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明清小说对唐代胡人故事的重写——以“三言二拍”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明清小说研究 热度: 27644
·纪 军·

  ?

  论明清小说对唐代胡人故事的重写
——以“三言二拍”为例

  ·纪 军·

  以“三言二拍”为代表,明清小说普遍存在重写唐代胡人故事的现象。“三言二拍”重写唐代胡人故事的方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或是敷衍、复述或仿作某个唐代胡人故事;或是在仿作的基础上对唐代胡人故事不同故事类型、不同情节单元进行整合、移植。明清小说重写唐代胡人故事的现象,究其因,与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商人阶层的崛起以及小说创作重写唐代小说的文学潮流等密切相关。当然,个别作家的文学实践活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三言二拍 胡人 故事

一、唐代胡人故事及其研究

唐代胡人故事即唐人所讲述和传播的以胡人为主要对象的故事①。在唐代各种文献典籍中,保存了许多当时人们津津乐道的胡人故事。比如《朝野佥载》《广异记》《玄怪录》《法苑珠林》《酉阳杂俎》《独异志》《宣室志》这些唐代著名的笔记小说中的胡人故事就比较集中。另外,亦有少量胡人故事散见于段安节的《乐府杂录》、李亢的《独异志》、牛肃的《纪闻》、苏鹗的《杜阳杂编》、薛用弱的《集异记》、彦琮的《辨正论》、李复言的《续玄怪录》、吕道生的《定命录》、钟辂的《前定录》、皇甫氏的《原化记》、卢言的《卢氏杂说》、胡璩的《谭宾录》、陈翰的《异闻集》、范摅的《云溪友议》、李德裕的《次柳氏旧闻》、卢求的《报应记》、温庭筠的《乾子》、刘肃的《大唐新语》、李肇的《唐国史补》、刘的《隋唐嘉话》、赵璘的《因话录》、杜光庭的《仙传拾遗》和《录异记》以及宋代王谠的《唐语林》等笔记小说②。同时,与唐代有关的历史典籍,如宋人王溥的《唐会要》、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撰的《新唐书》以及唐代王方庆的《魏郑公谏录》、李绛的《李相国论事集》等古籍中也可见不少与唐代胡人有关的故事。

  20世纪,唐代胡人故事在许多重要的有关唐代文化交流的著作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向达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原载《燕京学报》专号之二,1933年;后收入著论集《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57年版)中结合唐五代文人笔记(以《集异记》《酉阳杂俎》《广异记》《宣室志》为主)中的胡人故事来描述流寓长安的胡商生活。其后,叶德禄在1947年《辅仁学志》(第15卷1、2期)中发表论文《唐代胡商与珠宝》。在这篇以唐代胡人故事为研究对象的专题研究论文中,叶氏从唐代频繁的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对《太平广记》中分别引自《乾子》《广异记》《通幽记》《宣室志》《稽神录》《酉阳杂俎》《异闻集》《玄怪录》《仙传拾遗》《传奇》《原化记》《杜阳杂编》《纪闻》《续幽怪录》《集异记》《独异志》的36则胡人与珠宝故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这是学界对唐代胡人与珠宝故事之间的关系所做的一次开创性的、探索性的思考和总结。

  随后,一些研究唐代胡人生活的史学专著和论文相继出现。如谢海平《唐代留华外国人生活考述》(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赖存礼《唐代“住唐”阿拉伯、波斯商人的待遇和生活》(《史学月刊》1988年第2期)、田廷柱《唐代外国人来华留居述略》(《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1期)等均对唐代胡人故事展开了或详或略的讨论。

  20世纪80年代,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浙江古籍出版社等陆续推出了不少唐人笔记小说的单行本;周勋初的《唐人笔记小说考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吴礼权的《中国笔记小说史》(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7年版)等专论或涉及唐人笔记小说的专著也相继问世。随着唐代笔记小说出版的繁荣,以前人们较少关注的唐人笔记小说开始受到学界的重视。唐代胡人故事正是在人们关注唐代笔记小说的过程中逐渐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成为他们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中国识宝传说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和《骊龙之珠的诱惑——民间叙事宝物主题探索》(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以及刘守华的《中国民间故事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王青的《西域文化影响下的中古小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等书中的相关章节就充分利用了唐代笔记小说中的材料,分别对唐代的胡人识宝故事和狐故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

  总之,已有的研究表明,唐代胡人故事广泛地存在于唐代的历史文学典籍之中。它不仅见之于唐代的史书,同时也见之于唐人笔记小说,其中尤以唐人笔记小说中的胡人故事蕴藏最为丰富。唐代胡人故事以胡僧幻术故事、胡人识宝故事为经典故事类型,同时其昆仑奴、西域艺人等形象和胡僧占梦故事也往往令人耳目一新。

  唐代是一个胡汉文化交流最为频繁、广泛的历史时期。唐代胡人故事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唐代胡/汉文化交流和融汇的历史语境。在胡/汉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唐人一方面怀着十分浓烈的兴趣关注胡文化、积极领略和享受异域物质文化带来的新鲜感受;另一方面又选择性地吸收胡文化因子,将其注入到本民族的文化中来,使得本民族的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气。唐代胡人故事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唐代是胡人故事大放异彩,高度繁荣的一个历史时期。

  唐代胡人故事在五代以后并没有随着胡/汉语境的渐次消解而走向沉寂。在《太平广记》《宋高僧传》等类书的编撰之中,在《艳异编》《续艳异编》和《情史类略》等小说选本的编辑之中,唐代胡人故事不仅被很好地保存下来,而且其审美价值也逐渐被认可和发现。《广异记·青泥珠》《玄怪录·崔书生》《宣室志·陆颙》《稽神录·岑氏》《原化记·魏生》等唐代胡人故事中的精品之作在唐五代以后的大型类书和小说选本中被反复辑录,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二、“三言二拍”等明清小说重写唐代胡人故事的方式

明清时期是唐代胡人故事被不断重写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许多重要的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纷纷取材于唐代胡人故事并自觉借鉴唐代胡人故事的某些表现手法。可以说,唐代胡人故事为明清小说的繁荣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唐代胡人故事在明清时期获得了新生。这一时期,一些有影响的著作都存在着对唐代胡人故事的重写现象,如明代瞿佑的《剪灯新话》卷一《水宫庆会录》③、周玄的《泾林续记》④、张应俞的《杜骗新书》⑤、清代董含的《三冈识略》⑥、丁耀亢的《天史》等著作⑦。但总体说来,重写唐代胡人故事的现象在明清白话短篇小说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下面仅以“三言二拍”为例说明之。

  关于“三言二拍”中涉及重写唐代胡人故事的相关卷次和回目。我们在《喻世明言》卷二九《月明和尚度柳翠》、《醒世恒言》卷二五《独孤生归途闹梦》、《醒世恒言》卷三二《黄秀才徼灵玉马坠》、《初刻拍案惊奇》卷一《转运汉巧遇洞庭红 波斯胡指破鼋龙壳》以及《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六《王渔翁舍镜崇三宝 白水僧盗物丧双生》中均可寻见唐代胡人故事的踪影。尽管“三言二拍”中与唐代胡人故事相关联的卷目只有上面提及的这五处,但从这五处重写唐代胡人故事的篇目出发,我们发现,“三言二拍”重写唐代胡人故事的方式却是灵活多样的。

  方式一:对某个唐代胡人故事的敷衍与复述

  直接取材于某个唐代胡人故事:故事中的人名相同、情节类似,只是描写方面较唐胡人故事的本文更为细致。下面以《喻世明言》卷二九《月明和尚度柳翠》相关情节简要论述之。

  《月明和尚度柳翠》中法空长老奉月明和尚之命来度柳翠。法空长老在劝谏柳翠时说:

  当初观音大士见尘世欲跟深重,化为美色之女,投身妓馆,一般接客。凡王孙公子,见其容貌,无不倾倒。一与之交接,欲心顿淡。因彼有大法力故,自然能破除邪网。后来无疾而死,里人买棺埋葬。有胡僧见其冢墓,合掌作礼,口称:“善哉!善哉!”里人说道:“此乃娼妓之墓,师傅错人了。”胡僧说道:“此非娼妓,乃观世音菩萨化身,来度世上淫欲之辈归于正道。如若不信,破土观之,其形骸必有奇异。”里人果然不信,忙斫土破棺,见骨节联络,交锁不断,色如黄金,方始惊异。因就冢立庙,名为黄金锁子骨菩萨。这叫作清静莲花,污泥不染。小娘子今日混于风尘之中,也因前身种了欲根,所以今生堕落。若今日仍复执迷不悔,把倚门献笑认作本等生涯,将生生世世,浮沉欲海,永无超脱轮回之日矣。⑧

  此处法空长老所言观世音化身妓女救度众生事,出自《续玄怪录·延州妇人》,文见《太平广记》卷一○一。

  另外,《醒世恒言》卷二五《独孤生归途闹梦》复述唐代胡人故事的痕迹也十分明显。《独孤生归途闹梦》中所叙独孤遐叔在巫山庙梦见夫人娟娟为胡人所强行逼迫以歌伴酒事以及独孤遐叔归家后发现夫人所梦亦与独孤生相同等事与《纂异记·张生》(文见《太平广记》卷二八二)故事,二者除故事中相关主人公名字有别外,其余情节几无二致。又《醒世恒言》卷二五《独孤生归途闹梦》亦同于《河东记·独孤遐叔》(文见《太平广记》卷二八一),只是《河东记·独孤遐叔》并未言明梦中逼迫独孤妻唱歌的男子是胡人。总的说来,《醒世恒言》卷二五《独孤生归途闹梦》与《纂异记·张生》和《河东记·独孤遐叔》情节结构十分相似。

  方式二:对单一唐代胡人故事的仿作

  《初刻拍案惊奇》卷一《转运汉巧遇洞庭红 波斯胡指破鼋龙壳》说的是落魄文人文若虚在无人岛上拾得一个巨大龟壳。福建波斯胡人店主认出此龟壳是宝贝,遂以重金买去。文若虚由此而致富。这个故事明显脱胎于著名的唐代胡人识宝故事《原化记·魏生》(见《太平广记》卷四百三)。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证实: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初刻拍案惊奇》卷一《转运汉巧遇洞庭红 波斯胡指破鼋龙壳》对《原化记·魏生》故事本文的仿作痕迹。

  方式三:在仿作唐代胡人故事的基础上对唐代胡人故事进行不同故事类型的组合

  如《醒世恒言》卷三二《黄秀才缴灵玉马坠》。《黄秀才缴灵玉马坠》说的是黄秀才有家传宝贝玉马坠,一日上街,一老者愿“奉价相求”,黄秀才慨然赠之。后黄秀才在逃难途中夜宿荒野茅斋,梦胡僧指点,于佛座下拾得银锭一两。这一故事中涉及唐代胡人故事的两个比较著名的类型,一是胡人识宝故事,一是胡僧入梦故事。

  首先来看《黄秀才缴灵玉马坠》与唐代胡人识宝故事情节的相似之处。《黄秀才缴灵玉马坠》说黄秀才携带家传宝物玉马坠上街,偶遇一老者,二人相谈甚欢:

  

  下面是《宣室志·严生》中的一段叙述:

  

  我们看到,《醒世恒言》卷三二《黄秀才缴灵玉马坠》中老者得见宝物时“愿借一观”以及“啧啧叹赏”的反应与唐代胡人识宝故事中胡人得见宝物时的反应如出一辙。

  再来看《黄秀才缴灵玉马坠》与唐代胡僧入梦故事的联系。《醒世恒言》卷三二《黄秀才缴灵玉马坠》中讲黄秀才夜宿荒郊茅斋时,有这样一段记叙:

  

  下面是2则唐代胡人故事,其一见于《报应记·唐晏》:

  

  其二见于《集异记·邢曹进》:

  

  我们看到,这两则故事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一、从内容和叙事结构来看,它们都从交待与梦象有关联的梦者的个人情况入手,接着开始叙述梦象,进而省略掉占梦这一环节直接过渡到梦验环节;二、从故事所交待的梦者做梦之时的处境而言,他们不是被人追杀就是疾病缠身,总之,身处困境;三、从梦象而言,梦中无一例外出现胡僧。胡僧在梦中给他们以指示,提醒或指导梦者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即将发生的危险。四、从梦验的结果来看,梦境中所出现的胡僧扮演的是救梦者于水火之中的救苦救难的角色。梦者之梦无疑皆是吉梦。

  我们以上述几个方面的特点去检视唐代胡人故事中其他一些占梦故事,发现它们也大体具备这些方面的特点。比如《法苑珠林·柳俭》《刘氏耳目记·墨君和》《传奇·金刚仙》等。种种迹象表明,在以占梦为主题的唐代胡人故事里,胡僧形象无疑是正面的、亦是大受欢迎的。这就表明,梦遇胡僧即为吉兆已经成了唐人具有规律性的认识。

  到此,我们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出,《黄秀才缴灵玉马坠》中黄生因为梦见胡僧从而得以获取盘缠摆脱穷困之境的情节与唐代胡人故事“梦见胡僧得脱困境”的梦兆寓意完全一致。

  方式四:同一唐代胡人故事类型不同情节单元的组合

  最后,我们再来看《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六《王渔翁舍镜崇三宝 白水僧盗物丧双生》与唐代胡人故事的关联。《王渔翁舍镜崇三宝 白水僧盗物丧双生》讲的是蜀中渔翁王甲将捕鱼时偶拾的两块小石子带回家中。波斯胡人望宝气知宝物在王甲家,遂高价购买,并告知宝物乃“澄水石”。这个故事的情节构造与程蔷所归纳的胡人识宝故事类型的基本式完全一致。仔细研究《王渔翁舍镜崇三宝 白水僧盗物丧双生》的整体情节模式,我们发现,《王渔翁舍镜崇三宝 白水僧盗物丧双生》完全是对唐代胡人识宝故事《稽神录·岑氏》与《宣室志·严生》情节模式的拼接和组合。

  《王渔翁舍镜崇三宝 白水僧盗物丧双生》故事的前半部分说:

  

  再看《稽神录·岑氏》:

  

  比较上面所引两段文字,抛开两段故事主人公的姓名、身份不一致不谈,我们完全可以将《王渔翁舍镜崇三宝 白水僧盗物丧双生》的这一段文字看作是白话版的《稽神录·岑氏》。所以,说《王渔翁舍镜崇三宝 白水僧盗物丧双生》仿作《稽神录·岑氏》是毫无疑问的。不过,《王渔翁舍镜崇三宝 白水僧盗物丧双生》并没有完全仿自《稽神录·岑氏》,因为在接下来的故事里,《王渔翁舍镜崇三宝 白水僧盗物丧双生》没有继续沿着《稽神录·岑氏》的情节线索发展,而是转向对另一则唐代胡人故事的仿作。

  首先请看《王渔翁舍镜崇三宝 白水僧盗物丧双生》:

  

  再来比较《宣室志·严生》的结尾部分:

  

  《王渔翁舍镜崇三宝 白水僧盗物丧双生》后一段在以下三个方面与《宣室志·严生》有相似的地方:一、交易成功后,卖方向买方寻问宝物的用途;二、胡人应卖方所求,仔细讲解宝物用途;三、胡人所述宝物所具有的令浊水变清水的“清水”功能。所以,在《王渔翁舍镜崇三宝 白水僧盗物丧双生》故事的后半部分,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宣室志·严生》的影子。

  另外,我们还发现,《王渔翁舍镜崇三宝 白水僧盗物丧双生》在讲述胡人前来寻宝这一段时,有这样一段记述:

  

  

三、明清小说重写唐代胡人故事之原因

我们在上面的分析中已经大致了解到,明清时期重写唐代胡人故事的现象比较普遍。那么,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明清文人还要在胡汉文化渐次消解的大背景下频繁地重写唐代胡人故事呢?经过分析,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其一,明清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文学作品提出的要求。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发现,从故事类型来看,明代小说中所重写的那些唐代胡人故事主要集中于蕴含有胡人买宝情节的胡人识宝故事。也就是说,由于唐代胡人识宝故事中既包含有从事商品活动的人(胡商),同时又包含有与商品经济活动紧密相关的重要环节和因素,比如蕴含了商品经济活动中最为基本的“买卖关系”以及“买卖行为”,又比如反映了(宝物)买卖的环节中卖方客观上所存在的财富增长的实现。因此,我们说,唐代胡人故事正是因为具备了体现商品经济活动最基本的相关要素,符合商业题材的需要,所以它完全有可能成为明清小说反映商品经济活动的现成素材,也更加有可能成为明代小说自觉借鉴和发挥的对象。

  其二,宋元以后重写唐代小说的小说发展的总体趋势。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经千年,从魏晋的志怪小说、志人小说到唐传奇,文言短篇小说发展渐至繁荣。而始于说书艺术的通俗小说,在唐代已有萌芽,在宋元话本渐趋成熟,到明清时期达到全面的繁荣与兴盛。

  

  其三,与个别作家文学实践活动相关。

  

  

  《情史》卷次题名实际出处备注第八卷《李章武》《李景亮为作传》《太平广记》卷三四○第十卷《严猛妇》《法苑珠林·严猛》《太平广记》卷四二六第十九卷《青童君》《通幽记·赵旭》《太平广记》卷六五第十九卷《玉卮娘子》《玄怪录·崔书生》(卷二)《太平广记》卷六三第二十卷《田夫人》《传奇·崔炜》《太平广记》卷三四

  《喻世明言》初刊于天启初年(1621),《警世通言》刊于天启四年(1624),《醒世恒言》则在天启七年(1627)。也就是说,“三言”于1621—1627年间相继问世。而《太平广记钞》刊行于天启六年(1626年),《情史类略》刊行于崇祯初。小说编纂绝非一日之功可毕,因此,可以断定,冯梦龙编撰“三言”的时间与编纂《情史类略》《太平广记钞》的时期大致相同。冯梦龙一边编纂古小说,一边从事自己的新创作。这种特殊的文学实践活动,一方面使得他比旁人更为熟悉和了解唐人胡人故事,同时也使得他在创作中吸收和借鉴唐人胡人故事素材方面更显便利。所以,明清小说中重写唐人胡人故事的现象与个别作家从事古小说的搜集整理工作也不无关系。

  总之,以“三言二拍”为代表,明清小说普遍存在重写唐代胡人故事的现象。究其因,与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商人阶层的崛起以及小说创作重写唐代小说的文学潮流等密切相关。当然,个别作家的文学实践活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注:

  ① 古代,人们用“胡”来指称北方或西方的异族。隋唐时期,“胡”的外延进一步扩展到包括整个西域地区的国家和民族。

  ② 《新唐书·艺文志》将《大唐新语》《唐国史补》《明皇杂录》《次柳氏旧闻》列入史部杂史类,《朝野佥载》列入史部杂传记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将其悉数列入子部小说家类。本文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分类为准。

  ③ 明代瞿佑所撰《剪灯新话》(《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卷一《水宫庆会录》讲的是文士余善文因善文而入龙宫得宝。其后余善文将珍宝卖与波斯胡人,遂成富豪的故事。该故事“宝物售与波斯胡人而致富”情节与唐代胡人识宝故事的某些类型相似。

  ⑤ 明代张应俞所撰《杜骗新书》(孟昭连整理,鲁德才审订:《江湖奇闻杜骗新书》,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二十二类《炼丹篇》以《隋唐嘉话·婆罗僧》(丁如明等点校《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为例,论证“法虽巧,终不及人心之正”。

  ⑥ 清代董含著《三冈识略》(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二十二卷《胡僧见梦》情节结构与唐代胡僧入梦故事类同,只是此故事“胡僧入梦为凶兆”一事与唐代“胡僧入梦吉”的思想观念有所差别。

  ⑦ 清代丁耀亢所著《天史》(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十卷《左道二十四案·胡僧咒人自死》与唐代胡人故事中的《隋唐嘉话·胡僧》(丁如明等点校《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事同。

  ⑧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62页。

  

  

  

  

  

  

  

  

  

  

  

  

  

  

  

  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责任编辑:徐永斌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