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风月寓兴亡:晚清青楼笔记的文化忧思?

时间:2023/11/9 作者: 明清小说研究 热度: 19316
·岳立松·

  内容提要 晚清青楼笔记以风雅之笔描绘妓女风情,书写士妓交往,叙写青楼盛衰。这些作品承《板桥杂记》遗绪,融史笔于文心,在风月情怀中牵系家国兴亡,是青楼笔记风月寓兴亡谱系中的重要一环。晚清青楼笔记从青楼景观、男女风情的角度去感知城市,审视城市风貌与社会变迁,将宏大的历史背景聚焦于具体的青楼风物与风月文化之中。文人于笔记中哀叹因城市动荡而红粉飘零的妓女,感慨青楼风韵衰微,也深刻体会到士妓文化传统的断裂。在历史变化之中,晚清青楼笔记带有更多的伤逝之感与幻灭气象,其著者在对青楼文化的追忆与持守中,流露出对现实的思考与观照,寄托文人的文化忧思。

  清代青楼文化兴盛,描写青楼的文人笔记也纷涌而出。自余怀《板桥杂记》一出,《续板桥杂记》《吴门画舫录》《吴门画舫续录》《秦淮画舫录》等作品风起云涌。道咸以降青楼笔记创作亦为隆兴,主要有:芬利它行者《竹西花事小录》、张际亮《南浦秋波录》、许豫《白门新柳记》《白门衰柳记》、杨恩寿《兰芷零香录》、周生《扬州梦》、缪艮《珠江名花小传》、王韬《海陬冶游录》《海陬冶游续录》《海陬冶游附录》《花国剧谈》之作。晚清文人所亲历与感受的青楼、画舫、名花、风月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折射点,因而在青楼书写中寓含着深层的社会迁变与文人心态。学界对清初余怀《板桥杂记》等多有关注,然而晚清青楼笔记却未得到足够重视和研究。本文从风月与兴亡的角度探讨晚清青楼笔记的谱系传承、城市迁变与青楼盛衰,以期深入探讨晚清文人的文化忧思。

一、风月寓兴亡的谱系传承

青楼笔记并非单一、孤立的文学现象,而是文士群体性思维的记录和展现,并形成固定的书写模式与述怀范式。余怀《板桥杂记》开启清代青楼笔记之先河,其风雅之笔与文化追忆已成为青楼书写的经典范式而深入人心,流播久远。《板桥杂记》例分雅游、丽品、轶事三卷,从多角度描绘秦淮风月,为名姝立传、记风月之事,其中寄寓个人身世,记录时事迁变。清初青楼笔记强调对明季的留恋,对易代迁变的无奈,透露出遗民的文化创伤。清中叶经济恢复,青楼复盛,江南青楼早已走出清初易代之阴影,文人醉沉风月,江南一派欢歌。承平日久,文人又在传统青楼文化空间中显示出优游的心态,此时的青楼笔记之中“通过名妓的书写更多地寄寓了深刻的个体的身世之感”。

  这种寓兴亡于风月的创作思维在晚清得以延续。晚清文人流连于花月丛中,也用笔墨记录青楼变迁。这些青楼笔记多承《板桥杂记》之遗绪,描写各地青楼的风情习俗、名妓的美貌多才及士妓交往的逸闻趣事,在风月之笔中牵系着家国兴亡,亦寄托着文人的文化忧思。

  晚清青楼笔记具有鲜明的谱系承传意识,笔记之内容、体例、主题及风格皆显示出对《板桥杂记》的因循效法。《板桥杂记》确立了一种可供后人借鉴的书写范式,它以文心史笔书写秦淮河的风月柔情,印证明季的兴亡,正如余怀自云:“此即一代之兴衰、千秋之感慨所系,而非徒狭邪之是述,艳冶之是传也。……郁志未伸,俄逢丧乱,静思陈事,追念无因。聊记见闻,用编汗简,效《东京梦华》之录,标崖公蚬斗之名。岂徒狭邪之是述,艳冶之是传也哉。”《板桥杂记》有意将书写渊源溯至《东京梦华录》而非《北里志》等青楼笔记,意在以风雅之笔书写城市与历史,以切身经历体验社会盛衰,寄寓“回首梦华”的故国忧思。

  晚清青楼笔记将城市的青楼体验融入国运兴亡、城市变迁的历史叙事中。这些作品多在序言或文中点明与《板桥杂记》之关联。如芬利它行者自陈《竹西花事小录》是追慕《板桥杂记》而成,“庶续《画舫》之游,不让《板桥》之记”。正文亦言:“昔余淡心怀作《板桥杂记》,以识秦淮故迹,凡冶游丽品轶事,分为三卷。……因粗变其例,以冶游丽品近事错举互见,都为一集。不更分列标题,庶几展卷如经昔游,各见一时景物。风雅骚人,或所不废尔。”青楼笔记作者有意将作品与余怀《板桥杂记》并置,将秦楼楚馆冶游的所观所感与城市体验寄寓于文字之中。许豫《白门新柳记》卷首有上海畹香室留梦主人作《灯下阅〈白门新柳记〉触拨坠欢,率题六绝句,以质昔年同游诸君》之诗,其二云:“阅遍秦淮两岸秋,山温水软足风流。黄金挥尽才人老,借得群花当史修。”“当史修”之语正点明青楼风月的盛衰,并不是单纯的山温水软之艳冶,此与社会迁变、朝代兴废、文人际遇与文化沧桑紧密相关,沿承了《板桥杂记》所显示的风月与兴亡的主题。晚清青楼笔记在体例上也多有承袭,如《海陬冶游录》三卷体例即循余怀《板桥杂记》上卷雅游、中卷丽品、下卷轶事之例,“夫《海陬冶游录》曷为而作也?将以永继去之芳情,追已陈之艳迹,寄幽忧于香草,抒旧念于风怀”的情感寄寓也与《板桥杂记》之主旨相承。

  风月寓兴亡谱系中的晚清青楼笔记带着追忆之情叙写青楼,融入历史哀思。这种历史谱系的强调与追寻,是文人有意将自我书写置于传统文化脉络之中,以强调风月关兴亡的书写意义。晚清文人有经历世乱的切身体验,对于家国动荡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晚清青楼笔记的谱系传承,是对《板桥杂记》所代表的文化传统的追怀,是文人对风月兴亡的集体记忆。正如宇文所安在《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中所言:“记忆的文学是追溯既往的文学,它目不转睛地凝视往事,尽力要扩展自身,填补围绕在残存碎片四周的空白。”晚清青楼笔记在对现实的记叙与对名姝的追忆中,于风月轶事中寄千秋之慨。文人将冶游之欢、声色之乐与国家运势、文人命运紧密相联,在风月书写中难以掩盖对时事的忧虑,对变易动荡的思考,将社会波动融入香艳的文笔之中。

二、青楼视域中的城市迁变

处于社会变迁中的青楼,作为一个独特的城市空间也见证着兴亡。青楼是古代城市的开放景观,是城市的一个窗口空间。青楼聚集着各类人群,是各种主体运作的场域,是城市风貌的展现。作为城市冶游之场的青楼,不仅是妓女这一娱乐人群的生存空间,也是众多文士的汇集之地、交际之场。青楼存在于城市之中,也与城市命运相系。青楼之隆兴与衰败,妓女风情之旖旎与残落都与城市风气及社会变迁息息相关。文人以青楼为视域,透过风月繁华述说城市经验。晚清青楼笔记以城市风月为书写对象,展现的不只是青楼空间中的名姝逸事,更是社会动荡与城市变迁的记录。

  晚清青楼笔记书写一地之风月,描绘南京、上海、珠江、扬州等地的青楼风月与名姝佳丽。《竹西花事小录》记扬州青楼,《白门新柳记》《白门衰柳记》记秦淮风月,《珠江名花小传》叙珠江妓女,《南浦秋波录》记福州妓女,《海陬冶游录》《海陬冶游附录》《海陬冶游余录》与《花国剧谈》则是描绘上海青楼。这些作品描写青楼名姝,记录士妓逸闻,更多融入了对城市风貌与社会动荡之描写,从青楼视域审视城市的迁变。

  流连于花月丛中的文人对青楼兴衰感触颇为深挚。晚清青楼笔记虽仍传写名花、展示风月、演绎风情,但文人在书写中时时不忘所处的历史时代,将青楼时事置于社会动荡的历史背景中。青楼与古代城市相互映照,秦淮画舫、旧院歌舞成为城市兴盛的一个映象。秦淮河畔的香艳色彩与文化风气将文人与妓女紧密相联,也将秦淮风月相系于历史兴亡之中。晚明秦淮佳丽之李香君、柳如是早已将个人命运与城市历史及王朝易代联系在一起。正如汪荣祖先生论述秦淮风月时指出:“媚香楼与秦淮河好像已经成为一座‘纪念碑’,背负着挥之不去的集体记忆。在此集体记忆里,最缠绵难忘的就是风月与兴亡,而此风月与兴亡又聚焦于同一历史时空。南明小朝廷在金陵的骤兴与速亡中,益增风月的凄艳与易代的悲壮。”而晚清江南之扬州、苏州、上海等地皆经历了太平天国战乱之影响,在时局的大变易中,更突显出风月与兴亡的现实意义。

  晚清青楼笔记融雅游、丽品、轶事为一体,从青楼景观、男女风情的角度去感知城市,观照城市风貌与社会变迁,将宏大的历史背景聚焦于具体的青楼风物与风月文化之中。

  晚清江南青楼所受外部动荡主要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1853年太平军攻下金陵,改号天京定为都城,南京、扬州、苏州江南等地社会震荡,陷入长达十余年的动乱之中,给昔日富庶的江南带来了严重创伤。江南经济走向衰落,各地人口流散、土地荒芜、青楼衰败、城市荒凉。于清中叶再现繁华的江南青楼又呈现出战乱衰败之景。晚清青楼笔记对此兵燹深有感触,追忆乱前江南风月,慨叹今不如昔,青楼艳史之中书写一代青史。

  秦淮河畔在晚清动乱中所受影响颇巨,战乱前秦淮香粉颇悦文人之目,曲中佳丽争妍献媚:“秦淮河面不宽,南北皆有水榭。寇乱前,珠帘画舫,比户皆青楼中人。红板桥低,紫金山远,时时见双桨掠波而来,必有名姝绝艳徙倚其右。端节竞渡时,游人尤盛。贡院即在其地,乡试各官,皆赁居焉。而楼以上,固皆衣香鬓影也,虽道府大员,亦皆借以流连忘返者,殆近于销金窝矣。曲中酬酢,风味与苏杭绝不同,落落有大方家数,鲜脂粉俗态。”而经过战乱侵袭的秦淮,早已失却昔日繁华,人物皆非。《白门新柳记》记曰:“兵燹以来,旧院遗址,无可寻觅,即从前利涉桥、文德桥一带,所谓丁字帘前、落日放船好诸名胜,亦皆鞠为茂草。馆妓丛集钓鱼巷,湫隘已甚,名流望而却步。”王韬《海陬冶游录·自序》亦感叹动乱给秦淮青楼所带来的劫难:“其时赭寇纵横,金陵陷没,珠帘碧瓦,荡作飞灰,舞袖歌裙,惨罹浩劫。”作为太平军都城的南京,秦淮风月又一次受到重创,欢场鞠为茂草,珠帘碧瓦风光不再,青楼衰落成为城市动荡的见证。青楼笔记透过昔时繁华的青楼来审视历史变局,尤显沧桑之意。

  

  

  江南佳丽萃集于此,为上海青楼增添了活力,使之走向繁荣。而这种异样的风月繁荣,因其处于租界之中而更易引发文人的乱世忧思。城市空间权力的变动,传统观念的颠覆,都在青楼之中得到彰显。盛极一时的秦淮风月经战乱而衰微,然而上海青楼却在租界之中集聚名妓重开花国,成为江南的风月薮泽。上海青楼是城市变迁的产物,其以积极主动的身姿参与上海城市建设,构建洋场风情。秦淮、苏州、扬州所代表的江南文化传统在晚清的衰落与位移,是晚清社会、经济、文化、人文多重因素所致。青楼文化中心的空间移易,见证了晚清的城市变迁。

三、社会动荡与风韵衰微



  

  晚清青楼笔记中对妓女容颜与才艺的衰落颇有感慨。容颜衰老系因动乱之时日长久、岁月流走与奔波磨蚀而致;才艺逊色系因时事变迁,生存所求与文化变易而致。《白门衰柳附记》中秦淮妓女安月娥的经历最能体现作者之感伤:

  

  乱后青楼整体情状不复如前,因而文人对那些喜结文士、文采风流的妓女更为珍重。文人试图在青楼这一情艺交流空间中重寻历史的记忆。《白门新柳记》中的大文宝就极被文人赞扬。她因避寇杭州转徙至沪而落入烟花丛中,即使在上海这个富商大贾云集之地,仍能倾心相许文士。江南稍事平息从沪上而归金陵后,与二三知己,文酒之会,并不取缠头赀。文人所赏识的青楼女子举止潇洒超俗、吐属清妙,深受名流濡染,喜与诸名公游。而这种礼遇文士的妓女在混杂的晚清青楼实在难寻,文人得一二相知佳丽便沉醉于自我书写的艳情绮思之中,其对红粉情艺的书写不免也浸染了传统青楼风韵的想象。

  

  

  

四、晚清文人的文化忧思

晚清青楼笔记书写的多是感怀与追忆,在香艳描写中流露出晚清文人的文化忧思。此种文化忧思是因封建王朝走向没落,国运衰微、社会动荡、秩序颠覆、世道人心之变的时代背景而引发。清初文人的青楼追忆是在晚明青楼繁盛之后因清兵扫袭,文人面对秦淮孤亭荒草而生发的感慨,抒发的是易代鼎革之际的文人情怀;而晚清文人的青楼感怀是在清中叶青楼复盛后因战乱侵扰,文人面对青楼衰落而生发的叹息。余怀所抒为易代的家国情怀、故人之思,显示出强烈的遗民情怀;而晚清文人的感伤更多在于面对社会风云变幻的迷惘与无力。这是清末文人对世变的担忧,对文人命运与前途的无奈之情。

  文人在承平故态之时的笙歌宴舞中演绎着艳情绮思,而今面对寒烟衰草、废池荒迹不禁感叹世变纷扰。国运的不振、江南多地的战乱、海上租界的建立、传统秩序的颠覆使晚清世道处于动荡与变迁之中。晚清文人面对的是时代巨变与家园沦丧,也面对着传统与革新的文化选择。这些文人游走于江南与租界,在社会缝隙之中以求生存。他们徘徊于新旧之间,对时局与个人前途充满迷惘,此时的青楼书写也带有更多的伤逝之感与幻灭气象。

  王韬《白门新柳记》跋语云:

  

  王韬之语正揭示了晚清文人写作青楼笔记时的心态。文人伤时悯乱,面对草木丛生引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之感,荆榛衰草中透露出无限凄凉。经历乱世的文人在流连声色中也不得不追问与反思,在今昔之慨与怆然之悲中引发现世的忧思。

  

  

  晚清青楼笔记在社会、城市的变迁中表现出对盛世的追寻与留恋。文人以忧思凄然之笔叙时事,以感怀追忆之笔写往昔,将历史兴衰寄寓于青楼景观、红粉名姝与士妓情事的书写中,在香艳笔墨与旖旎风情中透露出深沉的文化忧思。青楼的盛衰不仅有文人个人的情感体验,更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时移物换,衰落的不只是江南的城市气象与青楼风韵,而是国运世道的沧桑变易。晚清青楼笔记流露出文人对无力挽救大势的几许感伤与哀叹。社会如此不安,王朝命运变动,怎能不牵动着这些本有家国责任之感的文人。这种文化的忧思潜隐于文人心底,苍凉与无奈之感萦绕心间,迷惘与仿徨之情挥之不去。

  注释:

  ① 倪惠颖《论清代文人对青楼名妓的文化书写及演变:以狭邪笔记为例》,《明清小说研究》2012年第3期。

  

  

  

  

  ⑥ 宇文所安《记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3页。

  ⑦ 汪荣祖《文笔与史笔——论秦淮风月与南明兴亡的书写与记忆》,《汉学研究》第29卷第1期。

  ⑧ 欧阳兆雄、金安清《水窗春呓》卷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7页。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