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来得子:明清世情题材小说中的一种伦理叙事
·朱锐泉·
摘要以古代小说主要是明清世情题材小说的伦理叙事为例证,本文首先厘析了“老来得子”的生育问题及其三大原由——纳妾、修德祷神和转世托生,又擘分出其产生的收养问题及其两种类型——过继为子和收认螟蛉。考察“老来得子”的影响时,注意到一则既有的伦理关系被催生出新变,引发一连串人事、情感与权力的更易,再则是新产生了若干伦理关系。本文还认为,在开篇这个塑造人物和组织人物关系的叙事端点,以及“失而复得”的叙述结构两方面,“老来得子”具备巨大的叙事潜能和意义,值得予以认真总结。
关键词老来得子世情题材小说情节模式伦理叙事
所谓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矜,老而无夫者谓之寡。此四者,天民之穷而无告者也,皆有常饩。——《礼记·王制第五》①
古代社会流传在人们口头的一句俗语是“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后半句说的是一般父母对于子嗣的热望。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至于由于种种因素“老而无子”的人,则谓之“独”,是与少而无父、老而无妻以及老而无夫者相并列的国家的关怀对象,历来以其无依无靠而经常得到粮食救济。
世知李渔(1611-1680)在三十七岁营建伊山别业时改名为渔。其改名(又兼换字),除了改朝易代,功名不遂,追踪前贤,隐居世外这一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次要因素”②,也就是渔人既为隐士的象征,又以多男而骄人,取名“渔”字,恰恰反映他对后嗣问题的看重。
在清初话本小说集《无声戏》第十一回《子孙弃骸骨僮仆奔丧》中,李渔开门见山,“话说世间子嗣一节,是人生第一桩大事。祖宗血食要他绵,自己终身要他养,一生挣来的家业要他承守”③。这清楚道出了世人养儿为了防老、祭祖祀先慎终追远和守家继业发扬光大的多种考虑。而这则小说的卷首诗④,则俨然传统中国小说流脉中“老来得子”叙事的总领与纲要,开启了有关生子、教子和家产继承风波的故事。
李渔在顺治十七年五十岁时生子,作为对照的是,前朝思想界的巨子李贽(1527-1602)一生育有四子三女,但除大女儿外,其他都不幸夭殇。由此李贽沉陷无子缺憾的浓重阴影里,曾发言“我连生四子俱不育,老来无力,故以命自安,实未尝超脱也”⑤。尽管他洞察孔子等人的声名事业不以子孙辈如孔鲤来继承,“使待嗣而后传,则古今有子者何限也”,但仍不免在文章中直抒悲凉的心境——“无父则望孤,无子而望绝矣,其为可悲可痛皆一也”⑥。
所贵于有子者,谓其临老得力耳。盖人既老,便自有许多疾病。苟有子,则老来得力,病困时得力,卧床难移动时得力,奉侍汤药时得力,五内分割、痛苦难忍时得力,临终呜咽、分付决别、声气垂绝时得力。⑦
《复邓石阳》里的这番描述,非有切肤体会者难以出之。其对老来得子者生存状态的细微感受,直令百代以下的读者恍若身临其境。而从南宋儒者邵雍(1011-1077)⑧到清代知名学者、文人顾炎武(1613-1682)、魏禧(1624-1680)、厉鹗(1692-1752)乃至王先谦(1842-1917)⑨,想必都能感同身受。
古代小说有关“老来得子”的叙事可谓夥矣!它不仅茁壮滋生于伦理文化的土壤,而且自身构成了一种叙述模式,展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丰富形态。在笔者正从事的博士论文——明清世情题材小说里人伦关系的伦理内涵与叙事意义这项研究中,“老来得子”的伦理叙事便是其中一项重点。
一、生育及其三大原由
1.纳妾
《说岳全传》里沉浸在得子喜悦中的岳安人曾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样大家财,被别人得了,岂不可惜?不如纳一偏房,倘或生下一男半女,也不绝了王门一脉。”有些醋意的王院君由此被劝转,即着媒人讨了一妾与王员外。到了第二年果然生下一子。
2.修德祷神
3.转世托生
无论岳和之子岳鹏举(大鹏托生),还是李茂春之子修缘(西天金身降龙罗汉降世,奉佛法旨为度世而来),小说中都将其诞生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一种“转世托生”,从而令“老来得子”的情节模式带有了一种神话的结构元素。
“所以冤债相偿,因果的事,说他一年也说不了”,作者借后人议论如是作结,给这段幼子不肖的叙事打上了浓重的宿命论的色彩。
在三大原由以外,《皇明诸司公案》卷五争占类《李太守判争儿子》的缘起,是一出儿童贩卖交易。一光棍将年近四十扬州民勾泰的三岁幼子以二两银子卖给富民赵奉伯。不过,这在世情题材小说中并不多见。实际上,老来得子不待原由的情况也并非没有发生。《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二入话,宋时睢阳官人刘桨与妻子年皆四十多岁,屡次生子不得,仅剩一女不幸夭折。后遇一高髻妇人指点“从此便该得贵子”,并得到嘱咐往城西多子的魏十二嫂处,寻一领旧衣服给妻子穿着,便很快得偿所愿。
二、收养及其两种类型
1.过继为子
世情题材小说中,《欢喜冤家》续第五回《孔良宗负义薄东翁》说嘉兴秀水江五常,年过半百而无子嗣,从余姚请先生孔良宗教授过继来的儿子。不过后文叙事的重心转向良宗勾引江之妾侍苏楚楚(他以为是李姓姨娘)后生子。二人魂魄被淞江李王判为转生江家为畜。而在《玉娇梨》第十三、十四回里,苏友白为李中书题诗锦屏以礼送按院,后方得知晓按院即苏的叔父,众人原系为庆祝按院收继子而送礼。此处作者成功运用了第三人称限制视角,铺垫了一段起初不为读者重视的伦理关系。
过继的对象多与过继人有血缘关系,但又不限于此。除了过继为子,收养的第二种类型收认螟蛉也很常见。
2.收认螟蛉
又如《醒世恒言》第二十卷《张廷秀逃生救父》。富翁王员外虽有二女但心忧无子,向木匠张权过继其长子张廷秀,改名王廷秀,后又聘之为次女赘婿,而引发长女长婿赵昂夫妇妒忌,连出毒计陷害张氏父子。接着,六十多岁并无儿女的褚卫从江中救出行船途中被算计谋害的张文秀,留其为螟蛉之子,改名褚嗣茂。另一方面,张廷秀无奈屈身演戏,被六十无子的礼部主事邵承恩相中招为螟蛉,改名邵翼明。这里“老来无子”的叙事接连发生,扑面而来,反映小说家对此问题的倾心。
小说篇目老来得子人物姓名得来与变更原委1.《喻世明言》第三十七卷《梁武帝累修归极乐》僧人范道托生其子初生昼夜啼哭不肯吃乳,后得光化寺空谷长老受记方才止哭。周岁时又送到寺里寄名出家,取法名作黄复仁2.《警世通言》第五卷《吕大郎还金完骨肉》金员外妻子单氏以二十余金布施,教老僧妆佛诵经,连生二子因是福善庵祈求来的,大的小名福儿,小的小名善儿3.《醒世恒言》第二十卷《张廷秀逃生救父》富翁王员外向木匠张权过继其长子张廷秀改名王廷秀六十多岁并无儿女的褚卫救下张文秀,留其为螟蛉之子改名褚嗣茂张廷秀被六十无子的礼部主事邵承恩相中招为螟蛉改名邵翼明复姓———张氏兄弟在邵爷、褚长者故后营葬守孝三年,方才上表复了本姓4.《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田舍翁时时经理 牧童儿夜夜尊荣》莫翁知恩报恩,要认牧童寄儿为义子传家改姓名为莫继5.《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瘗遗骸王玉英配夫 偿聘金韩秀才赎子》湘潭黄翁富而无子,水滨捡得弃儿,忽然自己连生二子黄翁将所拾之儿取名鹤龄,自己二子分开他二字,一名鹤算,一名延龄复姓———鹤龄回家,归宗改复韩姓,别号黄石,以示不忘黄家及石尤岭之意6.《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二《张福娘一心贞守 朱天锡万里符名》正话朱逊娶妾别妾后早亡,朱景先夫妇八年后与妾氏所生之子寄儿相认,避免绝后为上报恩荫,取名朱天锡。结果得知两年前寄儿已被先生取学名天锡,可谓定数
7.《无声戏》第八回《鬼输钱活人还赌债》财主王继轩将近五旬,才生一子因往天竺山祈嗣而得,取名竺生8.《济公全传》第一回《李节度拜佛求子 真罗汉降世投胎》李善人夫妇到永宁村北天台山国清寺拜佛求子孩子见性空和尚止哭,被收为记名徒弟,取名李修缘9.《十二笑》第五笑《溺爱子新丧邀串戏》赛牛年近六旬,娶偏房乜姑,生下一个儿子赛牛不胜之喜,极其珍爱,犹如掌上之珠。取名唤做宝儿10.《说岳全传》大鹏投生岳和之家陈抟老祖化身道人为之取名岳飞字鹏举11.《铁花仙史》第二十回《感神梦婿作螟蛉》蔡其志要收女婿王儒珍为螟蛉自此王儒珍遂称为蔡儒珍12.《品花宝鉴》第四十五回《佳公子踏月访情人 美玉郎扶乩认义父》在徐子云安排下,琴言拜屈道生为义父改名屈勤先,号琴仙13.《玉佛缘》戒珠庵老尼姑为钱贡生与夫人周氏请来一尊南海的送子观音回家供养。生子之时,钱贡生睡中觉,梦见一个披袈裟的和尚手捧一尊玉佛跑入上房,怀疑新生儿子是玉佛转世取名梦佛,表字子玉
三、老来得子与妻妾、兄弟、叔侄等关系的变动
一方面是既有的伦理关系被催生出新变,引发一连串人事、情感与权力的更易;另一方面则是新产生了若干伦理关系,“刺激—反应”的机制于焉发作,这些在小说为代表的叙事文类中皆得到充分展现。
踵事增华、变本加厉者还要算其正话。它对于前二者忽略或未及着墨的妻妾关系的描摹,尤见功力与匠心。二十余年的妻子安氏性格严刻,又兼妒忌,只顾着“鸳鸯稳宿销金帐,忘却生儿续后昆”,一日良心发现,让丈夫王基寻来偏房。后来,“安氏要儿心急,闻知有妊,解衣推食,毫无吝惜;祈神拜佛,无处不到”。可面对母以子贵日益得宠的妾侍,安氏的心里如同投下一方巨石,掀起无数涟漪:
我与他做多年夫妇,两个情深意笃,如胶似漆,不料如今这东西,把一段真情实意全都抢夺。日间眉来眼去,实是看他不得,夜里调唇弄嘴,那里听得他过?如今有了这点骨血,他两人越发一心一路,背地绸缪。儿子长成,一权在手,那有我的话(活)分?不如留了孩儿,打发这东西出门,不特目下清净,日后儿子也只道是我亲生,专来孝顺是稳的。
对于不期而至的“逐客令”,妾侍柔条的辩护词是“娶妾原为生儿,妾如不孕,去妾无辞;今有儿周余,如何有再嫁的道理?妾又闻女训云:‘好女不更二夫。’妾虽不肖,决难奉主母命”。既从实用角度表明功劳,又由道德角度宣示贞节。接下来是盛怒之下的安氏罚柔条从事粗贱生活,朝打暮骂,直至驱离,从而引出了幼子宜寿长大娶妻生子后就开始寻母的故事,并生发“为丈夫的不可学王基,为子的不可不学宜寿”的一番议论。
纪延祚与婢子宜男偷情后,其妻强氏将怀孕的宜男卖与他人为妾,后生下纪家的孩子,延祚将其赎回。侄子望洪谋叔财,认为“叔父一向无子,他家私少不得是我的,如何今日忽然有起儿子来?”告到官府,说叔父“非种乱宗”。经过当堂滴血认亲,才免受财产被夺。
相较此篇,《牛郎织女》里面对妻子凌虐幼弟、“恶马氏存心害小叔”,金成不忘父亲怜爱兄弟的遗命,请来母舅分析家产,以此保护金郎。这一对兄弟之间则充满了脉脉温情。
要之,老来得子成为家庭内部诸如妻妾、叔(伯)侄、兄弟、姊弟诸多伦理关系中的导火索或润滑剂,而其对于整部小说叙事的意义还远不止于此。
四、开篇设置和情节结构:老来得子的叙事特点
宋元话本《花灯轿莲女成佛记》中的莲女一出场就夺人眼球,“这女子件件聪明,见经识经,见书识书,邻近又有一个学堂,教此女子入学读书,不过一年,经史皆通。其实奇异。父母惜如珠玉”。《红楼梦》里两则“老来得女”的故事更是名闻遐迩。甄士隐年过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英莲,年方三岁。家长的万般疼爱之心与英莲的坎坷多艰命运的尖锐对比从小说伊始就被提出,不难引发读者深思。
再看第二回:
“养子须知教子难,莫因独子任偷安”,出自大约成书于清康熙年间的《十二笑》第五笑《溺爱子新丧邀串戏》的这两句诗,可谓老来得子者应当时时悬之耳边的药石之言。小说交代宋朝河东德化村赛牛年近六旬,娶偏房乜姑后得一子宝儿。宝儿多次闯祸,又学戏,以便与人偷情。赛牛为其吃官司破产,活活气死。宝儿竟在父丧期间仍去唱戏。其堕落成恶棍固然与乜姑生子后悍劣异常、虐夫纵子密不可分,归根到底也拜赛牛教育失败所赐。
虽然土木工程施工企业成立了企业内部往来,运用计算机网络项目管理系统,但是这些信息基本上只在施工现场以及项目内部流动,没有与其他工程项目和网络进行交流,折旧导致虽然积累了大量科学、实践性数据资源,但是这些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前述《型世言》第十五回中,沈阆之子沈刚先是遇到一个开蒙先生,“那先生便是个奶公,他肯读,便教他读几句;若不肯,不敢去强他。肯写,与他写几个;不肯,再不敢去教他。一日出来,没一个时辰,又要停几刻与他吃果子,缘何曾读得书”。后到了十三岁,又请一个经学先生,谁想两个伴读成天教唆其向恶使坏、挥金如土,成长环境每况愈下。
若要比起虚构作品中的幼年史弥远来,花林还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
我们注意到,“老来得子”被叙述者拿来当做足以解释奸相气质性地养成的法宝,这无疑寄托了渊源有自的民间想象。这种历史人物不凡出身的绍介,也是小说叙事传奇性的题中应有之义。
明弘治年间河南进士花枢四旬以外无子,妻郝氏管束很严,不得纳妾。后夫妻反目,郝氏出家为尼,花枢娶妓崔命儿为妾,至杭购一泥孩儿,取名引哥,以示求子之意。夫妇待泥孩如真孩,甚至为之过周,不料一日突然被乳娘打碎。此后花枢为求子日日宣淫,精竭而死——《十二笑》第一笑《痴愚女遇痴愚汉》的故事梗概如此。它可谓将“老来得子”的传奇性推上了巅峰。
从纳妾不得的满怀郁结,“闭着双眼,惟有长吁纳闷,比着那泥块人只多这一丝气儿”,到在严妻半生狮吼下“死守规矩,一毫动弹不得,恰与泥人一般”,从刻画其看到崔命儿美貌而“一连问了数声,却似问了泥人,睬也不睬”,到说其与裴肖星一样被鱼水之欢折腾的打招呼时哈欠连天,“泥马笑泥牛,一样难禁驰骤”,从叙述者议论其“惟凭提线者指挥如意,以活人而直似泥人,安得不认泥人做活人耶”,再到结尾总评全文“写痴处,真正痴,写愚处,真正愚。写像泥人处,真似泥人。虽是笑话,却是真话。因下一转语云:君今若悟言非假,笑里机锋亦度人”,通过贯穿全篇由表及里的泥人比喻,整则故事组织得可谓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而老来求子、得子、养子、丧子、再求子直至殒命的连环叙事也得到有条不紊一脉如注地展开。
以上诸例表明,老来之子失而复得的情节,一方面加强了父子、祖孙、叔侄等人物关系刻画的分量,同时相认过程的描写,也赋予人物彼此态度以戏剧性的变化,使得作品具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接受美感。当然,它还发挥着联结人物、贯串组织情节的结构功能。
与这些例子相比,《五色石》卷五《续箕裘吉家姑捣鬼感亲兄庆藩子失亡得生父》的叙事包涵了两层“老来得子”。一方面后母虐待吉孝,又伪造其意欲药死后母的假象,令其生父吉尹殴之几死,抛于荒郊。幸赖吉孝姑姑兼岳母好心收留弃子,并设计通过女巫作法感化这一对父母而与吉孝重新和好。另一方面后母生子吉友三岁时失踪。十余年过去,父亲吉尹官行人,受命往封庆王子,谁知竟是吉友,父子相认。原来吉友被庆王收为螟蛉。
全文首尾议论互相呼应,先举历史人物如“以尹吉甫之贤,不能活伯奇”见出“从来家庭之间,每多缺陷”,引出了这个伦理意识鲜明且情节曲折的动人故事——“被谗见杀、死而复生的孝子,哭子丧目、盲而复明的慈父,再说个追悔前非、过而能改的继母,无端抛散、离而复合的幼弟”,篇末又总结“这是父子重逢,娘儿再聚,兄弟两全,埙篪已缺而复谐,箕裘已断而复续,是家庭最难得的事。比那汉武帝归来望思之台,晋重耳稽颡对秦之语,殆不啻天渊云”,并自然引申到回末总评“不专劝慈,正是劝孝”的道理。
事实上,主要人物之一潘金莲的出场,也与古人老来得子的企望不可分离。
主家婆的苦打、与张大户和后来胡乱相嫁的武大郎婚事的不谐,这些都引发了金莲浮沉多舛的遭际,特别是长期得不到正常满足的情欲,为现代读者掬一捧同情的眼泪奠定了基础。
结语
上文我们依次考察了明清世情题材小说中“老来得子”现象在生育与收养两方面的生成原因,论析其产生以后给家庭内部妻妾、兄弟、叔侄等伦理关系带来的变动,还从小说叙事的角度,探究其在开篇设置和情节结构上表现出的特点。可以说,老来无子的逼人现实,折射出古人的焦灼心理,也承载着他们念兹在兹的期冀愿望。
注:
② 沈新林《论李渔的改名易字及其思想转变》,《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3期。
③ [清]李渔著,杜濬批评,丁锡根校点《无声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8、148-162页。
④ “古云有子万事足,多少茕民怨孤独。常见人生忤逆儿,又言无子翻为福。有子无儿总莫嗟,黄金不尽便传家。床头有谷人争哭,俗语从来说不差。”
⑤ 《焚书》卷一《答耿司寇》,见[明]李贽《焚书·续焚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7页。
⑥ 分别出自李贽《李中溪先生告文》《罗近溪先生告文》,见《焚书·续焚书》,第120、123页。
⑦ 《焚书》卷一《复邓石阳》,见《焚书·续焚书》,第13页。
⑧ [宋]邵雍《生男吟》言:“我今行年四十五,生男方始为人父。鞠育教诲诚在我,寿夭贤愚系于汝。我若寿命七十岁,眼前见汝二十五。我欲愿汝成大贤,未知天意肯从否。”诗中喜悦、惶恐兼而有之,反而平易近人。又《闲吟四首》其二有句:“予年四十五,已甫知命路。岂意天不绝,生男始为父。”见《伊川击壤集》卷之一,郭彧整理,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8页。
⑨ 参见郭松义《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一书的介绍,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58-359页。
⑩ 《古今律条公案》卷六谋产总类《吴按院断产还孤弟》,明陈玉秀选校,《古本小说集成》据日本内阁文库藏明书林萧少衢师侩堂刊本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76页。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责任编辑:王思豪
引言:李贽、李渔求子的故事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