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运十铸就了“永不放弃”的精神

时间:2023/11/9 作者: 大飞机 热度: 14274
何椿

  1980年9月26日,运十飞机实现首飞。运十飞机记录了一段永不放弃的历史,更展现了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大飞机事业中历久弥新。

  在运十飞机首飞38年后,记者采访了一位曾经参与过运十项目的航空人——原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杨作利。前不久,杨作利来到中国商飞祝桥基地停放的运十飞机前,虽已年过七旬,但步伐依然矫健。他踏上舷梯,迈进阔别30多年的机舱,忽然像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迫不及待地向记者介绍起运十机舱内大大小小的设备,讲述他与这架飞机的一个又一个故事。

  能设计飞机就很满足了

  “当时的说法是,上海造飞机,全国来支援。”杨作利告诉记者,运十的研制虽然在上海,却是动员了全国的力量,而他算是最早一批来到上海参与项目的人员。“1970年9月,我从空军第605研究所第一批奉命调到上海,参加708工程研制,所以当时我开玩笑说:‘工程代号是708,我是709。”

  当时的上海,航空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被指定造大飞机的5703厂,实际上只是一家小飞机修理厂。 运十项目启动后,设计人员不断地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但是连起码的办公场地都没有。

  “我们第一批来到这个地方有100多人,没有足够的办公室,也没有睡觉的地方。我们就在5703厂仅有的少量办公室里办公,在职工食堂里办公,甚至在小飞机的包装箱里设计我们的大飞机。”杨作利告诉记者,研制运十的人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满怀豪情来到上海,心潮澎拜,兴奋不已,“我们当时说,只要能放下一张办公桌,我们就办公,只要能放下一张床,我们就可以坚持。”

  杨作利清楚地记得,自己曾经在龙华机场的职工食堂里住过。“这个食堂用木板隔出一间间小房间,每个房间七八个平方米。我们就在那里睡觉,隔壁说话我们都能听得见。但是有地方睡觉,能设计飞机,我们已经很满足了。我们戏称那里叫‘幸福村。”

  首飞场景一辈子都难忘

  办公条件和生活条件方面的困难可以克服,更主要的困难是缺乏技术、缺乏人才。杨作利参与运十项目的时候,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而在运十的团队中,像杨作利这样的年轻大学毕业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当时,设计这架大飞机的人员,虽然都是全国各地飞机研究所、制造厂的技术人员,但我们都没有研制大型客机的经验,不少人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有的甚至连飞机都没有摸过。如何按照当时先进的规范设计大飞机?只能靠我们自己摸索,摸着石头过河。”

  设计一架飞机,要进行大量的计算。最初设计运十的时候,没有计算机,大家只能用计算尺进行计算。“这种计算尺只能够做乘除法,不能做加减法。我们就用这样的工具来设计飞机。后来,我们有了机械式计算机,手摇的,可以做加减乘除,但是速度很慢。以后慢慢才有手动计算器,然后是大型电子计算机。不过,大型电子计算机在当时是稀缺品。我们那个时候计算,很多时候都到复旦大学,借用他们的设备。因为我们的题目都比较大,有时候一道题目要算几个小时,所以都是深更半夜去计算。”

  就这样,没有计算机,他们就拉计算尺;没有绘图仪,他们就手工画图。凭着一股精神,就是一定要把自己的大飞机搞出来。几千个日日夜夜,数千名职工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将我国第一架大型喷气式客机运十推到了起飞现场。

  运十飞机翼展42米,机长43米,最大起飞重量110吨,载客150人,最大航程8300公里。首飞的这一天,整个上飞厂就像过年一样,职工们早早地来到机场,想着占据有利地形,有些人甚至爬到车间房顶上来看飞机首飞。

  当时,杨作利是试飞站的试飞工程师,首飞是他最忙碌的时刻。至今,他依旧清晰地记得运十首飞的场景:“那天上午9点37分,飞机发动机启动,声音震耳欲聋。我们看着飞机慢慢地滑出跑道,慢慢地加速,越来越快,然后抬前轮,一下子腾空而起,就钻到云层里面去了,一会儿就看不见了。”经过28分钟飞行,10点05分,飞机钻出云层,从一个小黑点慢慢变大,最后降落在跑道上,稳稳地停住。

  “运十飞机的首飞成功了,大家都往飞机前面跑啊,欢呼啊。10年辛苦的成果,大家拥抱在一起庆祝。这个场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六飞拉萨,没去过布达拉宫

  首飞之后,运十飞机又经历了五年的艰苦试飞。为了证明飞机运行正常、测试数据符合设计要求,运十飞往全国东南西北的很多地方,寒冷的、炎热的、潮湿的、干燥的气候都飞过。在试飞站工作的杨作利,也跟随着运十飞机,东南西北地转场,到过乌鲁木齐、哈尔滨、广州、昆明等城市。

  1984年1月至3月,运十先后7次飞抵拉萨贡嘎机场,为驻藏部队和藏族同胞运去急需的物资42吨。大家知道,拉萨贡嘎机场的海拔为3540米,地势险要,是当时中国最难飞的机场之一。该机场当时没有加油设备,没有先进的指挥塔台,大飞机在这里起降难度很大。但是,想到飞机能为藏族同胞运送救灾物资,运十机组和技术人员都充满了信心和勇气。

  “当时,为了运送更多的物资,我们在上海拆掉了大部分飞机座椅,只留了两排给试飞员休息用。有时候物資装得满,随机人员就没有地方坐了,大家就坐在客舱地板上,用氧气枕头靠一靠。”

  运十7次飞拉萨,杨作利有6次在飞机上。“我去过6次拉萨,人家问我,布达拉宫什么样啊?我只能遗憾地说,虽然去过6次拉萨,但没见过布达拉宫。”

  由于拉萨贡嘎机场条件比较落后,气象多变,地形复杂,所以在运送物资的过程中,飞机都是上午到达,卸货后立即返回成都双流机场,再继续装第二天的物资。杨作利回忆,运十飞机在飞行中从未发生过任何严重故障,十分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在近五年的试飞中,运十飞机飞了121个起落,完成了60多个飞行科目。大量的试飞数据表明,运十飞机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1985年2月2日,运十从郑州飞回上海,那是运十的最后一次飞行,随后项目就下马了。

  “运十飞机铸就了中国大飞机的奋斗精神,那就是不怕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于攻关,敢啃硬骨头。一定要把大飞机搞出来,永不放弃,这是我们航空人的决心和信念。”杨作利感慨地说。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