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除非引文,以下均简称《红》)之所以被视作我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巨著,成为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并被列为“四大名著”之首,不仅因其文学价值之高,而且因其对我国封建社会进行了全景式观照和展示,是封建社会生活的“大观园”和“百科全书”。此外,《红》独特而高超的语言艺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更是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高峰。……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①晁继周指出:“从语言研究的角度来看,《红楼梦》不啻一座词语的宝库。……曹雪芹这位出色的语言大师,纯熟地运用了当时的标准语,同时,又根据作品的需要,运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口语、方言词语和文言词语,以及生动、贴切、富于生活气息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所有这些,汇合而成独具特色的‘红楼梦语言’。”②兹仅就《红》中的成语加以探讨,略陈管见,以就教方家。
一探:《红》中成语的使用状况
(一)关于《红》中成语的整理与研究状况
对《红》中成语的整理工作集中于上世纪末,主要有周定一《红楼梦语言词典》③、高增良《〈红楼梦〉四字格辞典》④和高歌东、张志清《红楼梦成语辞典》⑤。相对而言,《红楼梦成语辞典》是迄今收录《红》中成语最为全面、最为集中、语料价值最大的词典。不过,虽名为《红楼梦成语辞典》,其中也收有为数不少的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对《红》中成语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较系统全面的研究。金高辉《〈红楼梦〉的成语运用研究》⑥是这方面的集大成之作。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金文集中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统计、分析《红》中的成语,并对这些成语进行结构上的分类,逐类描写和分析其结构关系;逐类剖析这些成语的修辞特点及其语体特点和语用状况;从语用的功能和效果方面论述这些成语的修辞价值。其研究不仅为同类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语料,而且为《红》的语言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当然,因其研究面较宽,难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因对成语的界定不明,造成所统计的成语数目不够准确;对《红》中成语描写有余,而对其内部动因揭示不足。他如杜松柏《〈红楼梦〉对举嵌置式四字格研究》⑦中也有少量成语,不过,均为举例性的,未作深入研究。另一类是某一微观视角的研究。包括三种:1.《红》中成语的译介。这方面的研究绝大多数围绕《红》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夫妇译本和霍克斯师徒译本展开。如黄遵洸《言简意丰 整饬流畅——试谈〈红楼梦〉英译本的成语、俗语翻译》⑧认为杨译本在意美、音美、形美三方面价值突出,值得借鉴。朱白云《〈红楼梦〉中的成语英译与民族文化传播》⑨从宗教、饮食、婚俗、民间文化及传说等方面对两译本加以比较,旨在凸显杨译本在弘扬中华文化方面的贡献。王阳《〈红楼梦〉中四字成语翻译策略对比研究》⑩和祝誉琳《从交际角度看〈红楼梦〉中的成语翻译》?均对比研究分析了两译本前80回(除非引文,以下均简称A)中的成语翻译状况,揭示归化和异化等不同翻译策略的表现及其对于成语翻译的重要性。所不同的是前者基于对等理论,而后者基于翻译理论。周坤《〈红楼梦〉中成语英译及文化流失》?通过对比两译本中的四字成语,探讨了二者在成语英译策略上的倾向及译文中的文化流失现象。他如邓华、徐云珍《〈红楼梦〉杨译本成语翻译中文化内涵的处理》?、牛蔚欣《〈红楼梦〉两译本成语翻译比较》?、袁卓喜《〈红楼梦〉中数字成语的英译研究——基于杨、霍英译本的译例分析》?、李徽《〈红楼梦〉中典故与成语翻译策略研究》?、王爱珍《从阐释学理论论〈红楼梦〉中典故性成语在杨、霍译本中的翻译》?等。此外,巩晓《〈红楼梦〉中同一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翻译》?和彭杰《〈红楼梦〉成语维译方法研究》?探讨了《红》维译本的成语翻译,前者以维译本中的16个四字格成语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不同语境下的表达及语境对成语维译的影响。后者结合维译本实例,归纳出其中具体的翻译方法,并重点分析了同一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维译策略。另,石威《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俄译本成语翻译研究》?则借助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红》俄译本中四字成语的翻译策略和具体方法,剖析了取得最佳关联效果成语的翻译方法以及未取得最佳关联效果的成因。2.《红》中的异形成语探讨。马叔骏《〈红楼梦〉异形成语解析》将“异形成语”定义为“同一成语的不同形式”?,从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两方面的变异情况分析了《红》中的异形成语,并着重分析了结构成分中同义、类义、同音等成分的调整。其成果对成语的界定、定形及活用有一定参考价值。3.《红》中成语的文化阐释。周锦国、施敏《〈红楼梦〉成语的文化透视》?从雅俗色彩、感情色彩、新成语、佛教成语等方面透视《红》中成语的文化内涵及功用。
整体看来,对《红》中成语的研究视角较单一,有价值的成果甚少。
(二)关于《红》中成语的数量问题
尽管面对的都是《红》这部巨著,但不同的学者依据不同的版本和不同的标准,甚至不同的回目,所统计出的成语数目也往往不同。如《红楼梦语言词典》中“正编”以影印抄本“庚辰本”为底本,收录成语545条;“副编”以排印的120回通行四卷本的后40回(除非引文,以下均简称B)为底本,收录成语196条。《红楼梦四字格辞典》依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和1982年版《红》,收录四字格词语5000余条。据我们的统计,其中成语2400余条。《红楼梦成语辞典》依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和1974年版《红》,“共收入曹雪芹、高鹗著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中运用的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3500余条。其中成语占绝大多数”?。刘泽权、朱虹《〈红楼梦〉中的习语及其翻译研究》?借助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成语大辞典》,统计出全书共1617条四字格成语。周锦国、施敏《〈红楼梦〉成语的文化透视》则基于《红楼梦成语辞典》收录的词条,“并结合《中国成语大辞典》中的成语收录情况,对这三千多条熟语进行了细致的比对,确定《红楼梦》一书中共有成语1429条……其中‘雅成语’385条,‘俗成语’1044条”?。巩晓《〈红楼梦〉中同一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翻译》参照《中国成语大辞典》,得四字格成语720多条。金高辉选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红》,主要参照《红楼梦成语辞典》,并结合中华书局2002年版《汉语成语大词典》,统计为703条(不计重复)。笔者依据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120回本《红》,酌参《红楼梦成语辞典》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成语大辞典》,统计得出成语1005条。
当然,数目的不同,甚至有的彼此间差异很大,并不意味着统计方法存在优劣或正误,主要原因在于对其中形体有变化的成语的厘定存在差异,以及对标准的执行宽严有所不同。我们认为,只要不会对此方面的研究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根本性、科学性错误,均可以视作正常,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关于《红》中成语的使用状况
先说明两点:其一,我们不准备,也没必要将所统计出的1005条成语悉数纳入下文的描写与研究中,而是根据特定需要,以能说明现象、揭示特征为原则,选取特定的成语。其二,为了准确界定,我们将《红》中的成语分为“基式成语”和“变式成语”,前者指的是后世定形的成语,后者指的是后世尚未定形或不再使用的成语,也可称作活用成语,某种意义上与《〈红楼梦〉异形成语解析》中的异形成语相当。按照这一分类,我们将《红》中成语的使用状况分类描写如下(为了便于下文的描写和论述,特将A和B分开统计;部分变式成语,尤其是非四字格的变式成语一般不计入;文中成语或按音序或按出现顺序排列):第一类:A和B均使用的成语。包括两种情形:一是相同的基式成语。计70条。例如逢凶化吉、胡思乱想、门当户对、目瞪口呆、木雕泥塑等等。二是不同的成语。计55组,包括以下三种情形:(一)A仅有基式。计22组。包括:1.B仅有相应的变式。计7组,如下(“:”前后分为基式和变式;“=”前后分别为出现在A和B的基式。下同):不省人事:不知人事、人事不醒;离合悲欢:悲喜离合;难分难舍:难割难分;千言万语:万千言语;神怡心旷:心动神怡;提名道姓:提名说姓;仗势欺人:依势欺人。2.B仅有相应的基式。计8组,如下:长吁短叹=长嘘短叹;成家立业=兴家立业;狐朋狗友=狐群狗党;花团锦簇=锦团花簇;难解难分=难分难解;天翻地覆=翻天覆地;知书达礼=知书达理;作好作歹=做好做歹。3.B既有相同的基式,又有相应的变式。计7组,如下(仅注变式):大惊小怪:失惊打怪;恍恍惚惚:恍恍荡荡;接二连三:连三接二;探头缩脑:探头探脑;提心吊胆:惊心吊胆;无法无天:没法没天;一心一计、一心一意:一意一心。(二)B仅有基式。计20组。包括:1.A仅有不同的基式。计3组,如下:龙蛇混杂=鱼龙混杂;年深岁久、日久年深=年深日久;心神不定=心神不宁。2.A仅有相应的变式。计7组,如下:春风秋月:春花秋月;旧病复犯:旧病复发;瘦如枯柴:骨瘦如柴;所答非所问:答非所问;天空地净:天空地阔;头悬目眩:头晕目眩;妄想痴心:痴心妄想。3.A既有相同的基式,也有相应的变式。计10组,如下(仅注变式):多凶少吉:凶多吉少;感谢不尽、感戴不尽:感激不尽;觅死寻活:寻死觅活;目瞪口歪:目瞪口呆;巧言花语:花言巧语;清浑皂白:青红皂白;人不知鬼不觉:不知不觉;剔透玲珑:玲珑剔透;通古博今:通今博古;喜出意外:喜出望外。(三)A既有相同的基式,也有不同的基式。计10组,如下(仅注不同的基式):不干不净=没干没净;长篇大论=长篇大套;兢兢业业=业业兢兢;伶牙俐齿=口齿伶俐;面红耳赤=脸红耳赤;青天白日=大天白日;三更半夜=半夜三更;天长日久=日久天长;无情无义=薄情无义;依依不舍=恋恋不舍。此外,另有A虽无相同的基式,但有相应的变式和不同的基式。如下:隐隐约约、隐隐绰绰:影影绰绰。
第二类:B仅有基式。包括三种情形:(一)A仅有不同于B的基式。计5组,如下:闭口无言=顿口无言;趁心如意、遂心如意=如心如意;见景生情=睹景伤情、触物伤情;明月清风=清风明月;忍气吞声、吞声忍气=吞声饮泣。(二)A仅有变式。计2组,如下:胡言乱道:胡诌乱道、胡说白道;涂朱抹粉:抹粉施脂、擦脂抹粉。(三)A既有基式,也有变式。计6组。其中基式与B相同的有如下3组(仅注变式):没精打采:无精打采、没精打彩、无精打彩;人多口杂、人多眼杂:人多手杂;鸦雀无声、鸦雀不闻:鸦雀无闻。与B不同的有如下3组:咳声叹气、嗐声叹气:嗳声叹气;魄飞魂散、魄消魂散、魄醉魂飞:魂飞魄散、失魂丧魄、魂消魄丧、失魂落魄;装神弄鬼、弄神弄鬼、装丑弄鬼:弄鬼弄神、弄神弄鬼。
第三类:A既有基式,也有变式。包括两种情形:一是B同样有基式和变式,且基式相同。计2组,如下:翻来掉去、翻来覆去、复去翻来:翻来覆去、翻来复去;喜不自胜、喜不自禁、喜不能禁、喜之不尽、喜之不禁、喜幸不尽、喜之不胜:喜不自胜、喜之不胜。二是B仅有相应的变式。计3组,如下:泪流满面、满面泪痕、泪痕满面:泪痕满面;信以为真、信以为实:信以为实;转悲为喜、转怒为喜、转忧成喜:转悲作喜。
第四类:仅见于A的成语。包括三种情形:一是仅有基式。计255条,如美酒佳肴、曲径通幽、三年五载、无中生有、钟鸣鼎食等等。二是仅有变式。计89条,其中有1个变式的计75条,如顾恩思义、花彩缤纷、齐眉举案、掩耳偷铃、洗耳谛听等等。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变式的计14条,如下:安心乐业、安身乐业;济困扶穷、济困扶危、济弱抚危;眠花卧柳、问柳评花、眠花宿柳;潸然泣下、洒然泪下;意料不到、意出望外、出人意料、意想不到。三是既有基式,也有变式。计63组,如不可胜数、不能胜数、不可胜举;赌咒发誓、赌身发誓;花容月貌、花容玉貌、花颜月貌;应运而生、应劫而生;指桑骂槐、指桑说槐、指鸡骂狗等等。
第五类:仅见于B的基式成语。包括三种情形:一是仅有基式。计143条,如百里挑一、寡不敌众、海市蜃楼、惊心动魄、置若罔闻等等。二是仅有变式。计22条,如下:草木皆妖、赤身露体、出水芙蕖、得意忘言、顿开茅塞、风恬浪静、红尘看破、灰心丧意、临风玉树、面面相看、面面相窥、蓦然无语、奇花异卉、千红万紫、趋炎奉势、伤风败化、蛇影杯弓、头破血出、万千言语、枉费心计、疑人疑鬼、造言生事、走魔入火。三是既有基式,也有变式。计11组,如下:半信半疑、半疑半信、将信将疑;出世离群、遁世离群;翻江倒海、翻江搅海;满腹狐疑、满腹猜疑;满目凄凉、凄凉满目;面如土色、面如纸灰;柔情蜜意、柔情私意;死而复生、死去复生;奄奄一息、一息奄奄;邪魔外道、邪魔外祟;执迷不悟、执迷不醒、执迷不解。
上述有关《红》中成语的三个方面,我们所做的主要工作是综述和描写,努力做到把学术界迄今的研究成果和我们的统计状况全面展示出来。同时也让大家看到,成语是构成《红》语言的重要方面之一,既丰富了《红》的语言风貌,也因之而长期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二探:《红》中成语与著作权归属
(一)关于《红》著作权的语言学研究状况
自清人裕瑞提出《红》B的作者系“伪续”始,学界对《红》A和B著作权的争论就从未止息,可谓仁智互见,莫衷一是。虽然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研究视角,但结论无非两类:一类是A和B同为曹雪芹所作;一类是A为曹雪芹所作,B则另有他人。就《红》著作权的语言学研究状况而言,同样存在以上两种不同看法,其中主张为曹雪芹一人所作的主要是高本汉和陈炳藻。“定量研究《红楼梦》的作者问题开始于高本汉,他对《红楼梦》做了一种语法研究,从书中挑出三十种句式,通过句式出现的频率断定《红楼梦》不应由不同的作者创作。”?陈炳藻《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借助电脑进行穷尽式统计,考察《红》A和B字(词)使用的关联度,从而推定为曹雪芹一人。姑且不论陈氏的结论可信度究竟有多大,但其在研究方法上的大胆创新、独辟蹊径之功,却是得到了学界的一致认可。而主张B非曹雪芹所作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主流结论。如王世华《〈红楼梦〉语言的地方色彩》梳理出《红》中的150余个下江官话词,并例举了其中60余个,经分析后认为:“如果只就方言现象看,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不可能出
自一人之手。”?曹清富《〈红楼梦〉后四十回决非曹雪芹所作》通过比较分析,发现A与B在虚词、词组和回目的使用上存在很大不同,并据此做出推断?。刘钧杰《〈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言语差异考察》则通过量化统计作家的用语风格,认为:“可以从语言角度初步证明《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不是一人之作,也不是一时之作。”?张卫东、刘丽川《〈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语言风格差异初探》通过对A与B在某些字词的使用和回尾处理等方面体现出的语言风格不同,得出“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绝非‘一色笔墨’,它们不可能出于曹雪芹一人之手”的结论?。陈大康《从数理语言学看后四十回的作者》?则运用数理语言学的方法,通过对《红》中13组词、6组字,以及89758个长短不同的句子在各组的出现规律和平均句长等三方面的考察,否定了陈炳藻的结论。赵冈、陈钟毅《红楼梦新探》借鉴高本汉的方法,选取“儿、在、了、的、着”等5个字作为比较样本,通过定量词频统计,认为“前后两部绝对不是一个人写的”?。汪维辉《〈红楼梦〉前80回和后40回的词汇差异》论列了100多个词语,从同词异义、同义异词、同词而使用频率或用法不同以及仅见于前80回或后40回的词语等四个方面加以考察,认为“前80回和后40回的词汇存在明显差异,不可能是一人所作”?。李玉晶《〈红楼梦〉前80回和后40回的言语差异》则从语义用法、复句、诗词等三方面比较、分析了《红》A和B的语言,并据此认为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作者语言风格和生活地域的不同,进而得出“《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存在着较大的言语差异,很可能是出自不同作家之手”的结论?。曹莉亚《前后迥异的〈红楼梦〉色彩世界》?着眼于《红》颜色词在A与B的用量差异,反证作者的不一致。他如李阳春《〈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语言差异十例》?、蒋文野《红楼梦中“一起”的词义考察》?、严安政《从“忙”和“连忙”看后四十回作者问题》?、俞敏《高鹗的语言比曹雪芹更像北京话》?、郑庆山《从方言看程高本后四十回作者》?、黄晓惠《〈红楼梦〉中差比句式的运用》?、杨婷婷《也谈〈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语言差异问题》?、包辰瑶《〈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词频的对比研究》?等均持此观点。
(二)从《红》中成语的使用特点看其著作权归属
根据我们的统计分析,《红》中成语的使用存在如下两个特点,这两点能够为我们判定A和B的著作权提供可靠依据:第一,A中成语多变式。这一点从前文第三部分第四类和第五类的统计中能够清晰看出。一方面,既使用基式,也使用变式的成语,A为62组,而B仅为11组,前者是后者的近6倍。且A中变式为2条的有9组,如下:不能胜数、不可胜举;钓名沽誉、饵名钓禄;高谈快论、长谈阔论;哄然大笑、哄然一笑;花容玉貌、花颜月貌;悔之不及、后悔不迭;宽洪大量、器量宽宏;一语不发、不发一言;指桑说槐、指鸡骂狗。为3条的有2组,如下:举止言谈、言谈举动、举止言语;置之不顾、付与度外、付于度外。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B的11组中,有9组变式仅为1条,仅2组为2条(见前)。另一方面,A中基式有318条,变式173条,后者占前者一半以上;而B中基式153条,变式仅36条,后者仅占前者的1/4尚不到。此外,在我们纳入统计的成语中,变式成语共264条,其中A为215条,B为49条,后者为前者的1/5多一点。以上三方面数据表明:《红》A在使用成语时,成语的形式变化较多,或者说形式尚不够固定,而B则恰恰与此相反,变化较少,形式较固定。当然,这种形式上的不固定,绝不意味着作家曹雪芹用语随意,要知道,“字字看来皆是血”才是作家用语的真实写照。对这一巨大反差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A和B的作者有着迥异的语言风格。
第二,B中涉宗教成语多。众所周知,《红》中弥漫着浓厚的宗教文化气息,尤以第五回最为浓重。全书以一僧一道开篇,又以一僧一道了局,着意凸显佛教和道教,可谓意味深长。且书中有6个人物的人生归宿都是选择出家,A中有甄士隐、柳湘莲、妙玉和芳官等4人,B中有惜春和宝玉。理论上讲,既如此,对于宗教词汇、宗教成语的运用应该不在少数?。但耐人寻味的是,A中出现的涉宗教成语仅有“本来面目、黄道吉日、普渡众生、醍醐灌顶、天花乱坠、游山玩水”等6条;而B虽然在篇幅上仅为A的一半,但其中与宗教有关的成语却有“避邪除鬼、成佛作祖、吃斋念佛、出世离群、大慈大悲、遁入空门、遁世离群、红尘看破、恍然大悟、回光返照、救苦救难、牛鬼蛇神、七颠八倒、前因后果、三姑六婆、三头六臂、惟我独尊、叶落归根、一尘不染、邪魔外道、邪魔外祟”等多达21条,数量竟然是A中的3.5倍。这一现象不应该被视作巧合或偶然,而应理解为与作者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受佛教、道教影响的深浅、多寡有着必然联系。
有了以上两点,我们大致可以作如是判定:《红》A和B的作者不可能为一人。不仅如此,我们甚至有理由进一步说,B的作者应该深受佛教影响。因为任何作家的语言风格或宗教信仰一旦形成,就会极其稳固地嵌入并反映在其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这让我们不由得又要提起高鹗。据载,曾与高鹗铭心相恋的畹君确曾信佛。“高鹗似乎另有一妾名畹君者,乐户或女优出身。此女为高鹗生了一个小孩之后,就与他离异了。但是两人分手后,仍是藕断丝连。高鹗诗词中有几首涉及这位下堂妾。并称之‘故人’。”?此说应源自吴世昌,但却略去一句重要的话:“高鹗在戊申中举之前似乎还有一妾(?)和他离异,自去念佛修行。”?高瑾通过分析高鹗的《惜余春慢》,尤其是从“那便向粥鼓钟鱼,妙莲台畔,领取蒲团花雨”一句,认为“畹君曾有栖身寺庙,遁入空门的经历或想法”?。其实不难看出,整首词充满了深深的哀怨之情和浓浓的佛教气息,另体现在“曾说前生后生,梵呗清禅,只侬挥尘,恰盈盈刚有,半窗灯火,照人凄楚。……更饶伊捶破虚空,也只问天无语”等词句之中?。此外,高鹗于“嘉庆十八年十一月,以‘失察林清传教谋逆及曹纶父子预知逆情不行陈奏’之罪名,被从严惩处,沦为‘废官’”?。这些显然都不只是巧合。
当然,由于可征的史料匮乏和时间的不断推移,《红》的著作权之争仍将继续下去,这将与蕴含在《红》中其他众多迄今未解的悬疑一样,共同组成《红》的价值和魅力的重要方面和重要载体。尽管我们所提出来的仅仅是一己之见,但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是借此引发人们对该问题的关注,并给这种关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切口。
三探:《红》中成语的文学功用
鲁迅先生说:“成语和死古典又不同,多是现世相的神髓,随手拈掇,自然使文字分外精神。”?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红》的作者匠心独运,为众多不同人物、不同事件、不同场景创设了不同的特定“成语群”,以实现对人物的充分刻画、对情节的生动描述和对场景的深度渲染。高增良对此似有所考虑,其在“凡例”中指出:“本书则先由语义以求词语,有一意义即可寻求相当之词语群,依义联贯,触类旁通,丰富想像。”〔51〕不过,因做的是整理汇编工作,所以高氏只是一语带过而已。金高辉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金文第五章辟专节论述“成语在主要人物语言中的运用”,并例析了相关成语对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母、刘姥姥等人物形象刻画和人物性格展示的作用。遗憾的是,金文的论述是蜻蜓点水式的,远未深入。尽管这是一项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研究领域,但限于篇幅,本文仅结合《红》中的贾宝玉、林黛玉和王熙凤等3个主要人物来谈,余者另文专述,此不赘。
我们把《红》中用于描写3人的成语,按感情色彩大致分类统计列表如下。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成语的选取原则是直接或间接涉及某人即可。同时,为了行文的前后一致与连贯,仍将A和B分开统计。
?
?
结合上表,我们拟从以下两方面探讨《红》中成语的文学功用:
(一)刻画人物
“作者往往只需用三言两语,就可以勾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形象;作者笔下每一个典型形象的语言,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从而使读者仅仅凭借这些语言就可以判别人物。”〔52〕我们认为,这里所谓的“三言两语”,更多地体现在四字格词语,尤其是成语上。《红》成功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按照施宝义等统计:“收作品人物词目746条,其中个人词目710条,集合词目36条,共涉及781人。”〔53〕在这近800个人物的长廊中,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3人无疑是最为耀眼夺目的。如果将珍珠般散落在《红》中用于刻画这些人物的成语连缀起来,我们就能强烈感受到作家在人物塑造上的匠心独运。试以黛玉为例(加下划线者为《红》中描写黛玉的成语):
由这25个成语连缀而成的片段,不正是人们熟稔的那个多愁善感、才华横溢、自尊好强又爱情忠贞的林妹妹吗!
贾宝玉无疑是《红》中最重要的人物,这一点同样在成语中得以体现。在我们统计的成语中,用于刻画宝玉的最多,达207条,其中A为123条,B为84条,远超其他任何人,可见作家在宝玉身上倾注的心血之多。关于宝玉的性格,《红》第三回的判词已说得十分允当:“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58〕仅仅看看下面几类小的成语群,判词的落脚点就可一目了然:悲喜交集、花言巧语、甜言蜜语、睹景伤情、长吁短叹、垂头丧气、柔情蜜意、柔情缱绻、咳声叹气、招风惹草、寻死觅活、自寻烦恼;呆头呆脑、疯疯癫癫、疯疯傻傻;面若春花、名不虚传、目如点漆;立身扬名、钓名沽誉、饵名钓禄;对酒当歌、不安本分、不知好歹、出世离群、遁世离群、放浪形骸、放荡驰纵、肥马轻裘、混世魔王、任性恣情、手舞足蹈、随心所欲、天不怕地不怕、无法无天、无所不为。
略举二例:
王夫人笑道:“你不知道原故: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若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他两个小幺儿出气,咕唧一会子就完了。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睬他。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59〕
这是黛玉一进荣国府,其二舅母评介宝玉的话。对身边的姊妹“甜言蜜语”,做事“有天无日”,举止“疯疯傻傻”,连续三个成语,使生长在女儿国中的宝玉的形象跃然纸上!
此时王子腾的夫人也在这里,都一齐来时,宝玉益发拿刀弄杖,寻死觅活的,闹得天翻地覆。……他叔嫂二人愈发糊涂,不省人事,睡在床上,浑身火炭一般,口内无般不说。〔60〕
赵姨娘伙同马道婆暗算宝玉和凤姐,竟致二人相继发疯。此段文字便是对此情状的描写,其中用于描写宝玉的“寻死觅活”“天翻地覆”和“不省人事”三个成语正是对上文“疯疯傻傻”的形象诠释,贴切而生动。
凤姐以狠毒泼辣、尖酸刻薄、奸佞不仁、贪吝钱财、骄横跋扈而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一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似也难以言尽其复杂多面的人生。与塑造其他人物使用成语的风格不同,用于刻画凤姐的成语多从侧面烘托。举二例如下: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61〕
凤姐的首次登场就与众不同:虽则短短三句话,却把凤姐这一人物形象描摹得入木三分。先写其声,“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不见其人,先闻其声;次写其语,“我来迟了”,写尽了凤姐的居高自傲与唯我独尊;最后是侧面烘托,妙就妙在这种烘托集中通过成语“敛声屏气”和“放诞无礼”展示出来。前者暗示凤姐的威严可怖,后者则展示出琏二奶奶的泼辣不羁。
兴儿忙跪下说道:“奶奶要这样说,小的不怕雷打!但凡小的们有造化起来,先娶奶奶时若得了奶奶这样的人,小的们也少挨些打骂,也少提心吊胆的。”……“我告诉奶奶,一辈子别见他才好。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那平姑娘又是个正经人,从不把这一件事放在心上,也不会挑妻窝夫的,倒一味忠心赤胆服侍他,才容下了。”〔62〕
这是作家借小厮兴儿之口,在尤二姐、尤三姐及其母亲等三人面前“闲评”凤姐的几句话。为何要让品评凤姐的闲言从兴儿的口中说出?这与兴儿是贾琏的心腹密切相关,而面对心地善良、处境尴尬的尤二姐母女三人说出的这些话,可信度自然就高,对凤姐的性格展示自然就更加客观。看似闲评,实则直击要害,寥寥数语,把凤姐的性格揭示殆尽,其中“提心吊胆”“嘴甜心苦”“两面三刀”“忠心赤胆”4个成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心吊胆”和“忠心赤胆”是从侧面烘托,兴儿虽然是琏二爷的心腹,却整日生活在对琏二奶奶的惶恐不安之中;作为凤姐的心腹,平儿对凤姐事事维护,时时着想,但凤姐却从未以诚相待,而是防范有加,甚至因多疑吃醋而殴打平儿,这与平儿的忠心耿耿形成了强烈对比。“嘴甜心苦”和“两面三刀”是正面描写,兴儿冒险对尤二姐母女三人直言不讳地说出的这两个成语,既恰如其分又真实可信,这不正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凤姐的真实写照吗!这一正一反刻画出来的凤姐,该是怎样的一个主子啊!
(二)烘托环境
毋庸置疑,任何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和故事情节的精彩铺排,都不可能离开对相关环境,尤其是典型环境的成功烘托。《红》以宝黛的爱情悲剧和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由盛而衰为主线,不仅所有人物、所有情节都紧紧围绕这两条主线展开,而且作家为每个人物、每个情节所处的环境都进行了精心渲染和烘托,旨在实现人物、情节、环境三者间相得益彰、相映生辉。试举二例如下:其一,月夜是《红》中的一个重要场景。全书对此有多次描写,并创设了众多与月有关的意象和事件,如丫鬟名麝月、碧月;处所或建筑物称水月庵、月洞、月窟、月榭、月宫;曲有《灯月圆》,词有《西江月》;有瘦月、满月、舒月、明月、皓月、秋月、冷月、醉月、水月、月饼。贾雨村第一次在甄士隐面前抒怀言志,就在“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的中秋夜〔63〕,《枉凝眉》称虚幻之景象为“水中月”,命运多舛的香菱第一次学写的诗,首句即为“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等〔64〕。兹将《红》中烘托月夜情境的成语撮录如下:
只见月光如水,忽然一阵微风,只觉侵肌透骨,不禁毛骨悚然。〔65〕将一更时分,真是风清月朗,上下如银。……只觉得风气森森,比先更觉凉飒起来;月色惨淡,也不似先明朗。众人都觉毛发倒竖。〔66〕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默相赏。〔67〕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68〕坐到三更过后,听得屋上骨碌碌一片瓦响,妙玉恐有贼来,下了禅床,出到前轩,但见云影横空,月华如水。……怎奈神不守舍,一时如万马奔驰,觉得禅床便恍荡起来,身子已不在庵中。〔69〕走出门来,见月光已上,照耀如水。……于是主仆二人方推门进去,只见园中月色比着外面更觉明朗,满地下重重树影,杳无人声,甚是凄凉寂静。……凤姐吓的魂不附体,不觉失声的咳了一声。……那人冷笑道:“婶娘那时怎样疼我了,如今就忘在九霄云外了。”……啐了一口,方转回身,脚下不防一块石头绊了一跤,犹如梦醒一般,浑身汗如雨下。虽然毛发悚然,心中却也明白,只见小红丰儿影影绰绰的来了。〔70〕以上6个片段描写的背景依次为冬日袭人母亲新逝;中秋夜贾珍聚众赏月,忽闻墙下有人长叹;中秋夜贾母带众人赏月,意外听到桂花阴里悲怨笛声;黛玉借解琴书以明心志;妙玉月夜净心被触以及凤姐和丰儿大观园内月夜感遇秦可卿幽魂。除第4个片段外,其余描写均发生在明月清风夜,分别伴随的是一阵微风、一声长叹、两声凄笛、两只猫嘶、大狗的闻嗅声和幽魂的冷笑声,这些给人带来的感受正如成语“毛骨悚然”“毛发倒竖”“魂不附体”“汗如雨下”“毛发悚然”所描绘的那样,惊悚异常。可见,作家善于借助月夜这一特殊而典型的环境,去烘托渲染贾母、贾珍、凤姐等主要人物的诡异遭际,以此预示封建统治阶级行将覆灭。
其二,过生日、做寿是《红》中着墨较多的生活事项之一。其中第62回写到宝玉过生日,恰巧宝琴、平儿和宝玉的生日一样。本来“因王夫人不在家,也不曾像往年闹热”的宝玉的生日〔71〕,因为宝琴,尤其是平儿的缘故,就显得别有一番情致:在家的探春、湘云、岫烟、惜春和众丫鬟悉数前来拜寿,就连黛玉也来了,“花团锦簇,挤了一厅的人”〔72〕。一个“花团锦簇”,既与当时和暖的时令相映衬,又烘托出温馨和悦、热烈奔放的氛围,同时还与平儿“也打扮的花枝招展的来了”相呼应〔73〕。与其说这两朵“花”烘托的是宝玉的生日,倒不如说是点缀在尚未倾覆的封建大厦上的两道亮色,作家意在借此预示:这两“朵”花的凋谢之时,两道亮色褪尽之日,也正是封建贵族阶级“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末日到来之时〔74〕。
诚然,《红》中成语的文学功用远不止于此,其在情节展示、事件勾连、结构照应等方面同样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而正由于《红》巧妙地运用了为数众多的成语,充分发挥成语独特的文学功用,从而为增强其艺术魅力平添了一道亮色。
注释:
① 〔52〕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清 ]曹 雪 芹 著 ,无 名 氏续《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前言第4、前言第4、第1220、1220、1164、404、49、45-46、343-344、39、912-913、14、649、694、1050、1058、1214、1227、1377-1378、844、847、846、85页。
② 晁继周《〈红楼梦辞典〉编纂旨义浅述》,载周汝昌《红楼梦辞典》,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
③ 周定一《红楼梦语言词典》,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④〔51〕 高增良《〈红楼梦〉四字格辞典》,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凡例第2页。
⑤? 高歌东、张志清《红楼梦成语辞典》,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凡例第3页。
⑥ 金高辉《〈红楼梦〉的成语运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北师范学院,2015年,第2-3页。
⑦ 杜松柏《〈红楼梦〉对举嵌置式四字格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9年。
⑧ 黄遵洸《言简意丰 整饬流畅——试谈〈红楼梦〉英译本的成语、俗语翻译》,《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⑨ 朱白云《〈红楼梦〉中的成语英译与民族文化传播》,《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⑩ 王阳《〈红楼梦〉中四字成语翻译策略对比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 祝誉琳《从交际角度看〈红楼梦〉中的成语翻译》(硕士学位论文),青岛科技大学,2012年。
? 周坤《〈红楼梦〉中成语英译及文化流失》,《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 邓华、徐云珍《〈红楼梦〉杨译本成语翻译中文化内涵的处理》,《茂名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 牛蔚欣《〈红楼梦〉两译本成语翻译比较》(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07年。
? 袁卓喜《〈红楼梦〉中数字成语的英译研究——基于杨、霍英译本的译例分析》,《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 李徽《〈红楼梦〉中典故与成语翻译策略研究》,《电影评介》2014年第23、24期合刊。
? 王爱珍《从阐释学理论论〈红楼梦〉中典故性成语在杨、霍译本中的翻译》,《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 巩晓《〈红楼梦〉中同一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翻译》,《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 彭杰《〈红楼梦〉成语维译方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伊犁师范学院,2016年。
? 石威《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俄译本成语翻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年。
? 马叔骏《〈红楼梦〉异形成语解析》,《汉字文化》2001年第2期。
?? 周锦国、施敏《〈红楼梦〉成语的文化透视》,《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6期。
? 刘泽权、朱虹《〈红楼梦〉中的习语及其翻译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6期。
? 陈炳藻著,胡晴译《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红楼梦学刊》2002年第3辑。
? 王世华《〈红楼梦〉语言的地方色彩》,《红楼梦学刊》1984年第2辑。
? 曹清富《〈红楼梦〉后四十回决非曹雪芹所作——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虚词、词组及回目之比较》,《红楼梦学刊》1985年第1辑。
? 刘钧杰《〈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言语差异考察》,《语言研究》1986年第1期。
? 张卫东、刘丽川《〈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语言风格差异初探》,《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
? 陈大康《从数理语言学看后四十回的作者——与陈炳藻先生商榷》,《红楼梦学刊》1987年第1辑。
?? 赵冈、陈钟毅《红楼梦新探》,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293、235页。
? 汪维辉《〈红楼梦〉前80回和后40回的词汇差异》,《古汉语研究》2010年第3期。
? 李玉晶《〈红楼梦〉前80回和后40回的言语差异》(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第46页。
? 曹莉亚《前后迥异的〈红楼梦〉色彩世界——基于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颜色词比较看全书作者不一致性》,《明清小说研究》2014年第1期。
? 李阳春《〈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语言差异十例》,《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期。
? 蒋文野《红楼梦中“一起”的词义考察——兼谈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语言差异》,《红楼梦研究集刊》1983年第11辑。
? 严安政《从“忙”和“连忙”看后四十回作者问题》,《红楼梦学刊》1991年第2辑。
? 俞敏《高鹗的语言比曹雪芹更像北京话》,《中国语文》1992年第4期。
? 郑庆山《从方言看程高本后四十回作者》,《蒲峪学刊》1993年第1期。
? 黄晓惠《〈红楼梦〉中差比句式的运用——兼论前80回和后40回的差异》,《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 杨婷婷《也谈〈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语言差异问题》,《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 包辰瑶《〈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词频的对比研究》,《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第9期。
? 周锦国、施敏《〈红楼梦〉成语的文化透视》认为:“《红楼梦》中与佛教有关的成语并不多,共36条。”其中出自佛经、佛教传说和高僧故事或语录的分别为2条、2条和19条,属于佛教用语的为14条。但未列细目,仅例举了其中的11条。
? 吴世昌《吴世昌点评红楼梦》,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第220页。
?? 高瑾《高鹗生年及诗词新探》,《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11期。
? 张书才《有关高鹗的几件档案史料》,《历史档案》1985年第4期。
? 鲁迅《鲁迅全集》(卷七),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16页。
〔53〕 施宝义等《红楼梦人物辞典》,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凡例第1页。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