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逆反:状元情结与明清通俗小说中的状元形象
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进士科殿试一甲第一名的俗称。高立科举功名的金字塔尖,状元历来备受荣宠,身份尊贵,在通俗文学以及民间文化中影响甚巨,尤其是明清通俗小说表现出浓厚的状元情结。(一)热衷状元形象与状元题材。这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1、以状元为主人公的通俗小说众多。据笔者统计,其有306部(篇)之多,包括《龙图公案·屈杀英才》、《唐钟馗全传》、《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平山冷燕》、《红楼幻梦》、《孽海花》等等,囊括公案、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世情、神怪、才子佳人、艳情、谴责与狭邪小说等,涉及所有的中国古代小说流派与类型。
2、对非小说主要人物的状元故事与形象也津津乐道。即使要塑造的主要人物不是状元,小说家也会突发兴致,暂停主要人物的故事发展,把焦点移至状元,以致喧宾夺主。如《海公大红袍》中的严嵩、《混唐后传》中的秦国桢、《品花宝鉴》中的田春航等,虽然都不是主人公,但当小说叙及他们中状元时顿时笔下生花,反令主人公的故事黯然失色。即使是作品鞭笞的大奸臣严嵩,在荣膺状元时也暂时获得“赦免”,大放异彩了一回。
3、在改编题材中改换或加入状元形象。一些原本不是状元的神话形象和历史人物到了明清小说中摇身变成了状元,如钟馗与黄巢。在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钟馗上奏云:“臣钟馗氏,即武举不捷之士也。”①明代万历间陈耀文《天中记》中的钟馗称:“臣终南进士钟馗也。”②到明万历安正堂刊《唐钟馗全传》中,钟馗已被冠以“头名状元”。此后,钟馗与状元结下了不解之缘。清代的《斩鬼传》、《平鬼传》等都称钟馗为状元。从最早时的草民,到宋代的“武举不捷之士”,明代《天中记》中的文举进士,再到《唐钟馗全传》、《斩鬼传》与《平鬼传》中的状元,钟馗步步高升直达科举功名之最,甚至生前与状元无缘,死后也得追封。
黄巢亦是如此。《新唐书》则称其“世鬻盐,富于赀。善击剑骑射,稍通书记”③,与科举无涉。到了宋代,黄巢“粗涉书传,屡举进士不第”④。再到明代小说《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黄巢竟然“入场试毕,果中武举状元”。又如《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的独孤遐叔(独孤遐叔原为普通进士)、《海公大红袍》中的严嵩(历史人物只是二甲第二名进士)等摇身变成状元。
4、小说续书喜好加入状元形象。一些小说原著本无状元形象,但后来的续书却热衷于塑造状元。如《红楼梦》中本无状元,但在续书中不断涌现,如《续红楼梦》中的贾茂(为宝玉转世)、《后红楼梦》的姜景星、《绮楼重梦》的贾兰和贾小钰等人都是状元。
(二)浓墨重彩地夸饰状元尊荣,尽情抒发作者的赞叹与艳羡。渲染状元荣宠是作者的着力点与作品的重要卖点。特别是在艺术乏善可陈,叙述过于粗糙的小说中,描绘状元成了极为难得的亮点。如《锦香亭》第三回极力夸饰“说不尽琼林宴上的豪华气概”,铺陈钦赐游街的无上荣耀。场面描写细致,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互照应,一扫前文散漫粗糙之习,是作者最为用力的部分,可谓全篇的高潮与点睛之笔。另如《麟儿报》第十二回、《金兰筏》第十一回、《绣屏缘》第十四回等用夸张之笔渲染迎看状元的盛况,通过众人的言行来侧面烘托状元尊荣,浓墨重彩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小说家浓厚的状元情结。
浓厚的状元情结让小说家为塑造完美的状元形象而煞费苦心,极尽所能展开奇思妙想,于是,状元形象远远超出明清状元的史实与常态。这种逆反手法造成强烈的反差:
其一,魁龄少年化。魁龄是指状元夺魁时的年龄。据统计⑤,在已知魁龄的81名明代状元中:20-29岁的25人,占总数的30.86%;30-39岁的39人,占48.15%;40岁以上的17人,占20.99%。明代状元魁龄最小者是20岁的费宏,最老者是58岁的唐皋。81人的平均魁龄为34.49岁。在已知魁龄的75名清代状元当中:20-29岁的18人,占总数的24%;30-40岁的43人,占57.33%;40岁以上的12人,占18.67%。清代状元魁龄最小者是24岁的于敏中等人,最老者是59岁的王式丹。75人的平均魁龄为34.25岁⑥。屡试不第,岁月催人老是科场常景。状元作为科举功名的顶点,需要过五关、斩万将方能企及,即使是才华卓著者大多也需要耗尽半生心血。
明清小说中的状元却呈现出超常的少年化。小说家认为:“人若过了二十,中状元便索然了。”⑦笔者统计了明清通俗小说中有明确魁龄的50位状元:18岁的有22位,16岁的有8位,两者占总数的60%。超过20岁的仅有7位,只占14%。这50位状元的平均魁龄为18.16岁,低于明清状元平均魁龄近17岁。其中魁龄最大的是《海公大红袍》中的严嵩“三十余岁”,但历史上的严嵩不是状元。其次是《欢喜冤家·王有道疑心弃妻子》入话中的王华“二十四五岁”,不到明清状元最大魁龄的一半。而历史上的王华(1446-1522)于成化十七年(1481)中状元,时年35岁,到了小说中就年轻了10岁;至于魁龄最小的竟然仅有13岁(《如意君传》中的田文泉、《青楼梦》中的金吟梅),只有清代状元最小魁龄的一半。
其二,才华与成就超人化。明清通俗小说中的状元才华之高与魁龄之小形成倒挂,对比鲜明。明清殿试主要考策论,在此前的各级考试主要考八股文。因此,明清状元首先要具备做八股文与策论之才。状元作为殿试第一,并不等于才华第一和以后的成就卓越。明代状元在《明史》中有传者仅40人,不足状元总数的一半。在《清史稿》中有传的清代状元也仅有33人,只占总数的28.9%。很多状元本身才能平庸,如韩敬、魏藻德、徐郙等,即使有很高的起点与较大的平台,但碌碌一生,无所作为。可见,状元与才华、成就之间不能划等号。但在明清通俗小说中,状元无不学富五车、才华横溢,有些人对天文、地理、武艺与法术无所不精,近乎神仙与超人。如《浓情快史》中的狄仁杰“兼之学富五车,胸藏二酉”,《平鬼传》中的钟馗“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龙图公案》中的孙彻“无所不精,无所不通”,等等。
其三,境遇悲惨化。这不仅能博得世人的深切同情,还能反衬状元成就的不凡与不易。这有以下两种情况:
1、出身孤苦化。明清状元在夺魁时的双亲在世情况与其他进士并无大异。明清状元当中只有明代秦鸣雷幼时父母双亡。但在明清小说中,孤儿状元非常普遍。就连原本不是孤儿的,在明清小说家笔下中状元之前也要失去父母。如《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中的独孤遐叔在中状元时“早已父母双亡”,但在原作唐人薛渔思《河东记》中没有交代父母情况。《海公大红袍》中的严嵩在摇身变成状元之前也失去了父母。笔者对明清通俗小说中明确指出夺魁时双亲存世情况的77位状元予以统计,其中父母双亡的20位,占26.0%;只丧父者26人,占33.8%;仅丧母者2人,占0.03%;父母双全者仅有29人,占37.7%。尤其是丧父者有46人,占总数的59.7%。即使是有些没有丧父的状元,也没能得到父亲的慈爱与庇护。如《鼓掌绝尘》“风集”中的舒萼“幼丧母,父弃之”。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自幼缺乏父亲的保护与教导,他们的成功尤其让人钦佩。
2、经历波折化。明清通俗小说常常将状元置于逆境,让他们在艰难困苦、九死一生中数逢绝境而后生,让他们去演义苦难是一笔财富的人生真谛。如《二度梅》中的梅璧、《凤凰池》中的云剑、《蕉叶帕》中的龙骧等,他们无一能顺利夺魁,从童生试开始,总是伴随小人拨乱、贪官陷害。即使高中状元,还要遭遇逼婚、被贬等波折。
其四,爱情婚姻理想化。明清时期没有成为驸马或相婿的状元。公主或宰相之女往往年幼时就许配勋臣世族之子,多在十六岁左右成婚。而明清状元的平均魁龄超过34岁,很多人熬到四五十岁才中状元,和待嫁公主或相女的年龄相差太大。但明清小说中的状元婚姻却呈现出高度理想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主要联姻朝廷重臣之女。据笔者统计,在明清通俗小说中明确指出联姻对象的85位状元当中,联姻宰相、太师、太仆、司空、尚书与巡抚等显宦者有62位,占72.9%。
2、自由恋爱而成婚姻。在程朱理学盛行的明清时期,世家大族之间的青年男女很少有单独见面的机会,更别提自由恋爱成婚了。但明清通俗小说中的才子们发誓“取天下第一种科甲,娶天下第一种美人”(《绣屏缘》),在出游或赴考中寻求情投意合的佳人,在诗词唱和中私订终身。这显然是一种极为理想化的爱情婚姻。
综上所述,浓厚的状元情结造成明清通俗小说中的状元形象逆反于明清状元的史实与常态,鲜明地表现出魁龄少年化、成就超人化、境遇悲惨化、爱情婚姻理想化四类与历史事实大相径庭的反差现象。
二、 顺应:明清状元史实与明清通俗小说中的状元塑造
前文论述明清通俗小说塑造状元形象的逆反手法及其造成的反差,接下来则讨论明清状元对通俗小说中的状元塑造的直接影响,即顺应手法。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明代状元录取注重外貌与通俗小说状元形象的女性化。唐代不看重状元之貌,如黎逢“气貌山野”也可名列榜首⑧。宋代甚至有残疾人中状元,“淳祐十年,状元严州方梦魁,赐名逢辰。右足跛,左目瞽”⑨。元代也有貌丑与残疾者高中状元,如至正二年左榜状元陈祖仁,“一目眇,貌寝,身短瘠”⑩。到了明代,状元录取以貌取人或黜人时有发生。这在明代首次殿试就开了先例,洪武四年,“初拟(郭)翀第一,貌寝,改宗伯”。郭翀因为“貌寝”而被秀美的吴宗伯取代。这不是偶发的个案。建文二年,“王艮本定状元,嫌其貌寝,抑置第二,以胡靖易之”。正统元年,“貌寝甚”的周旋被误以为“皙而伟”,被拟状元,事后“舆情怅然”。可见,视外貌为状元录取的重要标准成为风气,以至于误取时,大家都觉得十分遗憾。正统四年殿试将英武俊朗的施槃取代“目眚”的张和为状元;景泰五年丘濬“本拟状元,以貌寝,置二甲一名”;成化十四年,“貌寝多髯”的曾彦被误认为“秀伟尤异”而拟为状元,再度引起风波;弘治十二年,“头大貌伟、洁白凝重”的伦文叙取代策论极佳但跛脚的丰熙为状元。明人朱国桢说:“先朝策士,凡鼎甲,圣上多密访而后定。”外貌就是圣上密访的重要内容。
唐宋小说家并不注重状元形象的外表,如宋代话本《吕相青云得路》、《王魁负心》等对状元是否应该貌美并不在意。到了明清,受现实中状元录取重貌风气的影响,貌美如花的女性化状元形象颇为流行。如《平山冷燕》中燕白颔“凝眸山水皆添秀,倚笑花枝不敢妍”;《幻中真》中吉梦龙“美貌异常”;《莹窗清玩》中李素云“美才色,性爱花”,等等。就连《龙凤配再生缘》中武状元皇甫少华也是“貌美”、“秀眼”。最过者当属《锦香亭》中的钟景期“粉面不须傅粉,朱唇何必涂朱……十指纤纤若春笋”,俨然一位美女形象。
女性化的秀美外貌成为夺魁最具竞争力的武器,美貌与状元录取之间已经存在因果关系与充分必要条件。如《龙凤配再生缘》中,“成宗见郦君玉眉目清秀,超出众人,早存特拔之心,梁相知明堂稳点状元”。如果貌丑,即使才学再高也会被黜。如有关钟馗的故事,沈括《梦溪笔谈》与陈耀文《天中记》都未谈及钟馗落第之因。到了万历安正堂刊本《唐钟馗全传》中,钟馗不仅被改成状元,而且说事后被黜是因为貌丑。再如《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将黄巢由盐商变成状元的同时,也说他被黜之因是貌丑。在第三回中,驾官说:“朝廷嫌你丑貌,故不肯用。”黄巢叹曰:“明诏上只说选文章武艺,不曾说拣面貌,早知昏君以面貌取人,我也不来。”其实,黄巢“博览经史,精熟武艺”,“身长一丈,膀阔三停”,是个难得的武状元与将帅之才。但因为长得不美而遭黜,这显然是明清才流行的观念。可见,明代状元录取重貌之风对通俗小说中状元外貌描写的巨大影响。
(二)状元录取的姓名忌讳造成通俗小说中的状元姓名寄寓吉祥如意。明清时期,科场迷信十分盛行,皇帝与考官最重吉祥词语,忌讳甚多,对状元姓名尤为看重。如永乐二十二年廷试,“上初取孙曰恭第一,嫌其名近暴,曰:‘孙暴不如邢宽。’遂擢宽第一”。初拟状元孙曰恭,但名字竖排书写时近似“暴”字,犯了成祖在“靖难之役”后残暴屠杀之忌。而“邢”与“刑”谐音,刑宽即仁政,是儒家歌颂的理想政治。这正中急于粉饰太平的成祖之下怀。又如嘉靖二十三年秦鸣雷取代吴情(无情)为状元,光绪三十年廷试刘春霖(“霖雨苍生”之意)取代朱汝珍(珍妃之“珍”)亦是如此。
受此风气的影响,通俗小说虚构的状元姓名都颇为讲究。如《幻中真》的吉梦龙、《听月楼》的宣登鳌、《雷峰塔奇传》的许梦蛟、《孝感天》的李天赐、《绣球缘》的黄贵宝、《红楼圆梦》的林琼玉、《金石缘》的金玉,等等,用字选词大多注重吉祥如意。而本应高中状元,因名字犯忌而遭黜者也不乏其例,如《镜花缘》中唐闺臣被初拟为状元,但“太后忽然想起闺臣小姐名姓不好”而被黜降。
(三)武状元不显,文尊武卑现象突出。明代首科武举殿试直至崇祯四年(1631)才举行,明代第一个武状元的诞生时间比文状元整整晚了260年。而且武状元的仕途远不如文状元。尽管明代武状元也能做到左都督、锦衣卫都指挥使等职,但与五分之一的文状元入阁拜相作比,难以望其项背。清朝的武状元初授参将或一等侍卫(正三品),但清代文状元官至大学士、部院大臣等一二品大僚者有 44人,占清代状元总数的38.6%。这是武状元所不敢奢望的。文尊武卑现象也影响了通俗小说中武状元的塑造,主要表现为:
1、武状元的数量远少于文状元。据笔者统计,涉及科举题材的明清通俗小说共塑造了93位状元形象,其中文状元有81位(身兼文武状元的3位),武状元只有9位,仅占状元形象总数的9.7%。
2、武状元的艺术形象远不如文状元生动传神。明清通俗小说塑造了一大批较为成功的文状元,如《平山冷燕》中的燕白颔、《雷峰塔奇传》中的许梦蛟、《定情人》中的双星等人生动饱满、光彩照人。但武状元形象粗糙简单、大为逊色。即使在同一作品中亦是如此。如《龙凤配再生缘》中的武状元皇甫少华“貌美”、“秀眼”,缺乏英武之相与阳刚之气,没有武状元的个性特色,笔法生硬简单。而同一作品中的文状元郦君玉则足智多谋、刚毅沉稳,形象栩栩如生。
3、武状元需以文才增光添彩。小说作者在塑造武状元时总是不忘强调文才,先谈文韬,再讲武略。如《跻春台·双金钏》称赞武状元常怀德“习文兼能习武,半日讲书作文,半日跑马射箭,举镫提刀”,把文才排在武艺之前。再如《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黄巢“精熟武艺”、“身长一丈,膀阔三停”等优秀的武士素质被认为是与文质彬彬绝不相类的缺点,是不符合文状元的审美而遭黜落。可见,小说家总是站在文状元的角度去审视武状元。
4、文状元的功劳高于武状元,后者居于附庸地位。这在同时出现文武状元的小说中最为明显。如《龙凤配再生缘》中的武状元皇甫少华冲锋陷阵,战功累累。但与文状元郦君玉作比就相形见绌了。郦君玉官拜丞相,在少华中武状元时起了关键作用,是其座师。郦君玉在战争中运筹帷幄,主持大局,这是一位战将所不可比拟的。
(四)明清状元的家世与小说中状元的出身。周腊生先生经考察得出:“明代状元中,家道殷实的是大多数,有的是世代官宦,有的是当地望族。”清代114名状元中,夺魁时父祖辈或兄长担任过或正在担任县令以上官职的至少有35人,约占总数的30.7%。出身于殷实大户的至少有28人,约占状元总数的25%。两项相加占58.7%。所以说“清代状元出身寒素者并不多”。从总体来看,明清状元的出身不低。在明清通俗小说明确指出家世的88位状元中,有王侯、将相、尚书、侍郎等显宦背景的42位,占47.7%;标明父亲是进士,但没有言及官职的有11位,占12.5%;父亲为给事中、司封、功曹等中低级官员的有16位,占18.2%。这三类共有69位,占总数的78.4%。可见小说中的状元出身也较高。
(五)明清状元的地理分布与小说中的状元籍贯。明清状元主要来自江浙。89位明代状元来自南直隶的有24位,占总数的26.97%;浙江20位,占22.47%。两地合计约占总数的一半。114名清代状元来自江苏的有49名,占总数的42.98%,浙江20名,占17.54%,两地合占总数的60.53%。其中又以苏州最为繁盛。明代苏州出了8位状元,占全国的8.99%,清代的苏州状元29人(含太仓州5人),占全国的25.44%,以致汪琬将状元夸为苏州“土产”。受明清状元地理分布的影响,明清通俗小说中的状元籍贯同样集中于江浙。据笔者统计,在明确指出籍贯的76位状元中,江苏籍23位,占30.3%;浙江籍17位,占22.4%;两地共有状元40位,超过总数的一半。其中有苏州状元11位,占总数的14.5%。杭州状元有9位,比例也高达11.8%。
(六)清代殿试注重书法与小说中状元的书法禀赋。清代状元之选兼重书法。据王士祯载:“本朝状元必选书法之优者。顺治中世祖皇帝喜欧阳询书,而壬辰状元邹忠倚、戊戌状元孙承恩皆法欧书者也。康熙以来,上喜二王书,而己未状元归允肃、壬戌状元蔡升元、庚辰状元汪绎皆法《黄庭经》、《乐毅论》者也。”康熙三十年初拟吴昺为状元,但最终“圣祖以书法拔有祺状元”。此外还有康熙十八年、二十一年、三十九年的状元之选与书法密切相关。可见,书法成为夺魁的重要因素。到了嘉庆、道光年间又以楷法取士。时人陈康祺云:“近数十年,殿廷考试专尚楷法,不复问策论之优劣……读卷诸公评骘楷法,又苛求之点画之间。”殿试成了书法比赛,书法成为录取状元的关键。
清代殿试注重书法之风使得清代小说也涌现大批状元书法家,这在以前的小说中极为罕见。如《闺门秘术》中,“加之大椿楷法又好……那知他三人之中,惟有兆璧字迹最好,殿试这天,所有的卷子皆不及兆璧这一卷写作”。李大椿与华兆璧能够高中状元,书法起了关键作用。《俗话倾谈·九魔托世》中,乾隆嫌和珅所荐试卷墨色太淡,和珅则狡辩说:“正在墨淡能写得好字,方称老二,中但第一值得无疑。”于是乾隆点其为状元。《熙朝快史》第六回则有一个反面事例,梦花“时文虽好,楷法却不甚佳,所以这两场都考不起”。
(七)明清状元的仕途显赫与小说中的状元身居高位。明代曾入内阁的状元多达17人,占阁员总数近十分之一,约占状元总数的五分之一。明代官至正三品及以上的状元有41人,占总数的46.7%。清代状元官至宰辅者14人;官至部、院大臣者21人;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者3人。这三类共44人,占清代状元总数的38.6%。仕途显赫的明清状元在小说中无不身居高位。据笔者统计,明清通俗小说中共有87位状元经历了仕途巅峰,其中有43人位至宰相,约占总数的一半;封王列侯者13人,占14.9%;其余基本上属于各部尚书、节度使与中郎将等显宦。
总而言之,明清通俗小说中的状元形象在逆反与顺应两个维度,即主观情感与客观史实两方面受到社会历史的深刻影响,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却能并行不悖,共同塑造了明清小说中光彩夺目的群体形象。
注:
①[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0页。
②[明]陈耀文《天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64页。
③[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448页。
④[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180页。
⑦[清]李百川《绿野仙踪》,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⑧[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1页。
⑨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972页。
⑩[明]宋濂《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277页。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