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不断融入平常百姓的生活,并逐渐成为科技行业最具投资价值的领域,许多企业都在大数据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希望在无形的数据中挖掘出巨大的财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更是如火如荼,几乎没有人怀疑人工智能会在未来承担更多的工作。
对于民航运输业来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旅客提供一个更安全、高效、舒适的候机环境和飞行体验,已经成为航空公司、机场及民航研究机构正在探索的重要课题。而机场作为连接世界的桥梁和纽带,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其中,智慧机场的设想已经得到了业界的普遍认可。保守估计,仅中国“十三五”期间智慧机场建设的市场规模就有望超过200亿元。
一场数字化革命
在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智慧机场的轮廓已经变得越来越清晰。这些新技术的引入,不仅可以帮助机场提升商业价值、提高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优化服务,让旅客充分享受更加优质的服务。
在信息化时代,数据已经成为人们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数据再现物理世界的状态和行为,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在智慧机场的构想中,大数据技术解决了海量数据的高效采集、存储和分析等问题,丰富了企业的数据资源,可以为机场带来商业和管理上的直接或间接的收益。
从提升商业价值的角度来看,机场运营方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对机场辐射区域旅客资源的分析,深入挖掘用户的不同行为特征,利用数据计算技术快速、自动地对旅客进行细分,找出那些最具商业价值的旅客。此外,还可以更好地判断旅客需求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商品信息,利用大数据技术与旅客互动,引导旅客消费,将旅客停留在机场的时间转化为消费时间。
从优化机场服务的角度来看,大数据技术不仅可以为旅客的个性化需求进行“私人定制”,还能更好地分析和预测客流量,有效改善停车拥堵情况,促进旅客休息室的合理利用,让旅客充分感受到机场的优质服务。
2017年,上海浦东机场新建成的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出租车资源调度系统,就很好地解决了机场打车难的问题。同时,浦东机场还通过采集出租车的GPS信息,根据客人乘坐出租车目的地的远近,对短途车实行优先排队的奖励,有效解决了载客路程远近与排队的公平问题。
物联网成新纽带
在智慧机场里,地面服务、安检、行李托运等常规服务都将被物联网重塑。

对于智慧机场来说,信息的及时性是至关重要的。这些信息可以源源不断地推送给旅客,帮助旅客规划行程,同时还可以帮助运营部门、航空公司提升效率。
对于航空公司来说,提高飞机的利用率、尽可能缩短飞机停场时间是十分重要的。设想一下,如果飞机接入了物联网,那么飞机各系统的智能传感器就可以随时随地对飞机进行远程监测,给出精确的进场维修时间。如此,可以大幅减少由于计划外维修而造成的航班延误,进而提高航班运行的效率。对于旅客来说,当飞机需要维修时,他们也会及时收到通知,这不仅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还减少了不必要的候机时间。
在传统机场,行李托运过程一向都是信息黑洞,经常有旅客因为行李丢失或损坏而懊恼不已。但在智慧机场,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轻松解决这一问题。借助物联网技术,航空公司可以实现行李托运过程的信号互联。这使得航空公司可以在行李交运处及提取处给旅客推送行李距离信息。对此,国际航空电讯集团预测,到2018年,全球近一半的机场将会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向旅客推送行李相关的信息。
此外,智能手机与物联网的结合可以让机场运营变得更加高效。从手机及其他电子设备收集的位置信息可以让机场运营团队更加精确地分析客流量,进而在高峰期调整运营流程,使机场运营更加通畅。对于旅客来说,也可以获得包括安检及其他等待区域的排队时间等实用信息,免去了排长队的困扰。但需要指出的是,要实现上述目标,机场首先必须加强无线网络建设,高效的无线网络是不同设备之间实现无缝连接的基础。
“黑科技”雏形初现
目前,指纹识别、面部识别、行李自助托运等新技术已经在一些国外机场开始使用。

新加坡樟宜機场是Skytrax全球十佳机场榜单上的常客。2017年11月,刚启用的4号航站楼,更是刷新了人们对好机场的定义,充斥着高科技元素的新航站楼让人眼前一亮。
樟宜机场4号航站楼目前已经开始使用带有面部识别技术的自助“畅快通行”流程。该流程通过广泛运用包括人脸识别在内的技术,重新定义了旅行体验。在4号航站楼,旅客可以体验全套自助离境“畅快通行”流程,包括值机、行李托运、通关以及登机,旅客安检则通过面部和生物识别技术完成。目前,4号航站楼里的国泰航空已经率先开始采用“畅快通行”流程。
此外,樟宜机场4号航站楼还在集中式安检区采用新的CT技术,旅客无需取出包中的电脑和平板设备,就能完成安检。而借助自动传动系统,扫描机可以在扫描带的起始位置同时为两名旅客提供托盘以放置行李。每完成一次扫描后,托盘会自动回到扫描带的起始位置,从而提高效率,减少旅客的等待时间。因此,从理论上讲,旅客从樟宜机场4号航站楼出发登机可以不需要任何人工协助。
在德国,杜塞尔多夫机场为了解决停车位紧张的问题,利用自动泊车机器人部署了一套名为“Ray”的系统。简单来说,Ray是一套高度智能化的自动泊车装置,能够帮助旅客以最快、最便捷的方式在机场停车。
具体运作流程是,旅客先在机场的网站上预约,输入航班、车辆等信息。出发时,旅客将车开到车库后就可以离开,系统自动读取车牌信息后,会根据当时车库的情况选择一个合适的停车位。然后,外形酷似机器人的Ray会将汽车停到系统指定的位置。此后,Ray还会实时跟踪旅客的航班是否有延误或取消。目前,一套Ray系统的售价约为25万美元,这一价格要远低于建造一个新车库的造价。
达美航空正在美国明尼亚波里斯-圣保罗国际机场试运行一台人脸识别托运机器。该机器采用先进的脸部识别技术,在成功比对护照照片后,旅客便能自行利用该机器托运行李。达美航空表示,公司计划投资60万美元购买4台自助托运机器,每台机器的效率是人工的2倍,此举将大大缩短乘客在值机口排队等待的时间。
此外,国际航空电讯协会还研发了一套用于排队管理的技术解决方案——Queue Analyzer。该方案整合了手机蓝牙、Wifi感应器、摄像头、机场和航空公司分析系统等设备,通过对现场排队情况和历史数据高精度的计算,预测机场易拥堵时间段的等候时间,继而通过机场显示屏、网站和移动应用将信息实时传达给旅客。同时,机场还可以利用预测的等待时间合理调配工作人员,优化安检资源和流程管理,避免出现大排长龙的现象。目前,这套系统已在奥兰多、迈阿密、丹佛和菲尼克斯等美国一些机场投入使用。从目前使用情况来看,利用Queue Analyzer可以将排队超过15分钟的旅客数量减少53%。
百亿市场布局
根据中国民航发展规划,到2035年,我国将建成400个运输机场,机场群与城市群深度融合发展,建成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一批世界级机场群。而依托于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人工智能将成为打造智慧机场的必然选择。
近几年,随着信息系统解决方案的日益成熟,人工智能技术逐步进入智慧机场建设中。以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和华为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快速进入智慧机场建设领域,依托自身产品与解决方案的优势,联合各地机场共同推进智慧机场建设。
2017年,华为推出了一款在机场里使用的手推车Chigoo Trolley。根据有关报道,这款产品配有一个13.3寸的高清显示屏,提供多种语言服务,只要扫描登机牌就可以使用。它可以帮助乘客设计一条前往登机口的最佳路线,显示航班最新动态,推送机场商店的最新促销信息,还可以为手机充电。这款产品将率先在上海、深圳和重庆等地的机场投入使用。
在华为之前,阿里巴巴和腾讯在2015年就曾宣布和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打造智慧機场。2017年,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与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金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智慧机场”、“无现金机场”,将阿里巴巴的互联网科技应用到萧山国际机场,在航班信息获取、安检流程、机场购物等服务上,给旅客更好的体验。
2017年8月,百度宣布将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与首都机场合作,共同打造智慧机场。目前,这些智能技术的应用还没有普及到乘客,仍停留在机场员工的内部测试阶段。此外,百度与南航在安检和登机环节进行合作,目前正在河南南阳机场进行试点,距离真正投入使用还需要一段时间。随着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企业进入智能机场建设领域,未来中国的机场将变得越来越智能。乘飞机像坐车一样方便的日子不会很远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