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羽文献”中的关羽书信
·[日]伊藤晋太郎·
关羽崇拜起源于隋唐时期,至明清时期成为全国规模的文化现象。随着关羽崇拜的扩大和普及,元代以后,陆续地出现了收录关羽的传记、传说、相关遗物,以及有关关羽的评论和称赞关羽的诗词等文献。这种文献在本文中叫做“关羽文献”。本文以“关羽文献”所收录的关羽书信为研究对象。由于找不出资料来证明这些书信是关羽亲笔所写,从而可以推断出这些都应是后人所伪托。虽然这些书信是伪托的,但分析这些可以弄清有关“关羽文献”和关羽崇拜的很多事情。本文先探讨各封关羽书信的内容、出处、后人评价等,然后阐述关羽书信出现的原因,以及“关羽文献”收录关羽书信的状况与“关羽文献”类型的关系。
关羽文献关羽书信关羽崇拜《关帝全书》
关羽崇拜起源于隋唐时期,至明清时期成为全国规模的文化现象。随着关羽崇拜的扩大和普及,元代以后,陆续地出现了收录关羽的传记、传说、相关遗物,以及有关关羽的评论和称赞关羽的诗词等文献,如元胡琦《关王事迹》、明赵钦汤《汉前将军关公祠志》、清卢湛《关圣帝君圣迹图志全集》、清张镇《关帝志》等。这种文献在本文中叫做“关羽文献”。“关羽文献”的内容很丰富,但各文献的内容参差不齐。出版时期也影响着“关羽文献”所含的内容。笔者曾比较过各“关羽文献”的《本传》篇(即关羽的传记)的内容①,指出这些“关羽文献”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冷静地对待关羽崇拜现象,以比较忠于史实的态度编纂的;第二类是怀着对关羽无比崇敬的感情编纂,并尽量搜罗有关关羽传说的。
为了加深对关羽崇拜和“关羽文献”的了解,本文以关羽的书信为研究对象。由于找不出资料来证明这些书信是关羽亲笔所写,从而可以推断出这些都应是后人所伪托②。但是,正因为这些书信是伪托的,我们才可以通过分析来弄清当时人们对关羽的看法,以及各“关羽文献”的性格、编者的态度等。
研究“关羽文献”的历史不久。虽然研究关羽崇拜的论著③中往往引用“关羽文献”的文字,但是以“关羽文献”本身为对象的研究却直到本世纪才开始出现④。就关羽书信的研究而言,虽然上世纪末已开始出现,但也只是做简单的介绍而已。目前为止,专门研究关羽书信的著作尚未出现。而且,有些研究者还断言显然是伪作的这些书信完全没有研究价值。但笔者认为这些书信还大有研究的余地。如上所述,研究这些是弄清关公文化某些方面的关键所在。
一
从元代到民国出现了很多种“关羽文献”,把所有“关羽文献”都作为研究对象不太实际。因此,本文以鲁愚等编《关帝文献汇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版)所收的“关羽文献”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关帝文献汇编》共收八部“关羽文献”,其中民国韩组康《关壮缪侯事迹》在正文中未收录关羽的书信,故本文使用如下的七部文献⑤:A《汉前将军关公祠志》(《关帝文献汇编》第八册,第501-948页)
明赵钦汤撰、焦竑订,共九卷。据万历三十一年(1603)序刊本影印。此书收录一封关羽书信。
B《关圣帝君圣迹图志全集》(《关帝文献汇编》第一册)
清卢湛辑,共五卷,初刊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据光绪二年(1876)上海翼北堂重刊本影印。此书收录七封关羽书信。
C《关圣陵庙纪略》(《关帝文献汇编》第九册,第1-526页)
清王禹书辑,四卷后续一卷,初刊于康熙四十年(1701)。据清代重刊本影印。此书收录五封关羽书信。
D《圣迹图志》(《关帝文献汇编》第二册,第165-467页)
清葛崙辑。据雍正十一年(1733)序刘茂生刊本影印。此书收录七封关羽书信。
E《关帝志》(《关帝文献汇编》第二册,第469-1102页)
清张镇辑,共四卷。据乾隆二十一年(1756)序刊本影印。此书收录三封关羽书信,此外《考辨》篇中有张镇《与曹操书考辨》一文。
F《关帝事迹征信编》(《关帝文献汇编》第三、四册)
清周广业、崔应榴辑,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初刊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⑥。据光绪八年(1882)序侯邦典重刊本影印。此书收录七封关羽书信,此外《轶闻》篇按语中提到另一封信(未引全文)。
G《关帝全书》(《关帝文献汇编》第五-七册)
清黄启曙辑,共四十卷,初刊于咸丰八年(1858)。据光绪十五年(1889)序王家瑞重刊本影印。此书收录九封关羽书信。
这七部“关羽文献”中,G《关帝全书》收录的关羽书信最多。因此,下面仔细看G《关帝全书》所收的各封书信,来探讨其内容、出处,以及后人的评价等。
二
《关帝全书》是编者怀着对关羽无比崇敬的感情编纂的“关羽文献”。内容除《本传》、《翰墨考》、《封爵考》、《圣迹图志》、《灵验事迹》等之外,还包括《桃园明圣经注释》、《忠孝节义真经》、《忠义经注释》、《觉世真经注证》、《功过格》、《戒士子文注证》等善书及其注释。可见编者尽量搜罗有关关羽的资料,然后把这些都放在这部文献中。该书的此特征还体现在关羽的书信上。A至G的七部“关羽文献”中收录书信最多的是G《关帝全书》,共收九封关羽书信。下面探讨一下各封书信的内容、出处、后人评价等。
1.《与张桓侯书》
操之诡计百端,非某智缚,安有今日?将军罪某,是不知某也。某不缘社稷倾危,仁兄无俦,则以三尺剑报将军,使某异日无愧于黄壤间也。三上翼德将军,死罪,死罪。
桓侯即张飞的谥号。今人蕲阳子推测:此信是关羽自许都归来与张飞重逢时,为了消除张飞对他的误会所写⑦。田福生也写到:传说关羽见张飞前,张飞因关羽降曹而不念结盟之情,兵戎相见,故关羽给他写信表明心迹⑧。但是史书没有记载张飞对降曹的关羽心怀猜疑,这个情节见于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民间三国故事⑨。可见,此信并不是关羽亲笔所写,而是后人所伪托的。除此以外,张飞本字“益德”(《三国志·张飞传》),此信却为“翼德”。在很多起源于民间的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作品⑩中张飞字为“翼德”。据此判断,此信应出于受到这些作品影响的人之手。还有,由于文中将刘备称为“仁兄”,捏造出此信的人肯定相信“桃园结义”为史实。但众所周知,史书未记刘关张“桃园结义”。
从内容来看,此信也不会是关羽所写。“桃园结义”虽出自后人的虚构,但《三国志·张飞传》云:“(张飞)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可见历史上的关羽与张飞之间亦有义兄弟的关系。此信中关羽却写道:“某不缘社稷倾危,仁兄无俦,则以三尺剑报将军。”关羽的口气相当激烈,看不出对义弟的慈心。
B《关圣帝君圣迹图志全集》中有编者卢湛对此信的按语。他先引清人周亮工说“此帖米南宫(即米芾)书。吴中翰林收得之。焦太史竑请摹刻正阳门关庙中。翰秘惜真迹,乃令邓刺史文明以意临之,刻诸石”,后云:“今观此书,正大简严,当非伪作,而南宫手笔,亦必确有所证,无疑也。特采入之。”卢湛认为此书“当非伪作”,因此采入于自己著作。可知他盲信关公的程度极高。D《圣迹图志》的编者葛崙云:“当下邳兵败,土山困守,国母陷在敌营,帝(即关羽)此时即以死殉,何异蝼蚁?归曹一着,计之深,筹之熟矣。但委曲求全,在许都,主在河北,公然受宅受赐,已大可疑。况曹狡猾,自然暗地反间。桓侯直性类帝,更必疑深。帝书以白之。冰雪肝肠,何皎皎也!”他也深信此信是关羽离许都后写给张飞的。他在文献D卷一《蒐采群书》中云:“淮阴卢湛,字濬深,镂图以昭圣迹,其所采源委云云。崙较其撰述,阐幽发秘,因踵其事而葺之。窃叹濬深好古,能体圣心也。”可见他非常敬仰B《关圣帝君圣迹图志全集》编者卢湛,他与卢湛都坚信此信为关羽所作并非偶然的巧合。只有F《关帝事迹征信编》编者周广业、崔应榴采取很科学的态度证明此信是伪作,如他们指出当时张飞是中郎将,并非将军。
2.《官渡与曹书》
刘豫州有言,尉佗秦之小吏耳,犹独立不跪。某哑哑飞鸣,翔而后集。宁甘志终小人之下也。使明公威德布于天下,斡旋汉鼎,穷海内外,将拜下风慕高义矣,独某兄弟哉!瞻悚,某再具。
相传此信是关羽羁留曹营时写给曹操的。蕲阳子认为:“这封信是关羽在曹操与袁绍进行官渡之战期间写给曹操的,希望曹操鼎扶汉室,布德义于天下”?。对于此信,颜清洋指出:很少有人怀疑此信的真假?。笔者曾指出:此信不见于《三国志》正文和裴注及《文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诗文总集?。此信亦应是后人所伪托的。
而且,其内容也有些奇怪。田福生分析此信的内容:“关羽期待的是曹操维护汉室,剿灭不遵从汉室的诸侯,布德于天下,还表达了刘备集团对曹操敬佩有加。”伪作归伪作,但也需要有让人相信这是关羽亲笔的说服力。尤其在明清时期,人们心目中的关羽形象就是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民间三国故事中的关羽形象。可是此信中关羽却逢迎曹操,与《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形象相差很大。这又怎么可能让人们相信关羽亲写此信呢?对此田氏的解释是:“关羽深层次意图是稳住曹操,免遭其毒手。”?《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义重如山”,他怎么会采取权宜之计??
然而,明人辛全评此信曰:“此段心事,此段议论,可对高光(即汉高祖与光武帝),可羞当时,可照后世,读之觉浩然之气,犹勃勃毫楮间。”?不得不说此人妄信关公已到无可救药之地。
3.《与张辽书》
鲁仲连东海之匹夫耳,为齐下士。然且耻不帝秦。职为通侯,列汉元宰,独可使负汉耶?子且休矣。
蕲阳子认为:“这封信是关羽在下邳被围困,张辽奉曹操之命前去劝降,关羽写信给张辽表示不投降。”?田福生也认为曹操遣张辽去劝降时关羽写此信给他,又指出:“关羽、张辽是好朋友,即便在不利的军事形势下,关羽也没改变维护汉廷的政治立场。信的实质是开导张辽,遵从汉室。”?但是,颜清洋指出:看来此信是“‘下邳三约’前的往返折冲语。稍有史学知识者即知其伪”?。史书没记载曹军把关羽围困在下邳时遣张辽劝关羽投降(《三国志·武帝纪》、《先主传》、《关羽传》均只记曹操擒关羽而归,不见张辽的名字)。因此,蕲氏和田氏的看法站不住脚。F《关帝事迹征信编》编者周广业、崔应榴在对此信的按语中引《关帝谱》?:“(曹)操知圣(即关羽)立功报效,恐其将去,使张辽款慰。圣以书覆辽,深责之。”史书记载曹操派张辽试探关羽的心思。《三国志·关羽传》云:“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看来,《关帝谱》之说有所道理。不过,此信亦不见于《三国志》正文和裴注及《文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诗文总集,为后人所伪托的可能性还是很大。
就内容而言,此信代表关羽绝对不顺曹操的决心。D《圣迹图志》的编者葛崙评此信云:“‘汉元宰不可负汉’,此一语,可以褫奸雄之魄。鲁仲连不肯帝秦,欲蹈东海而死,大节如关圣(帝君),岂下士之不若耶?‘子且休矣’,句语婉而义峻。想当年张辽劝(关)帝顺(曹)操,多有不入耳之语。”葛氏对此信文字的分析比较恰当。
4.《拜汉寿亭侯复操书》
明公布大义于天下,而速取自树,非某之所敢知。若犹是汉也,某敢不臣汉哉?敢拜嘉命之辱。
据《三国志·关羽传》,袁绍遣颜良围攻白马时,“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此信虽然有可能是当时关羽写给曹操的,但因为它亦不见于《三国志》正文和裴注及《文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诗文总集,也应是后人所伪托的。
此信还有一点使人感到奇怪的是:信中关羽似在表明不得不承认曹操经营天下。这种态度与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民间三国故事中的关羽形象不同。清人相钦拔对关羽的这种态度表示谅解:“曹氏一段礼遇,自不可没,至功成受封,乃理之常。”?D《圣迹图志》的编者葛崙为了偏袒关羽则对信中每一句加以说明:“前三句含蓄,暗暗擦纳老瞒(即曹操)。‘若犹是汉也,敢不臣汉哉?’抬高汉天子,所谓‘天威不违严咫尺’?。敢不下拜,真可潜消操贼不臣之心。”正如颜清洋指出“未见有人批驳”?。就此信,近人的著作中也居然能看到庇护关羽的意见。蕲阳子写到:“这封信和前一封致曹操的信(即《官渡与曹书》)一样,都强调了尊奉汉室的正统思想。”?田福生认为:“关羽的策略是有捧有抑。既对曹操的宏图伟略肯定,又反复申明维护汉廷的立场。”?5.《归先帝谢曹操书》
某闻主忧则臣辱,主辱则臣死。曩所以不死者,欲得故主之音问耳。今故主已在河北,此心飞越,神已先驰。惟明公幸少矜之。千里追寻,当不计利害、谋生死也。子女玉帛之贶,勒之寸丹。他日幸以旗鼓相当,退君三舍,意亦如重耳之报秦穆者乎。某谢。
先帝即先主刘备。近人刘海燕写到:“主要表达自己与刘备生死相随的心意以及日后对曹操知恩图报的许诺。”?此信看上去是关羽辞曹操时写给他的。《三国志·关羽传》云:“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此文与此信的内容虽然相符,但《三国志》正文和裴注未收录关羽当时所写的书信。因此,此信也应是后人所伪托的?。
“退君三舍,意亦如重耳之报秦穆者乎”两句值得注意。这两句是见于《春秋左传》的典故(按:“秦穆”当作“楚成”,即楚成王)。为什么文中出现这个典故?《三国志·关羽传》裴注引《江表传》云:“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可见历史上关羽对《春秋左传》造诣很深,因此捏造此信的人便使用了这个典故。
清人相钦拔对此信给予极高的评价:“节短音长,不愧盲史”?(“盲史”指左丘明)。D《圣迹图志》的编者葛崙曰:“‘千里寻主,不计利害,不谋生死’,何血性乃尔乎?宜操不使人追也。帝信义昭著。他日华容释操,‘退君三舍’之言,验于赤壁之际,谅操见书。慨叹而震詟无穷。”与其他书信一样,他又赞美了关羽。只有F《关帝事迹征信编》编者周广业、崔应榴判定此信是伪作,他们指出:既然不能保证曹操一定不会追赶自己,关羽怎么会“故作亢词,以重其怒”?又指出:“是徒欲剿左氏之文而昧其义者。”
6.《又致操书》
窃以日在天之上,心在人之内。日在天上,普照万方;心在人内,以表丹诚。丹诚者,信义也。某昔受降之日,有言曰:主亡则死,主存则归。新受曹公之宠顾,久蒙刘主之恩光。丞相新恩,刘公旧义;恩有所报,义无所断。今主之耗,某已知。望形立相,觅迹求功。刺颜良于白马,诛文丑于南坡,丞相厚恩,满有所报。每留所赐之物,尽在府库封缄。伏望台慈,伏垂鉴照。
此信亦似是关羽辞曹操时写给他的,但也不见于《三国志》正文和裴注。虽然清人严可均在《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卷九十四中收录此信,但他自己按:“此后人所依托。”?此信为后人所伪托非常明显。比方说,文中有“诛文丑于南坡”一句,不过据《三国志》的记载,关羽只刺颜良而未诛文丑?。“诛文丑”情节见于《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另外,杂剧《关云长千里独行》和《单刀会》剧中也涉及关羽诛文丑。看来,“诛文丑”情节起源于民间。刘海燕也认为:“这封书信与《三国志演义》中的辞曹书毫不相同,却与万历年间的传奇《古城记》中书信大致无差,可见是在下层民众中流传,至于是谁的创作难以推证。”?其实,明周宪王朱有燉《关云长义勇辞金》中已出现此信。应该注意的是信中有“诛文丑于南坡”一句,此剧却未出现文丑,可见此信并不是朱有燉的手笔,他只是引用了此信而已。
A《汉前将军关公祠志》成书于明代,是本文所使用的七部“关羽文献”中最早的一部。此书虽然没有专门收录关羽翰墨(书信、字迹、诗画等)的《翰墨》篇,但《本传志》中已引用此信,而且此信是见于文献A的唯一书信,可谓相传关羽手笔书信中最早的一篇,亦因最早而最有名。由于最有名,引起了后人对此信的热烈反应。有些人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来赞仰关羽:清人王邦翰说“书不满三百字,一腔忠赤,千载在目”?;清人张鹏翮云“肝胆皎洁,如烈日秋霜,断非后人拟作”?;清人D《圣迹图志》的编者葛崙称赞关羽赤心如赤日后说“人欲见帝,帝不可见。睹天之日,即如见帝心也”。也有人怀疑此信的真实性:清人孙云霞根据“诛文丑于南坡”一句断定此信为伪作?;清人王士俊云“《辞曹书》是后代人赝作,杂用小说《三国志》中故事”?;F《关帝事迹征信编》编者周广业、崔应榴据《三国志》指出当时曹操未为丞相、破文丑并非关羽这两点来断言此信是伪作。“主亡则死”一句,A《汉前将军关公祠志》、C《关圣陵庙纪略》、F《关帝事迹征信编》皆作“主亡则辅”。清人顾湄指出“主亡则辅”这一句与关羽忠于刘备的态度不一致,他云:“今曰‘主亡则辅’,此为背刘乎?不背刘乎?”?E《关帝志》编者张镇亲撰《与曹操书考辨》一文否定此信是关羽所写,他写道“‘主亡则辅,主存则归’二语,不似当日口吻。盖曹以假仁假义收揽英雄,而窥窃汉鼎之心,早为帝所识破。若如此书与对张辽誓以共死不可背之言大相悬绝,且其辞鄙俚,绝非汉文气习。”由此看来,即使是在关羽崇拜极为盛行的清代,也已有多人怀疑此信的真实性。总之,最早的关羽书信尚且如此可疑,何况较新的书信呢!
7.《与陆逊书》
将军作镇西藩,为吴右臂,下车未远,遽怀老夫,中心藏之,共奖王室,幸甚,幸甚。目前小捷,曷敢贪天之功。第荆州与陆口接壤,为衅已非一日。寡君报公子之命,丞相有破曹之勋。旧属宗盟,非吴土地。乃阿蒙不揆大义,狡然西窥。老夫不戒车而捍御无术。将军慨然以操猾为忧,岂睹其篡逆,不共戴天,尚以蜀为汉室宗胄,或能用命,抑事在泾而指在洛,亦惟将军为之。老夫之言,诚如皎日,勿昵小功,终成大德。
据《三国志·陆逊传》,219年陆逊代吕蒙至陆口后,就写信给关羽,“羽览逊书,有谦下自托之意,意大安,无复所嫌”。但史书未记关羽写给陆逊回信,可见此信亦是后人所伪托。陆逊知关羽骄傲性格,为了使他麻痹大意,故意将信写得非常谦恭。关羽却轻信陆逊,结果自取灭亡。这封回信中关羽不仅强调刘备领有荆州是理所当然的,也认真地要求陆逊共同抗曹。D《圣迹图志》的编者葛崙叹曰:“帝何其信陆逊之深也!临沮之变,已于此书兆之矣。”
此信既不见于《三国志》(包括裴注)等史书,又不见于《文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总集。其实,此信是在明人吴从先《拟关寿亭报陆逊书》?一文的基础上,加以修改而成的。正如刘海燕所言,“书信以一种代言体的形式为后世文人构拟关羽心态提供了一个十分恰当的载体”?。
8.《慰先帝书》
昔高祖与项羽共争天下,高祖数败于项,人皆贺项而哀刘矣。乃九里之役,一战而开四百年之业,志素定也。某昔与君侯共破黄巾,迄今百战,或胜或负,其志愈坚,何为忽生变异耶?君勿堕志。恐来天下笑端耳。
田福生推测此信是关羽在曹营时知道刘备的踪迹后写给刘备的。田氏也指出: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七《刘玄德败走荆州》中,“讲到刘备在汝南时被曹操击败后,对前途沮丧,他让大家各奔前程。关羽劝阻时,讲了上边这一段话。毛宗岗本《三国演义》保留了这段话的精髓,但有大的砍削”?。如他所言,嘉靖壬午本中关羽说出与此信文辞颇近的话。可是,《三国志传》系统版本中有文辞更近此信的,比如余象斗双峰堂本卷六《刘玄德走荆州》中关羽慰刘备云:“羽昔闻高祖与项羽共争天下,高祖数败于羽,后九里山一战成功,而开数百年之基业。某等昔日与兄共破黄巾以来,今近二十年,或胜或负,其志愈坚,何故今日忽生变异?兄勿堕志。恐惹天下笑端。”?据日本学者上田望、中川谕的研究,毛本《三国演义》是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以后才在全国普及起来的,而道光、咸丰两代前《三国志传》系统版本还在上市?。所以,很有可能是清代中期有人把《三国志传》系统版本中关羽对刘备说的一段话加以修改后编写成信的。为什么说写成于清代中期?这是因为此信未见于清代前期以前出版的“关羽文献”中。
9.《谕军中人书》
偶书粘座壁。我每坐帐中,燃烛看《春秋》,粗识大义。齐襄复仇,卓哉快事。乱贼肆不顾忌,我日夜图君恩。今此荆州扼咽喉上都,练兵屯谷,可让人哉?军中人具晓我意。
齐襄不是春秋齐襄公,而是战国齐襄王。燕将乐毅打败齐国,襄王父湣王被杀死,襄王变名更姓等待时机,后来田单攻破燕军,迎襄王入齐。战国齐襄王之事当然不见于《春秋》,此信写得可谓非常粗糙。文中有“荆州”二字,此信看上去是关羽镇守荆州时书写的。田福生将此信看做是关羽进行的思想工作,他认为:“关羽把荆州的战略地位,备战的意图都晓谕广大官兵,以此来统一全体将士的思想。”?但此信不仅内容上可疑,又不见于《三国志》(包括裴注)等史书,以及《文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总集,故不会是关羽亲笔所写的。
三
依据上文的分析,下面从两个方面对“关羽文献”中的关羽书信做一个总结。(一)为何出现关羽的书信?
如上文所述,关羽的书信不应是关羽亲笔所写的,而应是后人所伪托的。那么后人为何捏造出这些书信呢?这个问题很值得考虑。
本文对九封关羽书信加以了分析。从内容方面来看,这九封信可以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跟“羁留曹营”相关的:《与张桓侯书》、《官渡与曹书》、《与张辽书》、《拜汉寿亭侯复操书》、《归先帝谢曹操书》、《又致操书》、《慰先帝书》?;第二种是跟“大意失荆州”相关的:《与陆逊书》、《谕军中人书》。可以说“羁留曹营”和“大意失荆州”均是关羽一生中的“污点”。因为,投降曹操一事令人怀疑关羽的“忠”;失陷荆州起因于关羽骄傲自满的性格,使刘蜀集团遭受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后世无比崇敬关羽的信徒肯定难以接受这些“污点”。他们认为关羽本人应有对这些“污点”的辩解也是毫不奇怪的。但是实际上文献中找不到关羽对这些“污点”的辩解,因此有些人想要替关羽向世人解释一下。
再来看一下关羽书信的内容。跟“羁留曹营”相关的七封信中,《与张辽书》、《拜汉寿亭侯复操书》均代表关羽忠于汉室的赤心;《官渡与曹书》要求曹操匡扶汉室;《归先帝谢曹操书》、《又致操书》都既表示关羽义重如山的信念,又表示他对刘备的忠心耿耿;《与张桓侯书》是关羽对张飞的辩解。这些信都强调关羽虽羁留曹营而一直保持忠于汉室、忠于刘备的态度(忠于汉室与忠于刘备并不矛盾)。《慰先帝书》也持此一立场。跟“大意失荆州”相关的两封中,《与陆逊书》塑造出堂堂正正地对待敌人、温柔地教导后进将军的关羽形象;《谕军中人书》表现关羽要负责执行任务的认真态度。后人以写这两封信来说明失荆州这一大损失不是关羽造成的,而是因孙吴采取卑鄙的手段造成的。
总而言之,关羽的书信应是由无比崇敬关羽的人们为庇护他所写的。也可以说,这些书信的目的在于抹掉关羽的“污点”,所以关羽书信的内容只有跟“羁留曹营”和“大意失荆州”相关的两种。一些明清文人对关羽其人及其书信给予很高的评价也应出于同样的意图。
(二)关羽书信的收录状况与“关羽文献”的类型
如开头所述,笔者曾通过各“关羽文献”之《本传》篇的分析指出“关羽文献”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冷静地对待关羽崇拜现象,以比较忠于史实的态度编纂的;第二类是怀着对关羽无比崇敬的感情编纂,并尽量搜罗有关关羽传说的。这里称前者为〔Ⅰ类〕,后者为〔Ⅱ类〕。属于〔Ⅰ类〕的是A《汉前将军关公祠志》、C《关圣陵庙纪略》、E《关帝志》、F《关帝事迹征信编》;属于〔Ⅱ类〕的是B《关圣帝君圣迹图志全集》、D《圣迹图志》、G《关帝全书》。
那么各“关羽文献”的关羽书信收录状况是否也反映着这两类的特征呢?笔者把各“关羽文献”的关羽书信收录状况整理成下表:
*1见于《轶闻》篇。*2见于《本传》篇。*3见于《翰墨》篇注文。*4《与曹操书考辨》一文中提到此信,而未引全文。*5只在《轶闻》篇按语中提到而已,未引全文。
属于〔Ⅱ类〕的各文献收录关羽书信的数量比属于〔Ⅰ类〕的多是一目了然的。这说明〔Ⅱ类〕的特征既符合《本传》篇的内容,又符合关羽书信的收录状况,也就是说〔Ⅱ类〕文献尽量搜罗相传关羽所写的书信,然后把这些书信都放在书中。G《关帝全书》收录的书信最多是因为这三部文献中它出版得最晚,作为新的文献当然可以收录到新的书信。〔Ⅰ类〕文献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文献很少收录关羽的书信;有的文献好像尽量搜罗关羽的书信。我们要注意每一部文献有没有专门收录关羽翰墨(书信、字迹、诗画等)的《翰墨》篇?。〔Ⅱ类〕文献都有《翰墨》篇,关羽的书信都见于《翰墨》篇?,而〔Ⅰ类〕文献除C《关圣陵庙纪略》外都没有《翰墨》篇。A《汉前将军关公祠志》和E《关帝志》收录的关羽书信很少,这些书信均见于《本传》篇。而且,E《关帝志》编者张镇尚撰有《与曹操书考辨》一文,对于最著名的《又致操书》提出疑问。F《关帝事迹征信编》看起来像〔Ⅱ类〕文献一样尽量搜罗关羽的书信,可是应该注意的是这些书信都见于《轶闻》篇(“轶闻”同“逸事”)。至于《与陆逊书》,编者识破它是由明人吴从先的拟作修改而成的,所以未引全文而只在按语中提到而已。编者崔应榴云:“轶书数篇,尤多舛误,特经邵国贤、郭青螺、焦弱侯诸名辈所论定,一旦概从删剃,闻者骇之矣。故今于轶事既为分别存之。”盖文献F编者只是记录了世上流传着这些书信的事实而已,而他们自己并不相信这些都是关羽亲笔所写。因此,可以说文献A、E、F对收录关羽的书信保持比较慎重的态度。〔Ⅰ类〕文献中只有C《关圣陵庙纪略》有《翰墨》篇,篇中收录五封关羽书信(其中《又致操书》见于注文)。虽然文献C收录的书信比〔Ⅱ类〕文献少,但在有《翰墨》篇这一点上与其他〔Ⅰ类〕文献差异很大。据文献C编者王禹书自序,因当阳关帝庙(今关陵)无志而荆州知府魏勷命他编志,他为编志“捡搜类编”。“类编”很有可能包括属于〔Ⅱ类〕的文献(文献B的出版比文献C早八年),因此文献C受到〔Ⅱ类〕文献影响的可能性很大。
总而言之,关羽书信的收录状况大致反映着“关羽文献”两种类型的特征。属于〔Ⅱ类〕的文献,除了传说外也尽量搜罗书信,把它们通通放在书中。所以从书信方面也能看出〔Ⅱ类〕的特征。属于〔Ⅰ类〕的文献中A和E收录书信很少;A、E、F没有《翰墨》篇;F只把书信看做一种资料而已,可见这些文献大致慎重地对待关羽的书信,这种态度符合〔Ⅰ类〕文献的特征,但是也有像文献C那样例外的情况。
有些人认为关羽的书信没有研究价值,然而,由本文的论述可以看出,通过仔细看每一封信和其按语、评语等,能了解到时人对关羽的看法、时人对关羽崇拜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时人对三国故事与三国史的区别的认识、写关羽书信人的文化水平、当时流行的《三国演义》版本等很多事,当然也能知道各“关羽文献”编者的看法、各“关羽文献”的特征等。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学者应该消除成见,才能在研究上不断地进步。
注:
①参看[日]伊藤晋太郎《关于关羽文献的本传》(原题为《关羽文献の本传について》),日本:《艺文研究》93,2007年。
②张志江指出崇拜关公的人们替关公撰写这些书信(张志江《关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第226-227页)。
③关于关羽崇拜的主要论著如下:[日]井上以智为《关羽祠庙的由来与演变》(原题为《关羽祠庙の由来并に变迁》),日本:《史林》26‐1、2,1941年;[日]原田正巳《关于关羽信仰的几个要素》(原题为《关羽信仰の二三の要素について》),《东方宗教》第八、九合集号,1955年;黄华节《关公的人格与神格》,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年版;[日]金文京《三国志演义的世界》(原题为《三国志演义の世界》),东方书店,1993年版,第149-155页;梅铮铮《忠义春秋——关公崇拜与民族文化心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蔡东洲、文廷海《关羽崇拜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版;[日]二阶堂善弘《中国的神明神仙人气者列传》(原题为《中国の神样神仙人气者列传》),日本:平凡社,2002年版,第21-40页。另外,[日]大塚秀高《关羽的故事》(周兆新编《三国演义丛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原载日本:《埼玉大学纪要》30,1994年)涉及到清卢湛《关圣帝君圣迹图志全集》中的圣迹图及圣迹图所依据的王朱丹《汉前将军壮缪侯关圣帝君祖墓碑记》;洪淑苓《关公民间造型之研究——以关公传说为重心的考察》(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95年版)介绍了《关圣帝君圣迹图志全集》的内容。
④关于“关羽文献”的主要论著如下:颜清洋《关公全传》,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版,第307-308页;刘海燕《从民间到经典——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生成演变史论》,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27-135页;洪淑苓《文人视野下的关公信仰——以清代张镇〈关帝志〉为例》,《2006华人民间信仰学术会议》论文,台北,2006年;[日]伊藤晋太郎《关于关羽文献的本传》;[日]小久保元《关羽圣迹图的基础研究》(原题为《关羽圣迹图の基础研究》),日本:《中国语中国文化》5,2008年。
⑤除各文献的序跋外,也参看了[日]大塚秀高《关羽关系文献目录兼所藏目录》,《关于中国的“物语”文学的盛衰和其母题——以俗文学,尤其是俗曲与宝卷为中心》(原题为《中国における“物語”文学の盛衰とそのモチーフについて――俗文学、とりわけ俗曲と宝巻を中心に――》),日本,1996年;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所藏汉籍目录”(http://www3.ioc.u-tokyo.ac.jp/kandb.html)。
⑥[日]大塚秀高《关羽关系文献目录兼所藏目录》据孙殿起《贩书偶记》以该书的初刊年份为乾隆三十八年(1773)。
⑦???蕲阳子编著《万世人极——关公》第二卷,九州出版社,2000年版,第276、277页。
⑧?????田福生《关羽传》,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178、157、146、163、164、280页。
⑨除《三国演义》外,《三国志平话》和杂剧《关云长千里独行》中都有这个情节。
⑩《三国志平话》、杂剧,以及除嘉靖壬午本之外的《三国演义》等。
???颜清洋《关公全传》,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版,第566、565页。
?[日]伊藤晋太郎《关羽的书信与单刀会——再谈关羽文献的本传》(原题为《关羽の手纸と单刀会——关羽文献の本传についての补说——》),《狩野直祯先生伞寿记念三国志论集》,日本:三国志学会,2008年版。
?此外,刘海燕认为,此信“似是表现自己的志向和对曹操的感激”。见《从民间到经典——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生成演变史论》,第132页。
?转引自C《关圣陵庙纪略》卷二《翰墨》。
?据F《关帝事迹征信编》卷三十《书略》,清杭州无名氏撰,共五卷。
???????转引自F《关帝事迹征信编》卷十二《轶闻》。
?按:当作“天威不违颜咫尺”(《左传·僖公九年》),其意思是天鉴察不远,威严常在面前。
???刘海燕《从民间到经典——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生成演变史论》,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32、133页。
?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六《关云长封金挂印》出现关羽辞曹操书,但文字与此信完全不同。
?引自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83页。
?参看《三国志·武帝纪》、《关羽传》。
?《小窗自纪》卷四,见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03页(此书于1983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初刊)。
?引自陈翔华主编《三国志演义古版丛刊五种》第一册,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5年版,第376页。
?分别参看[日]上田望《〈三国志演义〉毛评本的传播》,《文学遗产》2000年第4期;[日]中川谕《关于继志堂刊〈三国英雄志传〉》(原题为《继志堂刊〈三国英雄志传〉について》),日本:《中国-社会与文化》(原题为《中国-社会と文化》) 20,2005年。
?如上文所述,《慰先帝书》是把《三国演义》中刘备走荆州前关羽安慰他说的一段话修改写成的。但“关羽文献”中它明明是写给刘备的一封书信。那么关羽何时会有可能写安慰刘备的书信呢?如田福生所说,在曹营知道刘备踪迹后书写很自然。
?各“关羽文献”的篇章尽管内容类似,但篇名有所不同。本文把收录关羽翰墨的篇章都统称为《翰墨》篇。
?D《圣迹图志》有两个《翰墨》篇,篇名分别为《圣帝翰墨》、《圣帝文辞》,关羽的书信见于《圣帝文辞》。
作者单位:日本东京都千代田区三番町6-16二松学舍大学
责任编辑:胡莲玉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