。
新常态下民航市场的发展建议
首先,机场端用“智慧”提高服务效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重要开端,是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迈向高收入阶段的开局时期、实施创新强国阶段的开局时期,同时也是机场行业服务“民航强国”战略、推进“四型机场”建设、实现机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所谓的“四型机场”,其中就包括建设智慧机场。机场是民航市场的主要供给方,根据上述对新常态的阐述,若想发挥其经济效益,就需要通过大数据支撑,精确分析旅客整个乘机流程中的需求,提高服务效率。推动机场生产保障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常态下的具体措施之一。筛选旅客的需求,按旅客所需提供各类产品和服务,是机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如今,社会大众对航空出行的需求越来越高,不仅追求航班安全性和准点率,还要求从订票、送机、值机、安检、候机、登机、到达(接机、住宿、餐饮、旅游)等各环节无缝隙高质量的体验。“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将发生实质性转变,更注重发展质量,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激发出更高层次的航空出行需求。机场运营也将持续面临航空运输需求的快速增长与机场保障能力、服务品质相对不足的矛盾,机场运行效率处在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显然,建设智慧机场无疑是满足旅客对航空运输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关键所在。
其次,航司端用“辅营”避免恶性竞争。
航空公司是民航市场的主要参与者,笔者认为,在民航市场新常态下,航空公司也是主要的“试验田”。目前全球疫情蔓延更加严峻、国内疫情零星散发,加剧了国内航司在市场上的竞争。杜绝恶性竞争,减少资源浪费,航空公司可以尝试辅营业务这个突破口。提到航司的辅营业务,就不得不提到NDC(New Distribution Capability),国内一般译为“新分销能力”,由IATA航协提出,旨在实现航空公司在更广的分销渠道上,实时精准地按他们的客户需求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选择,具有差异性、精准性以及个性化等特点。
在未来,人工智能更加普及、数据交互更加迅捷,航司在餐饮、值机、选座、机上WIFI等各辅营业务的创新尝试将推动民航服务模式的不断升级和完善。辅营业务创造的收入会成为航司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了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新纪元,信息化时代造就了民航市场的新常态。民航既作为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肩负着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在民航运输领域能够涌现出更多的创新型应用,在节省社会资源的同时,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