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红楼梦》与如皋

时间:2023/11/9 作者: 明清小说研究 热度: 18814
·沈新林·

  ?

  《红楼梦》与如皋

  ·沈新林·

  摘要本文根据目前的《红楼梦》作者研究现状,否定了部分人持有的关于《红楼梦》作者系李渔、冒辟疆说,并就《红楼梦》中如皋文化和方言的体现,进一步确定了《红楼梦》与如皋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论证了原作者不是曹雪芹,并尝试推导出《红楼梦》原作者应为曹寅养子曹颜。

  关键词《红楼梦》作者如皋

  一

  《红楼梦》与如皋,本文的标题分明包含着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红楼梦》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最复杂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经典书籍;而如皋则是江苏省长江下游北岸的一个中等规模的县级市,隶属于南通市,面积1477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42万,以长寿之乡闻名,她与新疆吐鲁番、广西巴马齐名,是全国著名的长寿之乡。南通,最近被世界自然医学会、世界长寿乡认证委员会命名为世界第一个“长寿之都”。看来,《红楼梦》与如皋,这两者确实八竿子打不着。如皋非同寻常,既是古老的文化名城,而又是新潮的开放城市。要说如皋古老,还真的名不虚传,她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不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历代英才辈出,宋代的胡瑗、王观,明末清初的李渔、冒辟疆,等等,流芳后世,妇孺皆知,确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古城。要说如皋新潮,就是如皋人民喜欢读书,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善于钻研,并且敢于提出新鲜的见解。

  怎不?笔者在2011年9月,应邀赴浙江兰溪参加纪念李渔诞辰四百周年及首届国际研讨会。会前参与学术组审阅大会代表提交的论文,南通朱江兵先生论文的主要观点是:《红楼梦》的作者是明末清初出生于如皋,操如皋方言的文化巨人李渔。我和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杜书瀛研究员、扬州大学黄强教授认真阅读了论文,三人经过商量,一致认为,这种论点不合情理,违背常识,太离谱了。基于研讨大会要包容吸纳各种不同意见的宗旨,我们商定,让作者用五分钟时间向大会介绍论文观点,但大会论文集不宜收录他的论文,可作存目处理。

  无独有偶。2014年,如皋有几位老学者研究《红楼梦》作者,提出作者是如皋冒辟疆的新说。当时由于时间紧迫,我简要地表明我的观点:“《红楼梦》的作者绝对不可能是冒辟疆。”并善意地奉劝他们不要浪费时间。后收到冒廉泉先生《红楼梦作者解谜》为主的系列论文,基本掌握了他们的核心观点:其一,《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其二,《红楼梦》的作者是冒辟疆。我当即表示:他们的研究成果我同意前一半,即《红楼梦》的原作者确实不是曹雪芹。我目前也在研究这一课题,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并得到学术界的认同。另一观点,《红楼梦》的作者是冒辟疆,我却不敢苟同。

  需要补充的是,《红楼梦》作者李渔说的持论者朱江兵先生,在兰溪会议结束时,曾将他的六万字的长篇论文拿来请我审读。我业余时间看完全文,提出了意见,否定了他的《红楼梦》作者李渔说;肯定了其论文中关于《红楼梦》苏北方言的研究。大约一年以后的冬季,我突然接到朱江兵的电话,他钻研了《红楼梦》的蒙古王府本,发现其中如皋方言很多,特色鲜明,而且写成了专题论文,要送给我看。——因为我曾研究过《红楼梦》中的苏北方言,也发表过论文。——其实,我对方言只是一知半解,未曾专门研究。为此,朱先生在当地举办了一个小型的民间学术讨论会,邀请了南通大学钱健教授、徐乃为教授,以及南通邮政局陈玉东博士等学者参会。朱江兵先生做了学术报告,主要是《红楼梦》中的如皋方言举隅,他侧重看了蒙古王府本,也对照了其他版本,并进行比较考察。发现该脂本中如皋方言较其他脂本更多。这一发现很有价值。他收获不少,举例约有数百条,其中也有新的发现;当然也有的解释比较牵强。然后,与会代表畅所欲言。大家一一发表意见。大多数代表给与了热情的肯定。徐乃为教授即兴赋诗一首云:

  天有晴光地有风,景嘉端为友喜逢。商量最重笠翁处,十二楼头可著红?壬辰冬末,江兵先生召议红楼与笠翁,因作小诗一首奉赠,徐乃为于霄泉斋。

  并亲笔写在宣纸上,在会上当众展示,赠给江兵作为纪念,令人耳目一新。他的字写得好,圆润质朴、飘逸老到,是一幅珍贵的书法作品,这也许是对江兵认真读书钻研的嘉奖吧。但是,他的观点很明确,《十二楼》和《红楼梦》风格迥异,不可能出于同一人之手,李渔绝对不可能写出《红楼梦》这样伟大而复杂的小说。他直截了当地对江兵过去的观点表示了鲜明的否定态度。

  二

  《红楼梦》与如皋二者之间到底有没有一点联系呢?答案是肯定的,应该是有一点关系的。无论是《红楼梦》作者李渔说,还是冒辟疆说,其持论者都看了不少书,而且他们第一学历都不是文科,他们能够对《红楼梦》原作者提出质疑,这本身的学术勇气,敢于“亮剑”的精神,就难能可贵,值得高度赞赏。平心而论,他们都看到了一些《红楼梦》与如皋的关系。

  说来我与《红楼梦》颇有缘分,大学期间,有幸聆听了著名古代小说研究专家谈凤梁教授的《红楼梦研究》选修课,于是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兴趣。大学毕业的学位论文,就是论述《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的。后来,学校决定我毕业后留校给谈凤梁教授当助教。一年之后,谈凤梁教授被提拔担任校领导,由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常务副校长,再到校长,直至病逝前,日理万机,再也没有时间上课。他所教的课程只能由我来接替。三十多年来,《红楼梦研究》这门课反复讲了多少遍,已经记不清了,大概在五十遍以上。印象中南师大历届中文系本科生、研究生,研究生班、教育硕士班,以及后来的南师大博雅课程班。还延伸到南京及省内部分高校,如南通大学、南师大泰州学院、扬州大学等,还有南京图书馆、苏州图书馆、泗阳图书馆等文化单位,遍及全省各地。此外,我曾与另一位专家合编撰《红楼梦研究》一书,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多次印刷发行,成为红学爱好者的启蒙读物,近年又由中华书局出版。多年来,我坚持每年写两篇红学论文,聚沙成塔,陆续发表论文数十篇。至今已经阅读《红楼梦》不下数十遍。自己觉得,对于《红楼梦》多少有一点发言权。我以为,《红楼梦》与如皋确实有不少渊源。

  首先,《红楼梦》原作者熟悉苏北方言、如皋方言,肯定到过苏北,也有可能到过如皋。试举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红楼梦》中几例典型的如皋方言,加以分析:

  1.堪堪,第二回:“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堪堪,不足、差不多。如皋方言。

  2.望亲,第四回:“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望亲,探亲。如皋南乡的张黄港以及毗邻的靖江、泰兴南部一带的方言。望,看。如,“这本书给我望望。”

  3.强如,第五回:“强如天天被父母师傅打呢。”强如,比……好。如皋方言。“轻微的体力劳动强如锻炼身体。”

  4.先不先,第六回:“先不先,那些门上的人也未必肯去通信。”先不先,首先。如皋方言。

  5.嚼用,第十回:“反倒在他身上添出许多嚼用来呢。”嚼用,吃穿零用等开支。如皋方言,至今民间还用。

  6.多早晚,第十七至十八回:“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多早晚,不知什么时候。如皋方言,至今犹用。

  7.淡话,第二十回:“你只教导他,说这些淡话作什么?”淡话,白话,扯淡。如皋方言,至今民间犹用。

  8.村话,第二十六回:“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村话,粗俗的话。如皋方言,至今犹用。

  9.稿子,第二十九回:“怎么就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稿子,代词。口语中“东西”和一切事物的代称。如皋方言,至今犹用。

  10.飺,第四十一回:“你又赶来飺茶吃。”飺食,蹭饭吃;飺,如皋方言,读zi,这里指蹭茶。如皋方言,至今犹用。

  《红楼梦》中的如皋方言还有很多,可能有上百条。笔者仅举以上十则典型的如皋方言,意在说明,《红楼梦》原作者确实熟悉苏北方言、如皋方言。上述十例中有的在苏北其他地区也流行,不一定是如皋地区独有的。当然,《红楼梦》中也有吴语方言,如“落”(下)、“物事”(东西)、“事体”(事情)、“侬”(我)、“打降”(打架)、“派头儿”(盼头儿),等等。可见,《红楼梦》原作者也熟悉吴语。《红楼梦》中也有南京方言,最典型的如,n、l不分、“多大事?”等等。学者邓牛顿甚至提出《红楼梦》中有湖南方言,认为小说作者是湖南人,当然,学术界普遍不认同他的观点。所以,单凭作品中出现的方言,是不能论定小说作者的籍贯的。

  其次,《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到底在哪里?是南京还是北京?清初大才子袁枚曾说过,《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即吾家之随园也。其实,艺术典型不能简单地与生活原型划等号。鲁迅认为,艺术虚构手法有两种,一种是以一个原型为主;另一种是杂取种种人。大观园其实既是“以一个原型为主”,又采取了“杂取种种人”的手法,塑造出来的艺术典型。学术界一致认为,大观园以南京曹家西花园(即袁枚的随园)为主要原型,又杂取了南京芥子园、北京什刹海、恭王府、醇王府、明国公府,杭州南园、苏州拙政园等园林的特色。大观园的垂柳像北京什刹海;密密的石笋,像李渔芥子园;鸡鸣狗叫像韩侂胄南园;进门的巨大屏障像苏州拙政园。此外,大观园极有可能也吸收了如皋水绘园的某些特色。王梦阮、沈瓶庵《红楼梦索隐》提出,如皋冒辟疆的水绘园就是小说中的大观园——秦淮八艳中的董小宛曾跟随冒辟疆居住过水绘园——显然事出有因。可惜水绘园面积太小,现在的水绘园也没有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清初水绘园的原貌,留下了不小的遗憾(参见沈新林《水绘园探佚》,见《首届明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南京师大出版社,2004年10月)。看来水绘园与大观园还有不小的差距,这些方面需要有关地方领导重视,也需要学术界的深入研究。

  再次,旧红学家索隐派的王梦阮、沈瓶庵《红楼梦索隐》的核心论点是《红楼梦》写清世祖(顺治皇帝)与董鄂妃(董小宛)的爱情故事,把林黛玉形象附会为冒辟疆的爱妾董小宛:“盖尝闻之京师故老云,是书全为清世祖与董鄂妃而作,兼及当时诸名奇女子也。相传世祖临宇十八年,实未崩殂,因所眷董鄂妃卒,悼伤过甚,遁迹五台山不返,卒以成佛。”而秦淮八艳之一的名妓董小宛,与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一见钟情,间关相从,历经风波,婉转跟随,在如皋水绘园生活过八年左右,制作了流传至今的董糖,最终病逝于如皋,演绎了一段生死不渝的爱情佳话。当然,索隐派的论点经不起推敲,不足为据,后来,孟森的《董小宛考》和《世祖出家事实考》发表,《红楼梦索隐》的核心论点便不攻自破,无立足之地了。简而言之,从人物年龄的差距,就可以看出索隐派完全是无稽之谈。董小宛生于明天启四年甲子(1624),比顺治皇帝大十四岁。而董小宛二十八岁病逝时,顺治皇帝年方十四岁。头脑正常的人都会明白,这两人根本不可能产生爱情。但是有一点倒可以肯定,那就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里面,多少包含有董小宛弱不禁风,多才多艺,聪明可人,多愁善感,追求纯洁爱情的影子。至少索隐派作如是观,这也正是索隐派立论的理论依据所在。

  笔者认为,《红楼梦》与如皋,至少有上述三个方面的联系。

  三

  《红楼梦》的作者肯定不可能是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卒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之前(分别是1680和1693年)的如皋人李渔、冒辟疆。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红楼梦》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当然,对于《红楼梦》的内容与主题,争议颇多,至少有十多种不同说法。笔者在《红楼梦研究》一书中综合了为学术界大多数学者一致认同的综合性主题说:“《红楼梦》以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为线索,写贾宝玉的人生道路;以贾宝玉的人生道路为重点,写贾府的子孙不肖,后继无人;以贾府的子孙不肖,后继无人为中心,写贾府的衰败;以贾府的衰败为典型,写封建贵族统治阶级的衰败”(《红楼梦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我们认为,《红楼梦》主要是通过贾府写曹家的衰败,全书写了贾府一百年的历史,共计写了贾府五代人,就是“水”字辈(贾源、贾法)、“代”字辈(贾代化、贾代善)、“文”字辈(贾政、贾赦、贾敬)、“玉”字辈(贾珍、贾琏、贾珠、宝玉)、“草”字辈(贾兰);重点写了最后二十年,从宝玉出生到十九岁出家。前八十回写了十五年时间。小说创作的规律告诉我们,一般带有自叙性质小说的作者都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形象和感情倾注在第一号正面人物身上,所以,原作者应该对应为小说的一号主人公贾宝玉。其他,如吴敬梓《儒林外史》的杜少卿是“先生(吴敬梓)自况”;《家》中的觉慧身上有作者巴金的影子;曲波《林海雪原》中少剑波是作者的自画像,《青春之歌》的作者借小说一号人物林道静形象寄托自我,等等。那么,可以类推,贾母对应为曹寅母亲——康熙奶妈、一品夫人孙氏,曹寅则对应为贾政,早逝的曹寅之子曹颙对应为贾珠,曹寅之孙曹雪芹对应为贾珠之遗腹子贾兰。因为原作者对应为贾宝玉,所以,应为曹寅的儿子,应该比曹雪芹长一辈。袁枚所说的《红楼梦》作者为曹楝亭之子曹雪芹(见《随园诗话》卷二:“康熙间,曹练(应为‘楝’)亭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况”),是他不小心记错了作者的名字,而他说的作者的辈分是对的。《红楼梦》作者只能是曹家人,而且必须是曹寅的儿子辈。小说里有不少通过贾府写曹家的证据,现略举数例如下:

  第五回,宁荣二公之灵嘱咐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无可挽回者。”国朝定鼎,指清代开国的1644年,贾府随满清统治者入关,已经过了百年,那么,小说是写贾府在清朝开国后的一百年历史,原作者应该生活到18世纪中叶以后。

  第十三回,秦氏道:“……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百载,百年,与第五回的“虽历百年”照应,两者可以互证。这可以证明,小说的创作时间,确实在18世纪中期。

  第十八回,写元春省亲。学术界认为,其生活原型是康熙南巡,曹家接驾。甲戌本十六回有脂砚斋批语云:“以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据史料记载,曹家三代四人担任江宁织造近六十年,曹寅任职时间最长,从康熙三十一年(1692)到五十二年(1713),长达22年之久。曾经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四十二年(1703),四十四年(1705),四十六年(1707)接驾四次。小说第十六回借赵嬷嬷之口说:“只预备接驾一次,花的银子像淌海水似的。”“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相信。”“江南的甄家”,就是贾家的影子,“假作真时真亦假”,其生活原型也就是曹家。在元春省亲的具体场面描写的文字旁边,庚辰本侧有脂砚斋批语云:“难得他写的出,是经过之人也”。评阅者脂砚斋的身份应是原作者的书童(沈新林《脂砚斋与红楼梦原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年2期),他和原作者有相似的遭遇,曾一起经历过康熙南巡的接驾盛典,其言当属可信。那么,原作者肯定是亲身经历过康熙南巡和曹家接驾的人。

  综上所述,李渔(1611—1680)、冒襄(1611—1693),出生于明万历年间,均逝世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之前,没有经历过康熙南巡,更没有经历过接驾,根本写不出《红楼梦》中关于接驾的内容和场面。可能有些持论者没有注意到小说中的这一系列的描写,更没有搞清其生活原型及其深刻内涵,也没有看过脂砚斋批语,单纯考虑作者的文字表达水平而已,于是充满自信,一厢情愿,所以马上得出大胆的猜测和结论。唯此,笔者郑重建议,凡染指《红楼梦》研究者,务必要认真读懂原著和相关评论,尤其是脂砚斋批语。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把《红楼梦》视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与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相并列的特色之一;江苏海安籍著名红学家蒋和森先生则说过:“中国可以没有万里长城,但不可以没有《红楼梦》”。在他看来,《红楼梦》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万里长城。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学作品中,《红楼梦》最为伟大,最为复杂(没有之一),不仅是古代小说的高峰,而且是古代文学的高峰。《红楼梦》最不容易读懂,务必要下大力气,花大功夫,绝不能与其他一般小说等量齐观。笔者经常对学生们说:“不读《红楼梦》,不是真正的中国文化人。”看来,普及红楼文化已经刻不容缓了。

  顺便说一句,现在学术界所认同的曹雪芹为《红楼梦》原作者,其实不可靠。《红楼梦》原作者必须是和曹寅一起生活过,经历过康熙南巡和接驾的人。这是无法改变的必要条件和刚性指标。而曹雪芹生年为1715(或1724)年,在其祖父曹寅死后方才出生,他没有见过曹寅,更没有接驾经历。雍正六年(1728)曹家被抄家,曹雪芹离开南京时年龄太小,也缺少创作动机。据资料记载,他只是诗人、画家,显然不可能创作出《红楼梦》。他作为曹家的后代,只是对《红楼梦》“批阅增删”的整理者,“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并按照脂砚斋的要求,改写了第十回至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的来龙去脉;并奉命写了不少回前诗;也做了一些评批工作,可谓最早的评批者之一。《红楼梦》的原始作者当另有其人。这个人应当是曹寅养子曹颜,是曹雪芹的伯父。当年曹寅三十无子,曾抱养一子,次年生下雪芹之父曹颙。曹颜,河北丰润籍,康熙二十六年(1687)出生,比曹雪芹大28岁,颖博聪慧,从小在江宁织造府长大,曾随曹寅在苏北仪征、扬州等地读书、生活多年,熟悉南京方言、苏北方言、吴方言,并亲历曹家接驾的盛典。后来因兄弟龃龉,不务正业,杂学旁收,对女性用情太多,有叛逆倾向,地位逐渐下降,遭到冷落,最后未能在曹寅身后接替江宁织造,并被遣返原籍。他“无材可去补苍天”,又经历过曹家的鼎盛时期,且目睹曹家的衰败,对曹家满腹牢骚,况又熟悉曹家的种种内幕和情弊;具有相应的思想水平和足够的才力,看到曹家衰亡的必然性,于是写下了传世巨著《红楼梦》。

  甲午端午节于金陵亚东仙林茶苑百世堂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胡莲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