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关于《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之争,由来已久,众说纷纭。“国产说”①、“进口说”②曾各执一端,以至于后来出现“混血说”③的折中之论。事实上,从孙悟空形象形成的历史渊源看,“本土说”是更具有说服力的。这一点,李时人先生在《<西游记>成书过程和孙悟空形象的渊源》④一文中有深入论述,结论令人叹服。为节省篇幅,不再赘述。本文只试图从猿猴与雷神的渊源这一特定角度,为“本土说”再添一筹码。
支持“本土说”的学者,一般都以鲁迅先生指出的无支祁形象作为逻辑起点。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先生引唐传奇《古岳渎经》中对无支祁的描写,指出其“神变奋迅之状”在《西游记》中被吴氏移于孙悟空。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这则材料的话,会发现,其“神变奋迅之状”中是有一个细节焦点的:
……见一兽,状有如猿,白首长鬐,雪牙金爪,闯然上岸。高五丈许,蹲踞之状若猿猴,但两目不能开,兀若昏昧,目鼻水流如泉,涎沫腥秽,人不可近。久乃引颈伸欠,双目忽开,光彩若电,顾视人焉,欲发狂怒,观者奔走,兽亦徐徐引锁,拽牛入水去,竟不复出。⑤
这里,作者特地突出描写了无支祁的双目:先是以“两目不能开,兀若昏昧”设下伏笔,在“久乃引颈伸欠”后,陡起一笔,写其“双目忽开,光彩若电”。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当时无支祁那种目光灼灼,夺人心魄的情形已经非常生动地再现出来了。可以说,“目光如电”是无支祁形象的一个突出特征。
而这一突出特征,正被后来的孙悟空所直接继承。普通读者对于孙悟空形象的描述,十之八九都是从其“火眼金睛”说起,且饶有兴致地玩味“八卦炉中逃大圣”这一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意味的情节,但我们往往忽视了——“目光如电”其实是这只天产石猴与生俱来的特质。小说第一回写石卵风化而成石猴之后,接着就写到:“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⑥。之后,又借千里眼、顺风耳之口,重复强调了一遍:“石产一卵,见风化一石猴,在那里拜四方,眼运金光,射冲斗府。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⑦。也就是说,孙悟空甫一降世,就表现出对外部世界极强的干预力,而其依凭的不是后天获得的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和如意金箍棒,恰恰是先天禀赋的“电眼”。当孙悟空在八卦炉中歪打正着地被风烟煼成“火眼金睛”,更进一步强化了他那双与生俱来的“电眼”,西天路上辨识妖邪,百不失一,成为和他毛脸雷公嘴一样的招牌特征。
悟空这一形象特质无疑和无支祁有着莫名的渊源,这一点几成学界共识。如果我们把百回本《西游记》成书之前的某些文献加以梳理的话,会发现此说有其合理性。如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中的孙悟空在第九出一出场,就自报家门:
一自开天辟地,两仪便有吾身。曾教三界费精神。四方神道怕,五岳鬼兵嗔……小圣兄弟姊妹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妹巫枝祇圣母,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⑧
从这份颠倒混乱、近乎妖精世家的家谱中我们知道了孙悟空和巫枝祇(无支祁)斩不断的“血缘”亲情。但如果往前追溯,无支祁的形象中“目光如电”的特质又从何而来呢?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古岳渎经》之前及稍后的文献,会发现其中不乏“目光如电”的猿状物怪,他们与无支祁形象是有渊源关系的。
典型者如《搜神记》卷十二“霹雳被格”描述霹雳的本相为:
唇如丹,目如镜,毛角长三寸余,状似六畜,头似猕猴。⑨
又《酉阳杂俎》“雷”部中说到雷神,有“忽暴风雨,有物坠如玃,两目睒睒”之语。⑩
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生物都是猿状的,无论是“猕猴”,还是“玃”,都可归入猿猴这个大类,而与对无支祁的描述一样,纂录者都特地强调了他们的目光。无论是“目如镜”,还是“目睒睒”,都是为了突出其与雷电这种自然现象的实质关系,更准确地说,它们是雷电的本相或是雷电的具象形态,即它们是雷神之一种。
说雷神中有猿猴形象一种,是有文字学和考古学根据的。
《说文》云:“申,電也”,于省吾先生进一步指出:“申即電之初文”,董作宾先生的解释则更为具体、形象:“申象電之闪光,俗所谓闪也。”当代学者方辉则以为“申”字“实即雷公的侧视形象”。各家虽然说法有所不同,但将“申”与“電”同训,则是一致的,这在文字学界也是几成共识的。而“雷”与“電”,无论是在字源上,还是在其生成的物理过程上,都是同源共生,密不可分的。而在生肖与干支匹配的信仰中,“猴”正是与“申”对应,王充《论衡·物势》中即指出:“申,猴也。”将前者这样一个抽象符号与后者这样一个人所习见之动物勾连起来的,正是两者与雷电这种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出土的实物中,也确实可以看到猴子形象的雷公,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神祇图”帛画,雷公图形“面似猴,头戴幞头,巨眼圆睁,口似鸟喙,着短裙。上空飘着彩云状线条,仿佛闪电雷鸣,震荡着天空”。而在秦汉时期的画像石、青铜器、玉器上我们也多能看到状似猿猴的雷公形象。
根据这些文献典籍和考古发现,我们可以说,汉晋时期,雷公的形象是猿猴状的,这种信仰延续至后世,不仅反映在《搜神记》和《酉阳杂俎》这样直接描写雷电的志怪故事中,也影响到了水怪故事,人们对于无支祁的描写,进而影响至《百回本》中的孙悟空。当书中每每提及这位“美猴王”令人不敢恭维的面相:“拐子脸,别颏腮,雷公嘴,红眼睛”时,我们应当知道其逻辑并非猿猴状似雷公,而是雷公状似猿猴,或雷公即是猿猴。而当我们追究孙悟空缘何在十八般兵器中,偏偏选中棍棒作为“称手的兵器”时,不一定非要揪住《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大梵天王所赐的“金镮锡杖”不放,倒是可以联想一下马王堆出土的“神祇图”帛画中雷公高举过顶的棍状法器(或以为即是鼓槌),而在小说第四十五回车迟国斗法求雨的情节中,孙悟空号令风伯、雨师、雷公、电母各路神祇,所谓“我这棍子往上一指就要刮风”、“第二指就要布雨”、“第三指就要雷电皆鸣”、“第四指就要下雨”云云,也与帛画中的形态颇为切合。同时,在孙悟空装束中也特地交代了那袭虎皮裙,其实也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帛画中雷公所系“短裙”,或是东湖三官殿梁墓画像砖上的雷公裆部的三角状束缚。
当然,孙悟空的形象来源是复杂的,他从晚唐、五代、宋元一路迤逦行来,至明吴承恩(抑或无名氏)的笔下定格、定型,有了脱胎换骨般的“神”变,但其“形”一层面受到汉晋以来猿状雷公的影响,则是无疑的,不论从“申”与“電”的文字渊源,还是“申”与“猴”匹配的干支生肖印象,以至于典籍、文物中有关猿状雷公的描写、塑造,都是在本土传统文化语境中生成、传播而自成体系的,所以说,孙悟空的原型是土生土长的“国产”猴,这一点不可否认。
注:
① “国产说”的主要提出者为鲁迅先生,当代学者持此说最力者当推张锦池、李时人二位先生,参见张锦池《西游记考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李时人《西游记考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② “进口说”的提出者及拥趸主要为胡适、季羡林等先生,参见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西游记考证》(上海书店,1980年版);季羡林《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世界文学》,1978年2期)。
③ “混血说”的提出以萧兵为集大成者,参见《无支祁哈奴曼孙悟空通考》(《文学评论》1982年5期)。
④ 李时人《西游记考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⑤ 《太平广记》卷第467“李汤”,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845页。
⑥⑦ 世德堂本《西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7页。
⑧ 隋树森《元曲选外编》第二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54页。
⑨ 《搜神记》,《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72页。
⑩ 《酉阳杂俎》前集卷八,《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18页。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