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吴圣昔的明清小说研究和《明清小说与中国文化》

时间:2023/11/9 作者: 明清小说研究 热度: 15325
·王同书·

  吴圣昔的明清小说研究和《明清小说与中国文化》

  ·王同书·

  吴圣昔同志是明清小说研究的前辈和中坚,起步早,成果多,影响广。《明清小说研究》1985年创刊时,他任常务副主编,是当时唯一的副主编(主编是盛思明院长兼任),主持刊物常务工作,直到1990年退休。在从事期刊工作同时,不断开展研究,研究是两个方面,一是文论,一是《西游记》。文论又是两方面,一是《文心雕龙》的解析,一是明清小说与中国文化的研究,这两方面都有专著出版。如《明清小说与中国文化》、《鸟瞰·情·奇·戏·俗》、《刘勰文学原理的建构与精髓》、《明清小说抉奇探胜》等,这些专著在当时都是领先的。《西游记》评论、研究,又是两方面:一是对《西游记》文本的解析,如《西游新解》(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西游新证》(新疆大学出版社出版);一是《西游记》版本的研究和优秀版本的校订出版,如《西游记百家汇评本》(已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笔者是吴的老同事,本文着重介绍他的《明清小说与中国文化》这本意义重大而且特色鲜明的专著。

  吴圣昔同志的《明清小说与中国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6月版,下简称《文化》)是他《明清小说研究》常务副主编任上的力作,“着重从文化视角来研究明清小说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从儒学、宗教、科举、法制、女性、侠、梦、星相占卜、民俗、旅游等十题入手,试图多方面地总结明清小说的文化特性,及其在创作机制中的特殊效应”。

  全书20万言,分“总论”、“分论”两大部分。总论又分“中国文化是明清小说母体”、“明清小说的文化特征”、“明清小说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三个方面阐述。

  分论则分“精神支柱和思想枷锁的双重效应——明清小说和儒学”、“古代士子奔向理想王国的独木桥录相——明清小说和科举”、“苦难生灵自我慰藉的救世英雄像——明清小说和侠”等十个专题,来展开深入系统的论述。这部凝聚着作者心血的书是综论概括,分论详尽,意义重大,特点鲜明。

  综论概括,分论详尽,从前述的内容简介中已可看出。框架整体结构也好,每个标题的设置也好,都是既概括,又详尽,而且还比较生动、别致、新颖。

  意义重大,说的是学术界对明清小说与中国文化关系的论述,虽从胡适、鲁迅、孙楷第、郑振铎开始,就有所涉及,但多是从某一本书(如《三国》、《水浒》、《西游记》、《红楼梦》等)某一方面,某一专题(比如儒学、佛学等)来论述的。像吴圣昔同志这样系统、深入,以全体明清小说为对象来研讨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的,笔者所见,这是第一部。《文化》这部书填补了学术界这一空白,意义重大。

  特点鲜明,则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资料丰富,例证精准

《文化》不论是总论还是分论,所用资料都很丰富,涉及小说、作家上百人,并涉及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多个门类,真是中国文化的洋洋大观,明清小说的会聚胜地,足见作者搜罗之富,用力之勤,而作者所用的例证则并不是“一盘子端出所有菜”,而是有所选择地使用例证,让例证又精又准。如《为中国扭曲灵魂谱唱的老调、变调和乖调——明清小说和女性》这一专题,涉及引用的资料有“三从四德”的教条,有西汉刘向的《烈女传》,东汉班昭的《女诫》,《后汉书》特辟的列女之传(《列女篇》),《明史》、《清史稿》中长篇累牍的列传烈女等,小说则有《八洞天》、《歧路灯》、《娱目醒心编》、《醒世恒言·蔡瑞红忍辱报仇》、《西游记》、《百炼真海烈妇传》、《金瓶梅》、《绣戈袍全传》、《儒林外史》、《红楼梦》、《好逑传》、《镜花缘》、《女狱花》、《黄绣球》等等,重要的,有代表性,名著和非名著都有。

  例证的选用更见精彩。如“老调”部分选用了《八洞天》“培连理”中的“七襄与莫豪联姻”,和《歧路灯》第四十一回的“韩节妇全操殉母”,以及《娱目醒心编》卷二的“唐长姑聘妹配衰翁”,从不同角度阐述老调中的“孝”字。而“烈”字,则例举蔡瑞红(见前)、崔氏(《娱目醒心编·卷四》)、海王星氏(《百炼真海烈妇传》)等面对灾难、屈辱的忍辱报仇、“全节”等,加以论证。

  在“变调”中则举对传统女德的怀疑和不敬之例,从“悲歌”和“欢歌”两面突出“变”字。“悲歌”的例子举了《儒林外史》中王玉辉活活饿死自己未嫁即寡的女儿,和《林兰香》中的燕梦卿新婚喜期,“自愿入宫为奴,乞代父罪”,赦免后,因误了婚嫁,转为荡子侧室,断指疗夫等等,一连串受表彰之悲,令人心惊。“悲歌”中又举了众所熟知的林黛玉、薛宝钗的殊途同“悲”。

  “欢歌”中则列举《八洞天》中的七襄,感动上天,《好逑传》中的水冰心,迭经磨难,终成美满。《绿牡丹》中的花碧连,“天生艳质”誓“不嫁庸俗”,也经历困顿,终遇如意郎君。女子“欢歌”集成的当然是《镜花缘》中的诸女子,不仅争到和男子同等的科举、入仕,才能、文采也都压倒须眉,组成千古以来女子的交响欢歌!

  在论证“乖调”时,则举了《女狱花》中的侠女沙雪梅,对“三从七出”、“旧女性道德规范采取了毫不妥协的对立态度”(《文化》第169页)。另外,又举了《中国新女豪》和《女子权》两篇小说中的英娘、贞娘,坚决出国留学,创办妇女自治会,推动政府修改、删除“所有男女不平等之法律”,以致民众要为之铸铜像。又举《黄绣球》中的秀秋,公然立志“要将地球锦绣一新”,都是一反传统女德的,“完全是一曲不和谐音和乖调”。

  从上检视可知《文化》选例不仅丰富,而且精准。

二、论证周详,事理辩证

《文化》的总论、分论都写得论证周详,事理辩证,尤以分论中的《宗教神祇和艺术圣女自由拥抱的结晶——明清小说和宗教》这一章节最为引人注目。

  中国的宗教较为复杂,世界各大宗教都在中国有血脉分支。中国的明清小说,更是说部森林,每一部都可析出宗教的因子,论述这两个庞然大物之间的关系,实为不易,而论证能周详,事理显辩证,无漏无懈,更是难中之难。作者对这问题的论述,令人钦佩。

  谨从论述提纲和论述细部两方面解析。

  首先谈作者的论述提纲(按原书所示)。

  1、宗教及其与中国古小说的关系概述

  一、关于宗教的性质。

  三、关于宗教与中国古小说的关系。

  2、明清小说中宗教影响的具体表现及其形成原因。

  其一,宗教观念的渗透。一是因果报应观念,二是人生如梦思想,三是鬼神灵应观念。

  其二,宗教故事的描叙。或叙立志修行,百折不回;或叙仙佛度人,收徒传道;或写累世苦修,功满升天;或演魂游地府,身处鬼国。

  其三,宗教神祇的勾勒。《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的代表:玉皇、老君、王母等等,重点观音、济公和哪吒。

  其四,宗教活动的展示。主要谈宗教仪式和修炼方法。如佛教有剃头、坐关、参禅、圆寂、道场、念经等;道教有服食、烧炼、符、房中等。

  2、宗教影响在明清小说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除了关税,自由贸易港更有赖于没有或尽可能少的非关税贸易壁垒,要求对商品、服务进出口,以及贸易项下资金流入流出,不实行或尽可能少实行管制政策。以香港为例,《中英联合声明》附件规定:香港保持自由港地位,并继续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由此可以看出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香港《基本法》第115条规定:香港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保障货物、无形财产和资本的流动自由。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方案》要求上海自由贸易港“对标国际最高水平,实施更高标准的‘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贸易监管制度。”

  (一)宗教对明清小说创作的积极作用。首先大大丰富了明清小说创作的题材内容和人物形象画廊;其次,有助于突破创作思维的一般模式,为小说创作开创新的表现手法和新的格调意境提供有益的条件;再次,有助于促进小说创作的通俗化和群众化;最后,在明清小说形成自己独特的形式美、特征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二)宗教对明清小说创作的消极作用。其一,宗教观念和宗教迷信的消极性,给某些小说蒙上了一种宗教阴影,使他们的思想倾向和思想内容不同程度地有所削弱,或平庸化,或甚至扼杀了小说的艺术生命力;其二,宗教影响造成小说艺术某些公式化、概念化缺陷,读了令人生厌。

  从上文对这一章节提纲的录示,已可看出本书的论证周详,事理辩证的特色。现再从其论述细部来深化认知。

  例如论述“明清小说中宗教影响的具体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中的“人生如梦思想”时,先说人生如梦思想在明清小说中表现得极为普遍;接着引《济公传》中济公唱过的一首歌:“世人忙碌碌,都在一梦中。也梦为寒士,也梦做庄农,也梦陶朱富,也梦范丹穷,也梦文章显达……仔细从头看,都在一梦中。”将人生中的各种身份,各种行业,各种经历,都说成梦;又举《空空幻》和《生绡剪》对主人公的奇异腾达而又梦幻迅速破灭的经历作了具体、形象、生动描述;接着又举《红楼梦》中“好了歌”和甄士隐对它的“解注”,强调“人生虚无,万事皆空的思想”。这就充分有力地证明“人生如梦”思想在明清小说中是普遍存在的,基本上斯书皆有。

  在普遍性论证完以后,接着就进一步论述这种人生如梦的思想渊源,是来源于宗教。例如佛教认为世界像一个“苦海”,一切都是“水花泡影”,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大皆空”,“身即是幻”,“世即是梦”。道教《悟真篇》也说:“人生虽有百年期,寿夭穷通莫须知;昨日街头方走马,今朝棺内已眠尸”。老子的“清静无为”实际上也是人生如梦的哲理化,所以说明清小说中的“人生如梦”思想正是佛、道这种观念的艺术移植。

  这就将明清小说中这一观念与宗教关系论证周详而又事理辩证,令人信服。

三、论述生动,逻辑严密

理论文章的语言当然首先要求清楚明白,要让人一看就懂,句子也不要太长,上下句之间要承接紧密,合乎事理,合乎逻辑;然后才要求文采,论说文生动有文采,会增加可读性与魅力。从《文化》看来,作者语力功力,驾驭文字的能力很好,每个专题,每篇文章都文从字顺,清楚明白,字句之间,段落之间,章节之间,紧密勾连,逻辑性很强,偶尔也“铁骑突出刀枪鸣”,点染一些比譬,使文章生动而有文采。即如《心路幻影的彩照——明清小说和梦》这一章,一开头就说:

  人人做梦,夜夜做梦。梦是伴随着人类生命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谁不曾在梦境中遭遇过惊恐,或带来过安慰,或引起过迷惘呢!(《文化》第221页)

  这一段放在冰心散文中也十分相称,真像优美的引人情思的散文一样。下文谈到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许多科学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析。

  却至今仍是一个谜。现代电脑技术则获知人的睡眠分慢波、快波两阶段,梦皆发生于快波睡眠阶段,中外古今的哲人也作过种种解释,企图提示其奥秘。可是梦的神秘面纱依然没有全部揭开。古代许多美妙的梦的故事,如襄王梦会巫山神女,黄帝梦游华胥之国,庄周梦化翩翩彩蝶,邯郸道上黄梁一梦……多么神奇而又引人胜!

  这一段和上引一段同样生动精彩,如散文诗一样。紧接着文中又引了明代王思任的《梦归》诗,“梦中知暮归,归共家人语……”更增添了文字的趣味。以上是这章节的引子,下文则分:1、梦境描写的丰富内容及其在创作机制中的特殊作用;2、明清小说梦境描写的鲜明特征;3、明清小说家的梦文化心理和梦境描写的不同层次及其与古代梦文化的关联。三个问题来论述,又各有不同的层次。如“1”分:其一有助深化人物性格(例举林黛玉的恶梦);其二,有助发展故事情节(例举《西游记》斩老龙);其三,有助优化结构布局(例如《水浒》七十回本“惊噩梦”),其次,强化主题(《老残游记》的小船靠大船之梦),又引王希廉《红楼梦总评》语:“各有不同,各有妙处。”“2”则以幻诞性、随意性、哲理性来细说。“3”的情况较复杂,作者论述更多意趣,更见功力。首先谈明清小说多“梦”,既是因为创作本身需要,也因为中国古代梦文化颇为丰富、庞杂,并引用恩格斯的话,论证梦与灵魂的联系,中国古代对梦的认知,《诗经·小雅·斯干》“乃占我梦”,《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梦之法:一曰致梦;二曰觭梦;三曰咸陟”;“占六梦之吉凶:一曰正梦;二曰噩梦;三曰思梦;四曰寤梦;五曰喜梦;六曰惧梦”。并进一步延申“这种古老的占梦观念,即使在二十世纪今天的文明社会可能还有意无意地在人们意识中残留着和起着作用”。也暗示研究明清小说中的梦,意义重大。紧接又进一步详说从秦汉直到明清官方、民间学术界和普通民众,说梦、占梦,对梦的成因的深层探讨。指出这些探讨成果与“神道”关系和“昼想夜梦,昼为夜梦,精神感应等等,都意味着开始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梦幻”。各探讨中最详尽的是东汉王符《潜夫论·梦列》,将梦分为十类(精、想、人、时、反、病、性等,详见该书第242页),再证以写梦之叙事作品,《南柯太守传》等,这些作品中《太平广记》第六卷梦类就有一百七十篇之多,足证“古代小说写梦之流行”。“临川四梦”更是写梦脍炙人口。梦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尽在其中了。

  接着就具体论述明清小说梦境描写的四个方面内容:其一,基于梦是“精神所感”说所展开的梦境描写,最为丰富多彩,动人至深。例举《金云翘》、《三梦记》、《红楼梦》等书中的梦。其二,灵魂观念成为描写梦境的框架和依托。例举冯梦龙评《情史·李月华》语“梦者,魂之游也”(这种框架、依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幻笔荒诞手法寄托创作意图;二是立意囿于宗教观念未能摆脱局限,停留在宣扬灵魂,影响思想艺术)。其三,占梦观念及其演化而成的神谕说是梦境描写中最通常,然而又最枯燥的笔墨,只有少数可取。例举《说岳全传》、《鼓掌绝尘·风集》的描叙论证。其四,意在以梦境的空幻来否定某种人生理念,实质上反映了人生如梦的虚无主义思想。例举《枕中记》、《空空幻》等作品来印证;“梦即是空,身亦如梦,何以迷著”(《古今图书集成》第152卷梦部)。“《空空幻》不过是这种观念的一个艺术折光而已”。至此,可说是这一专题得到了论述生动、逻辑严密的论证。《文化》作者,又进一步作了总结,指出明清小说中梦的描绘和梦文化关系,以及反映表现的方方面面的正负面效应影响,突出高层次的写梦作品,“正是承传和发扬了古代梦文化的传统,给后代的读者留下了无数难以忘怀的佳作,同时也使今天的文学艺术家们可以从中获取丰富的创作启示”(《文化》第251页)。令人会心、抚掌,不断寻味其论证的逻辑力量和文采魅力。

  通过以上对本书“总论”的评析和分论“资料丰富、例证精准”,“论证周详,事理辩证”,“论述生动,逻辑严密”的缕述,足证《明清小说与中国文化》是一部意义重大而且特色鲜明的专著,是明清小说研究界的一大收获!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倪惠颖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