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试辨戚蓼生序本《石头记》回前回后评的作者

时间:2023/11/9 作者: 明清小说研究 热度: 16355
·徐军华·

  试辨戚蓼生序本《石头记》回前回后评的作者

  ·徐军华·

  戚蓼生序本《石头记》是现存十一种脂本中较为重要的本子,存有大量独有的回前回后评。红学界对这些独有评语的作者到底是谁,还没有论证。本文以戚蓼生《石头记序》和独有回前回后评为基础,通过五个方面的分析对比,论证戚序本独有回前回后评的作者就是戚蓼生本人。

  戚蓼生戚序本回前回后评

  《红楼梦》早期是以手抄本形式流传的。曹雪芹逝世以后,带有大量脂砚斋、畸笏叟等作者至亲好友评语的八十回抄本《石头记》开始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这类带有脂砚斋等人批语的手抄本被称作脂本,脂本上的批语对于我们研究《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经历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现在我们共发现脂本十一种①,戚蓼生序本《石头记》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戚蓼生序本《石头记》上有许多其他脂本所没有的回前回后评,很值得我们重视。这部分独有的回前回后评的作者到底是谁?目前红学界还没有形成定论,有人认为这部分评语就是出自脂砚斋或畸笏叟之手,属于脂评范围;有人认为这部分评语出自立松轩之手②。

  戚序本因卷首有一篇署名为“德清戚蓼生晓堂氏”作的《石头记序》而得名,这篇序文采非凡,高度评价了《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比之为稗官野史中的《左传》、《史记》,显示出戚蓼生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能力。根据周汝昌先生《红楼梦新证·戚蓼生考》,我们可以知道戚蓼生字晓塘,浙江余姚人,先祖迁居德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壬午科举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己丑科进士,四十七年(1782)自刑部郎中出守南康,到任后就立刻被擢升为福建盐法道,到五十四年(1789)很可能由于父亲去世而丁忧返里,到五十六年(1791)依例起复候补,擢为按察使,第二年冬卒于官任。周汝昌先生认为戚蓼生是在北京任职期间获得原抄本的,时间大概为乾隆三十四年(1769)至四十七年(1782)之间。后来这个本子辗转落入狄葆贤之手③,石印后便成了今天的戚序本。戚序本已经补齐了其他脂本所缺的第64、67两回,也断开了其他脂本合在一起的第17、18两回,有行间夹批、回前回后批,没有眉批和侧批,其他脂本批语中带有脂砚斋署名的在戚序本中全部被删除。特别引人注意的是戚序本中出现了许多其他脂本所没有的回前回后批。回前回后评的形式有散文也有韵文,韵文中又有诗、词、曲几种形式。这些回前回后评均出自一人之手,窃以为,这些评语,便是为此本作序的戚蓼生。

一、序文和回前回后评都高度评价了《石头记》的艺术价值

戚蓼生的序文高度评价了《石头记》的艺术价值,他在序文中这样称赞:

  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矣!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所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

  序文中对《石头记》的艺术价值给予了较全面的评价,而且序文主要针对的就是其艺术价值。无独有偶,戚序本的回前回后评也主要是就《红楼梦》的艺术成就进行评论,也给予了极高的肯定。通过认真对读序文和回前回后评,我们发现序文和回前回后评在评价《红楼梦》艺术特色、写作技巧等方面,观点完全一致,只不过序文中的评价是总结性的,而回前回后评则是针对每一回的不同情况进行论述的。从序文和回前回后评在评论《红楼梦》时都重点着眼于艺术成就,并在此方面观点完全一致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认为戚序本回前回后评作者就是戚蓼生。

  戚蓼生认为《石头记》:

  夫敷华掞藻,立意遣词,无一落前人窠臼,此固有目共赏,姑不具论。

  此书在人物形象和情节构思安排上打破了传统写法,与历来小说完全不同,没有落入千篇一律的窠臼,这是前人论述过的,是“有目共赏”的,所以戚蓼生就不再具体探讨了。他所要论述的是以前人从来没有论及过的。他在序文中说:

  第观其蕴于心而抒于手也,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则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

  这是戚蓼生在序文中对《石头记》总结评价。戚序本回前回后评中也有多处评语印证了这种观点。戚序本第49回有回后评:

  此回线索在斗篷。宝琴翠羽斗篷,贾母所赐,言其亲也。宝玉红猩猩斗篷,为后雪披一衬也。黛玉白狐皮斗篷,明其弱也。李宫裁斗篷是哆啰呢,昭其质也。宝钗斗篷是莲青斗纹锦,致其文也。贾母是大斗篷,尊之词也。凤姐是披着斗篷,恰似掌家人也。湘云有斗篷不穿,著其异样行动也。岫烟无斗篷,叙其穷也。只一斗篷,写得前后照耀生色。

  又如第52回有回后评:

  写宝玉写不尽,却于仆从上描写一番,于管家见时描写一番,于园工诸人上描写一番。园中马是慢慢行,出门后又是一阵烟,大家气象,公子局度如画。

  再如第69回有回前评:

  写凤姐写不尽,却从上下左右写。写秋桐极淫邪,正写凤姐极淫邪。写平儿极义气,正写凤姐极不义气。写使女欺压二姐,正写凤姐欺压二姐。写下人感戴二姐,正写下人不感戴凤姐。史公之意,非念死书子之所知。

  评语认为,小说虽然表面着重写斗篷,但通过斗篷,作者却表达了更深层次的用意,通过斗篷表现出了人物之间的差异,表现了人物的不同身份地位;写宝玉不直接描述,却从别处着手来衬托;写凤姐也同样是通过平儿、秋桐等人来衬托,这些就是戚蓼生在序文中所总结的“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的写作技巧,回前回后评中只是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多次进行论证罢了。

  除了“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的艺术技巧外,戚蓼生在序文中还认为《红楼梦》“盖声止一声,手止一手,而淫佚贞静,悲戚欢愉,不啻双管之齐下矣”,在戚序本回前回后评中对此观点也有相同的表述。戚序本第65回回前评:“文有双管齐下法,此文是也。事在宁府,却把凤姐之坚毅刻薄,平儿之任侠直鲠,李纨之号菩萨,探春之号玫瑰,林姑娘之怕倒,薛姑娘之怕化,一时齐现,是何等妙文。”戚序本中的这条回前回后评就是对序文中上述观点的具体论证。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回前回后评作者和戚蓼生何其相似!序文对《石头记》进行艺术方面的总结概括,而回前回后评则贯穿了这些观点,并在文中结合具体事例加以分析论证。而且回前回后评作者和戚蓼生都喜欢将《红楼梦》与史书加以比较,如戚序本第65回有回前评:“余读《左氏》见郑庄,读《后汉》见魏武,谓古之大奸巨滑,惟此为最。今读《石头记》,又见凤姐作威作福,用柔用刚,占步高,留步宽,杀得死,救得活”,将凤姐比作《左传》中的郑庄公、《后汉书》中的曹操。无独有偶,戚蓼生在序文中也同样喜欢将《红楼梦》与史书相比较:“第观其蕴于心而抒于手也,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则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其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乎”,把《红楼梦》比作《春秋》、《左传》、《史记》。

  这是我们认为戚蓼生就是戚本独有回前回后评作者的证据之一。

二、戚蓼生和回前回后评作者都表现了对曹雪芹的崇敬之情

戚蓼生在《石头记序》中不仅高度评价了《石头记》的艺术价值,同时明显表现了对作者曹雪芹的崇敬钦慕之情。戚蓼生认为“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这样“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竟然能在《石头记》中欣赏到,表现了戚蓼生对曹雪芹艺术构思精巧奇绝的无比赞赏。他认为作者曹雪芹是“慧眼婆心”,又称赞《石头记》是稗官野史之中的《左传》、《史记》,给于极高的评价,也正体现了戚蓼生对曹雪芹的钦佩仰慕之情。

  我们阅读戚序本的回前回后评,也处处都能感受到回前回后评作者对曹雪芹的无比崇敬之情。戚序本第5回有回后评:

  将一部全盘点出几个,以陪衬宝玉,使宝玉从此倍偏,倍痴,倍聪明,倍潇洒,亦非突如其来。作者真妙心妙口,妙笔妙人!

  又如第15回有回后评:

  请看作者写势利之情,亦必因激动;写儿女之情,偏生含蓄不吐:可谓细针密缝。其述说一段,言语行迹无不逼真,圣手神文,敢不熏沐拜读?

  这些评语中,这位回前回后评作者毫不吝惜地将自己对曹雪芹的满腔崇拜之情表现出来,称曹雪芹是“妙心妙口,妙笔妙人”、“圣手神文”,曹雪芹的文字文技令自己拜服,并要“熏沐拜读”。

  从以上所举,可以看出:序文和回前回后评所表达的对曹雪芹的感情和行文的口气都极其相似,说明戚序本回前回后评的作者就是戚蓼生。这是我们认为戚蓼生是戚序本独有回前回后评作者的证据之二。

三、戚蓼生和回前回后评作者都以曹雪芹知音自居

曹雪芹在书中题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书中包含着作者对种种辛酸血泪现实生活的亲身感受。戚蓼生可以说是曹雪芹的知音。他在《石头记序》中以曹雪芹知音自居:

  然吾谓作者两意,读者当具一心。譬之绘事,石有三面,佳处不过一峰;路看两蹊,幽处不逾一树。必得是意,以读是书,乃能得作者微旨,如捉水月,只挹清辉;如天雨花,但闻香气:庶得此书弦外音乎?彼沾沾刻楮叶以求之者,其与开卷而寤者几稀!

  戚蓼生已经看出曹雪芹在创作时用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写作手法,表面文字之下还隐藏着作者写作的真谛和良苦用心,所以他在序文中说只有“必得是意,以读是书”,才能真正掌握作者写作的旨意,否则根本无法领悟此书的弦外之音,其言外之意就是:戚蓼生自己已经明白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已经得到了此书的弦外之音,虽然“开卷而寤者几稀”,但戚蓼生却是这些稀少的悟者中的一位。

  戚蓼生好像也担忧后人不能理解曹雪芹的写作旨意,在序中反复提醒读者要深刻理解《红楼梦》的真谛,只是序文中所说的“作者两意,读者当具一心”、“必得是意,以读是书”却很概括,也没有给出具体阐述,但是在戚序本的回前回后评中却对此有具体的解释和论述,并且也处处提醒读者不可轻慢。戚序本第22回有回后评:

  作者具菩提心,捉笔现身说法,每于言外警人,再三再四,而读者但以小说鼓词目之,则大罪过。其先以《庄子》为引,及偈曲句作醒悟之语,以警觉世人,犹恐不入,再以灯谜伸词致意,自解自叹,以不成寐为言,其用心之切之诚,读者忍不留心而慢忽之耶?

  在这段回前回后评中,回前回后评作者结合具体情节苦口婆心向读者解释该如何读懂这段文字,该如何理解曹雪芹的用意,并提醒读者要留心而不可慢忽之,与戚蓼生在序文中所说“必得是意,以读是书,乃能得作者微旨”及其反复提醒读者的用意正相符。其他处如戚序本第38回的回后评:

  请看此回中,闺中儿女能作出此等豪情韵事,且笔下各能自尽其性情,毫不乖舛,作者之锦心绣口毋庸赘读。其用意之深,奖劝之勤,读此文者亦不得轻忽,戒之。

  如戚序本第42回:

  摹写富贵,至于家人女子无不妆点,论诗书,讲画法,皆尽其妙,而其中隐语,惊人教人,不一而足。作者之用心,诚佛菩萨之用心也,读者不可因其浅近而渺忽之。

  这些评语都是在提醒读者要注意《红楼梦》书中微言大义的地方,不能忽略了作者在表面文字之下所要表达的真正内容,从这些评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回前回后评作者认为自己已完全理解了曹雪芹的用意,是曹雪芹的知音,并且时时想把他认为自己已掌握了的《红楼梦》真谛告诉其他读者。这些回前回后评都是戚蓼生在《石头记序》中所说“作者两意,读者当具一心”、“必得是意,以读是书,乃能得作者微旨”在具体评述中的具体阐释。

  从戚蓼生序和戚序本回前回后评作者都以曹雪芹知音自居而且都在反复提醒读者理解《红楼梦》真谛来看,我们可以说序文和回前回后评出自一人之手。这是戚蓼生就是戚序本独有回前回后评作者的证据之三。

四、戚蓼生和回前回后评作者都明显具有佛家思想

从戚蓼生序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具有较深的佛家思想,而且喜欢运用佛家思想和语言来阐释自己的观点。他在序文中说:

  如捉水月,只挹清辉;如天雨花,但闻香气。不知盛衰本是回

  环,万缘无非幻泡。作者慧眼婆心,正不必再作转语,而万千领悟,

  便具无数慈航矣。彼沾沾刻楮叶以求之者,其与开卷而寤者几稀!

  其中天雨花、回环、缘、慧眼婆心、领悟、慈航等词都是佛家语言,而其中盛衰回环、万物终为幻等也是佛家的思想,说明戚蓼生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戚序本回前回后评中也时时出现佛教用语,带有明显的佛教思想。如戚序本第18回有回后评:

  ……且借象说法,学我佛阐经,代天女散花,以成此奇文妙趣。惟不得与四才子书之作者,同时讨论臧否,为可恨耳。

  又如23回的回后评:

  ……开愣严之密语,阐法戒之真宗。以撞心之言,与石头讲道,悲夫!

  第57回的回前评:

  作者发无量愿,预演出真情种,性地圆光,遍示三千,遂滴泪为墨,研血成字,画一副大慈大悲图。

  还有如“智慧生魔多像,魔生智慧方生。智慧寂灭万缘根,不解智慧作甚”、“如有如无谁解得,相生相灭第传流”、“空将佛事相图报,已触飘风散艳花”等等,都表现了回前回后评作者也喜欢运用佛教思想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样深受佛家思想的影响。

  此外,在戚蓼生序文中有一句“不知盛衰本是回环,万缘无非幻泡”,表达了戚蓼生具有很强的宿命论思想,表达了他感慨人世无常的一种虚无主义思想,而这种思想在戚序本回前回后评中也同样可以得到印证。如第5回有一首回前诗:

  万种豪华原是幻,何尝造孽,何是风流。曲终人散有谁流,为

  甚营求,只爱蝇头。一番遭遇几多愁,点水根由,泉涌难酬。

  又如第8回有一首回前诗:

  幻情浓处故多嗔,岂独颦儿爱妒人?莫把心思劳辗转,百年事业总非真。

  再如第32回有一首回后诗:

  世上无情空大地,人间少爱景何穷。其中世界其中了,含笑同归造化功。

  戚序本的回前回后评作者在这些评诗中表现了同戚蓼生一样的宿命论观点和虚无主义思想。

  从戚蓼生和回前回后评作者同样具有较深的佛教思想,并都具有宿命论的观点和虚无主义思想来判断,也可以断定两人其实同为一人。这是戚蓼生就是戚序本独有的回前回后评作者的证据之四。

五、戚蓼生与回前回后评作者具有相同的经历

我们已经基本知道了戚蓼生的一生大概经历,最后我们试从戚序本回前回后评中透露出的信息,大概推测回前回后评作者的身份经历,看是否与戚蓼生相符合。

  回前回后评作者在第12回有一番关于儒家正心的议论:

  儒家正心,道者炼心,释辈戒心,可见此心无有不到,无不能入者,独畏其入于邪而不反,故用正炼戒以缚之。

  这完全符合儒家正统思想,再结合他在第33回专门针对宝玉挨打发表的一番关于教子的议论:

  严酷其刑以教子,不情中十分用情。牵连不断以思婢,有恩处一等无恩。严父慈母一般爱子,亲优溺婢总是乖淫。蒙头花柳,谁解春光,跳出樊笼,一场笑话。

  可以猜测回前回后评作者是一位站在封建正统立场并接受了传统儒家教育的人物。

  这位回前回后评作者有自己的政治主张,也有他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为国为家出力,做一位忠臣孝子,戚序本第34回有回后评:

  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方能成旷世稀有之事业。宝玉意中诸多福辏,所谓“求仁得仁又何怨”。凡人作臣作子,出入家庭廊庙,能推此心此志,何患忠孝之不全,事业之不立耶?

  第56回他又借探春兴利除弊害一节文字在回后发表议论:

  探春看得透,拿得定,说得出,办得来,是有才干者,故赠以“敏”字。宝钗认的真,用的当,责的专,待的厚,是善知人者,故赠以“识”字。“敏”与“识”合,何事不济?

  回前回后评作者正是借书中情节和人物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抒发政治抱负。

  通过翻阅戚序本特有的回前回后评,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发现,戚序本回前回后评作者不仅有政治抱负和主张,而且他本身就身在仕途,第46回的回后评可为证:“鸳鸯女从热闹中别具一副肠胃,‘不轻许人’一事,是宦途中药石仙方。”这正是总评作者亲身经历了宦海风浪后的一番肺腑之言。在第14回他借凤姐协理宁国府一事发表议论:

  大抵事之不理,法之不行,多因偏于爱恶,幽柔不断。请看凤姐无私,犹能整齐丧事。况丈夫辈受职于庙堂之上,倘能奉公守法,一毫不苟,承上率下,何有不行?

  第55回借探春理家之难一段文字大发感慨:

  士方有志作一番事业,每读至此,不禁为之投书以起,三复流连而欲泣也。

  他认为为官应要清廉方正,奉公守法,这样齐心协力就能整顿官场风气,而后一番议论则完全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深感仕途艰难。

  从回前回后评所透露出的这些信息,我们大概知道回前回后评作者是一位接受传统儒家教育的正统封建知识分子,从他所表现的政治主张来看,他身在仕途而且是一位有政治抱负的清廉的封建官僚。回前回后评作者的这些信息与戚蓼生正好相符。我们根据资料知道戚蓼生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封建官僚家庭,他的父亲戚振鹭“是个知名的人物,初于雍正七年己酉科中举人,次年即成庚戌科进士”④,戚蓼生自己也是在乾隆三十四年(1769)考中进士并授刑部主事,此后一直为官,直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冬卒于任上。根据《德清县续志》记载戚蓼生“强干有吏才,案无留牍,以劳悴于官”⑤,我们可以看出戚蓼生是一位有能力有才干的官僚。

  我们以评语为基础分析总结了回前回后评作者的身份经历,恰与戚蓼生的身份经历基本相似,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判断回前回后评作者就是戚蓼生。这是戚蓼生就是戚序本独有回前回后评作者的证据之五。

结语

以戚蓼生的《石头记序》和戚序本独有的回前回后评为基础,通过戚蓼生序文和戚序本回前回后评都高度评价了《石头记》的艺术价值、戚蓼生和回前回后评作者都表现了对曹雪芹的崇敬之情、戚蓼生和回前回后评作者都以曹雪芹知音自居、戚蓼生和回前回后评作者都明显具有佛家思想、戚蓼生与回前回后评作者具有相同的经历五个方面的分析论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戚序本这些独有回前回后评的作者就是戚蓼生。

  戚蓼生在卷首序文中留下了“德清戚蓼生晓堂氏”的署名,但在回前回后评中却没有留下任何署名,令人费解。猜测可能由于当时大兴文字狱,而戚蓼生的回前回后评中又有些评语表现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如第16回元春省亲一节文字中,戚序本有回前诗:“请看财势与情根,万物难逃造化门。旷典传来空好听,那如知己解温存?”表现了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直接质问深似海的侯门哪如平常百姓的普通家庭。也许正是因为回前回后评中还存在这样一些碍语,戚蓼生为了避嫌,害怕引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才会在回前回后评中没有留下署名,但他也同时删去了所有脂砚斋的署名,就是担心后来人误会戚序本上这些独有的回前回后评出自脂砚斋之手。

  注:

  ①今存脂本系统的手抄本共有十一种,其中大部分是在清乾嘉年间抄成的,这些脂本分别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十六回残本,简称“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冬月定本,简称“己卯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秋月定本,简称“庚辰本”;《石头记》(上海图书馆张开模藏本),简称“戚沪本”;《石头记》(南京图书馆藏本),简称“戚宁本”;《石头记》(蒙古王府本),简称“蒙府本”;《石头记》(前苏联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藏本),简称“列藏本”;《红楼梦稿》(杨继振藏本),简称“杨藏本”;《红楼梦》,卷首有梦觉主人序,简称“梦觉本”;《红楼梦》,卷首有舒元炜序,简称“舒序本”;《石头记》(郑振铎藏本),简称“郑藏本”。此外,1959年曾一度出现过靖应鹍藏本《红楼梦》,简称“靖藏本”,后来迷失,暂不列为已发现的脂本系统中。

  ②郑庆山《试辨有正本〈石头记〉的总评》一文中认为这部分评语的作者是立松轩,他在文中说:“有正书局石印戚蓼生序本《石头记》的回前回后总评,有多于脂砚斋四阅庚辰定本回前回后总评的部分,这部分特有的总评为立松轩所作,不是脂砚斋和畸笏的手笔。”

  ③上海有正书局老板狄葆贤据以石印的底本也并非当时戚蓼生的原本,也只是后来的一个传抄本,因为《石头记序》序文和正文笔迹一致,是同一抄手后来所抄录。

  ④周汝昌《红楼梦新证·戚蓼生考》,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943页。

  ⑤转引自周汝昌著《红楼梦新证·戚蓼生考》,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947页。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徐永斌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