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冷燕》是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创作繁荣时期的代表之作,讲述了山黛、燕白颔、冷绛雪、平如衡四个青年男女才色相慕,终成佳偶的故事。《泣红亭》由蒙古族杰出作家尹湛纳希创作,问世于清咸丰至同治年间,铺陈了贲璞玉与盛如、琴默、卢梅四人之间辗转流离、风波四起的爱情曲折。两作成书时间虽相去甚远,但主旨相类:反映了男女青年间的恋慕相悦。晚出之《泣红亭》在思想内容、创作手法等方面受到诸多汉族古典小说的影响,目前学界较为关注《红楼梦》、《镜花缘》、《再生缘》等书对《泣红亭》与其姊妹篇《一层楼》的影响,《平山冷燕》与《泣红亭》之间的影响研究尚未受到足够重视。为此,笔者试将两部作品加以比照,以期能有新的收获。
一、《泣红亭》对《平山冷燕》的情节模仿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金瓶梅》、《玉娇李》等既为世所艳称,学步者纷起……《玉娇梨》、《平山冷燕》等皆是也。至所叙述,则大率才子佳人之事,而以文雅风流缀其间,功名遇合为之主,始或乖违,终多如意,故当时或亦称为‘佳话’。察其意旨,每有与唐人传奇近似者,而又不相关,盖缘所述人物,多为才子,故时代虽殊,事迹辄类,因而偶合,非必出于仿效矣”①。从唐传奇到明清小说,爱情描写是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明末清初之际才子佳人婚恋类世情小说涌现,蔚为大观。《泣红亭》作为蒙古族优秀的长篇小说作品,学习了汉民族优秀的文学传统,同时结合本民族文化特色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探索,成书时间虽远离该类小说的繁盛时期,但反映了蒙汉民族间活跃的文学交流景况。《平山冷燕》是一部较为出色的才子佳人小说,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较饱满,内容纯正。《泣红亭》在思想内容、情节发展结构等方面借鉴了该小说的创作经验,文中有两处值得重视。其一,贲璞玉结交施凌云,与《平山冷燕》中燕白颔结交平如衡的情节如出一辙:男主人公因慕名渴望结交才子;小人搅闹,惹怒才子,结交未果;设计以诗艺引动才情,结交成功。其二,男主人公游春误入花园逢美人,才、美酬诗答唱,情意渐浓。需要指出的是,《泣红亭》不是简单照搬《平山冷燕》之情节内容,作者将学习来的经验较好地融汇到己作中,并加入新的视角与内容,上下勾连妥帖,不突兀枝蔓。在人物形象塑造、线索情节梳理发展中体现蒙古族特点,既有独创性,又具民族性。
二、“结交才子”情节的模仿与璞玉的叛逆性
《泣红亭》中贲璞玉由家长做主欲结亲表姐盛如,但他对此段姻缘并不满意,思念以往的闺中知己琴默、卢梅。缺少知音的抑郁使璞玉产生寻求才子的愿望,幕僚李宪章向他推举了施凌云。璞玉闻其才欣然动色,欲结识之。奈何小人作怪,使得本就孤高简傲的施凌云误以为璞玉只是仗势欺人的纨绔子弟,无真才实学,不愿相见。后众人设计使施凌云亲眼目睹了璞玉的华章美才,从此倾心结交。这一大段故事与《平山冷燕》中燕白颔结识平如衡的过程极为相似。平如衡怀才不遇,耿介难合,因小人拨弄是非以为燕白颔名不副实,不愿结识,目睹燕白颔的风采后才改转态度,与之成为挚交。两对才子的相识过程都不平顺,经历波折后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把臂言欢,结下深厚友谊。但二者尚有不同,以结交的起因为例,燕白颔因为缺少文学知己而动念找寻;贲璞玉由于不满婚姻对象而寻求闺阁知音之外的文章之友。一个为文向学,一个失爱慰伤,结果虽同,动因各异。在两部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感怀诗》并非均由第一男主人公创作。《平山冷燕》中平如衡想念闵子庙中所遇美丽才女冷绛雪,恨未能当面结识,由此感慨无文章知音酬诗答唱以展才抒志,作《感怀诗》排遣胸中烦郁。恰逢才子燕白颔刻意结交,两大才子终于相会并结为莫逆。《泣红亭》中贲璞玉思念琴默、卢梅,不情愿结亲盛如,以闺阁知音夭亡的哀痛推衍到文学知己的缺失,作《感怀诗》表达恋情愁绪。幕僚李宪章赞称施凌云之才华,将璞玉的注意力从沉溺于缺失美眷的伤痛转移到结识才子的热情。这一情节模式在两部作品中相似却不相同,分别与各自作品内容紧密融合,不游离旁逸。《感怀诗》是才子间风云际会的契合点,表现了男主人公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并进一步推动情节的深入发展。尹湛纳希在利用这一情节范本时,关注到汉民族士人间交流学识、增进学养的风习,创作了民族迥异却惺惺相惜的两才子形象,描写他们的交往过程时将蒙古族生活实际融入其中。
《泣红亭》第十回李宪章请施凌云时谈及璞玉,“日前本省应总试看了他的诗文赞道‘可惜生在世袭之家,不是科举正途出身,这才得了个恩荫’”②。施凌云对此亦表惋惜,“若说起恩荫,也就太不体面了。你看,富贵之家出身的有才之人,谁不愿意正途出身去争头名状元”③?八旗蒙古是清朝赖以勃兴的基本军事力量之一,未入关前已对八旗蒙古施行科举取士的制度,配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单独考试录取。但是对外蒙古,清政府未施行科举制度。康熙八年,取消满蒙独立的乡试、会试,与汉族考生同考同录,无形中增加了蒙古考生的录取难度。该政策的施行是为了抑制满蒙间尚文轻武的倾向,不放弃以畋猎为重的传统。这样,以科举达显荣愈难,文化教育观念愈淡薄,加之沿用传统的权力制度,祖辈社会地位不变,贵族多走“恩荫”一路。尹湛纳希在《泣红亭》中借人物之口表达了对这种制度的不满,璞玉的民族家庭出身决定了他很难通过科举以致显荣,但这不妨碍他对中原文化的热爱与熟习,《春日柳林闻莺》联句就充分展现了璞玉的风采和诗情,使人了解到他较高的文学造诣。
蒙古族历来重视骑射畋猎,轻视文化教育,同时信仰黄教(藏传佛教格鲁派)。清政府为达到愚化的目的在蒙古地区大力提倡、保护这种宗教。“本朝之维持黄教,原因众蒙古素所皈依,用示尊崇,为从宜从俗之计”,“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不可不保护之”④。以此作为怀柔之道。黄教愈兴,深入蒙民心中,成为神圣。蒙民在权力传统、宗教信仰的迷雾中渐失方向。
尹湛纳希所处的地缘虽是漠南蒙古诸部中离内地和清朝京师最近的地区,文化交流比较活跃,但是民族心理依旧受这些古老民族传统的影响,文化教育在该地区未获得应有的重视。蒙古贵族封官受赏主要依靠军功的斩获而非文采的出众。贲璞玉追求读书明理,倾慕儒雅风流,对弓马骑射这些日后能给他带来官爵赏赐的事情并不热心,冷漠于朝廷大力提倡的政策。他又不笃信黄教,未曾迷失在宗教的云雾中,渴望以儒家的“理”武装自己的头脑。在蒙古贵族中,贲璞玉是个特别的存在,他有新思想,漠视尚武精神,追求中原文化,背离本民族某些落后的传统与保守的方面,追求个性解放。如果说贾宝玉以逃离儒家教义的姿态奋起反抗,贲璞玉则以习儒尚文的行动叛离蒙古传统,急于结识汉族优秀的文化人才也是基于这种心理。尹湛纳希借鉴《平山冷燕》中才子以文会友的样板,创作出《泣红亭》中惺惺相惜的才子,以此表现蒙古青年贵族对落后民族传统的摒弃。
三、“游春遇美”情节的模仿与追求婚姻自由
《泣红亭》与《平山冷燕》情节内容的另一个相似之处是“游春遇美”。《平山冷燕》中燕白颔游春误入皇庄,阁楼梅树下惊见山黛姿容,被赶出后,于壁上题诗表达恋慕。山黛亦有情,涂壁后在原处同韵相和。次日燕白颔观诗,叹小姐才情,两下情意相生。《泣红亭》仿照了这一情节模式,贲璞玉游春误入花园惊见琴默,因早接其凶信,怔忡间被赶,于壁上题琴默旧作《燕哭青竹》。琴默大惊之余,见壁上己作,涂垩,于原处题璞玉旧作《白云诗》以为线索。几日后璞玉看到壁上题诗大为感动能找到琴默,另于归家途中偶遇另一失去音信已久的表姐卢梅。两处情节的引起都是公子游春误入花园,惊见楼上美人,相慕题诗,引发一连串姻缘故事。尹湛纳希引进这一情节模式,将一直分散着的几条人物线索在此绾结并以之统帅未来故事情节的铺展:璞玉与所恋慕的两个女子不期相遇,逐步揭开身份之谜,加上之前与盛如定下的婚约,四人喜结连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婚姻形式以家长包办婚姻为主导,选择婚只能成为一种副产品,消融于包办婚之中。《泣红亭》中造成几人四散飘零,险些天人永隔的根由就是这种婚姻包办制度。在家长们的安排下,璞玉被迫娶了苏贝勒的女儿,婚后不久苏姬病故;盛如嫁给祁璞玉的病痨兄长,进门即成寡妇;琴默、卢梅所适非人,一个是宋知县奇丑无比的儿子,一个是形容鬼怪的富有洋商。琴、卢二人无法忍受这种婚配,分别投江自沉、离家出走。几经波折,才重新与璞玉相遇,再续前缘。封建家长在“父权”思想的左右下按照自己的意愿强行安排了这几个青年男女的婚姻,带给他们无尽的痛苦与悲伤。“游春遇美”情节将之前消失的琴默、卢梅引出,在相见欢喜的表层下,实际控诉了这种制度对他们的巨大伤害。
不同于《平山冷燕》中主人公那种相见、思念、试探的温吞爱情,琴默、卢梅的爱情带着蒙古草原的爽利之气。当爱而不得、成为虚幻,无法支撑起她们意志、生命时,便果断放弃,毫不留恋:琴默怒而投江,卢梅愤而出走,以实际行动反抗包办婚姻的桎梏。“巧遇”情节模式连上启下,将抗议的愤怒与追求爱情自由的愿望明晰表达出来。但需要指明的是,《泣红亭》中的主人公没有彻底与包办婚姻制度决裂,他们所要求的是选择自己心仪的人作为婚配对象。琴、卢二人的抗争行为也只是表达她们的不满与抗议,希望冲破加诸身上的不自由。但他们还没有坚决到与包办婚姻制度决裂、还没有强大到打破这种制度的束缚。相反,尚需借助它的力量,在家长包办婚姻合法顺理的外衣下与理想对象结合。娶盛如,是金夫人与贲夫人定下的亲事;娶琴默、卢梅,又是金夫人开口求贲侯,几个当事人没有一个直接说出结亲的愿望,都是听凭家长决定的样子。这是最佳的出路,“兼美”的形式也更符合主人公的情感倾向与社会现实。尹湛纳希似乎在调和几个人物生活追求与漠南蒙古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以折中的方式写出一个似乎皆大欢喜的结局。主人公们的异动只局限在小范围内,最终还是顺从制度的权威,倚仗它的力量,接受它的庇护,享受它带来的富足生活与崇高的社会、政治地位。从这点来看,不能不说,与《红楼梦》等作品相比,《泣红亭》在思想价值上还有很大差距,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更大。
相较于《平山冷燕》,《泣红亭》对“游春遇美”情节的借鉴体现了尹湛纳希更为成熟的爱情观。《平山冷燕》中燕白颔寻访美人的出发点是美人之貌可观,必有异才。理论基础其实很是脆弱,在不熟悉对方的情况下偶见容貌即推知必有异才,如同赌博,投机性很强。平如衡追寻冷绛雪,虽知其才华,但更主要的是那惊鸿一瞥,同样充满了不确定性。璞玉追寻的是自己了解并深爱的才女,是那一段美好的感情。他没有盲目性,没有投机性,只遵从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所以,《泣红亭》中的爱情比起《平山冷燕》来要更加成熟、真实。
综上所述,《泣红亭》学习借鉴了以《平山冷燕》为代表的汉族优秀古典小说的创作经验,并将本民族的文化精神特点渗入其间。表现了主人公叛离本民族落后传统和追求自由择偶权利的精神。同时也要看到,尹湛纳希在接受汉族文化思想时并没有完全剔除某些糟粕,在思想性上较《红楼梦》等优秀作品还有很大差距。为此,我们不妨将之看做蒙汉文学交流的镜鉴之作,以明得失。
注: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页。
②③[清]尹湛纳希《泣红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7、100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东华续录》,《续修四库全书》卷两百三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92、293页。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