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大师频出 黔书传远

时间:2023/11/9 作者: 贵阳文史 热度: 17828
朱良津

  何威凤:青藤龙友风流继

  何威凤(1853-1918),字翰伯,号东阁、藻篁,还有一个别号叫“七癖”,就是嗜好琴、棋、书、画、诗、酒、花成癖之意,贵州清镇人。光缮乙酉年(1885年)中举,不仅在书画创作方面,而且在诗词文章方面他都擅长。无论是在作为他家乡的黔贵大地,还是在像当时的北京这样人才济济的地方,他横溢的才华都使他名冠一时。

  他自小失父,得同治时进士、清代贵州著名画家周之冕器重,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对他进行教育抚养。在京考进士期间,曾经有一段时间在北京的南学就读,其于诗词文章中迸发出的那种难以遏制的才情令人们刮目相看,加之精于书画,因而声名鹊起,在南学中被号为“南凤北龙”中的“南凤”。何威凤在北京的这段时期里,结识了作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的翁同稣和湖南名士国学大家王闽运。翁同稣与他来往频繁,当他们谈到国家大事时,何威凤引古证今,应对如流,翁同稣对他十分器重。他因病卧床,翁同稣还亲临床前询问,以翁当时的身份能够这样做,可见对何威凤的极度重视。据民国《续修安顺府志》载:“威凤善书。李鸿章曾谓翁同稣曰:‘迩来见何威凤所书字体,技巧娴熟,得力于欧阳率更三十六法,实为今世不可多得之人也。翁同稣曰:‘观其点画,藏力于内,筋骨显然;其雄秀潇洒,道劲挺拔,令人生爱。此人初学右军父子《乐毅》《黄庭》《洛神》;继学颜欧与秦汉魏晋碑版,皆能别开生面。”二人对何威凤的书法给予了充分肯定,且对其吸收过的各家风格并融会变通作了透彻分析。

  何威凤虽然才情出众,先后在庆亲王和甘肃布政使岑春煊手下供职,但是生性耿介,不愿随应流俗,以至于人生经历曲折坎坷,屡屡遭挫,个人抱负不能得以实现,最后回到贵阳。晚年以讲学和出售书画为生,享年65岁。

  何威凤的书画作品不仅流传数量颇大,而且有着鲜明的个性,彰显了自己的风格。流传在外的暂且不论,就在本省流传的作品而言,已是不凡。长期生活在北京的著名学者、书画家姚华,曾写下两首赞扬何威凤的诗,其一:“青藤龙友风流尽,三百年来访旧闻。几见乡邦才子笔,萧条异代又逢君。”其二:“当年十字辜君约,老去诗篇尚薄才。惭愧前头三绝在,春明何许问萧台。”对这首诗,作者还有一段注释:“戊戌予北上京师,识翰伯于樱桃斜馆,未及深语而去。庚子作乱,君归里后,蓦然相逢,便以幅纸索十字,迟迟未报。君已归道山,今几二十年矣。”这两首诗是收入姚华诗文集《弗堂类稿》中的三首题何威凤画凤诗中的两首。前一首是说在明代的大书画家徐渭和杨龙友之后,自己的家乡又有何威凤这样的书画人才,他感到自豪。第二首作者表述往昔与何相聚匆匆,没有来得及促膝深谈,当他再回忆往事时,已物是人非。

  何威凤的楷书,笔画时而显得方正,时而显得圆润,在笔画的转折处行笔轮廓分明,字的感觉刚劲平直,书风清丽而富力感。楷书对联“三边坐镇庐龙寨,八法兼通罗马文”,因其是纸上墨迹,并且装裱成卷轴,保护得较好,品相不错,虽然经历了一些年代,基本还保持着作品原本的精神。这件楷书隐约可见到欧阳询、褚遂良的一些特点。和罗文彬比较,他的书法除那些刻意模仿前人笔迹的作品外,展示自我创造的作品比较多,不对古人亦步亦趋。除此以外,这副对联笔画光洁,仍有些受馆阁体书风的影响。

  留意何威凤的隶书,如已经提到的那副五字对联“卌年一钝汉,半世两维摩”,所表现出的艺术品味,不难断定这件作品是他在当时所创作出的隶书中的上乘之作。这10个字写得大气磅礴,一看就是直接从汉朝的碑刻摩崖字中吸取了足够的营养,有《乙瑛碑》、《史晨碑》、《礼器碑》的笔画特征,也有原在陕西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上的《石门颂》的那种字体朴拙疏朗的结构特点。这些汉代刻字的风格,在他书写的这副隶书对联中被兼收并蓄,演化成他自己的风格。可以这样评价这件墨迹:书法隽美、开展,得汉古隶笔意。

  何威凤的篆书,所见到的都是在那些各体兼容的作品中。他各体擅长,在创作上喜欢采取几幅并列的条屏形式,有利于他将自己兼擅多能的能力集中展示。他的楷、隶、篆、行四体书条屏,正好将四种书体写在一起,组成为一堂屏。

  他还有一本《四体书册》。这本册页写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册中所书写的内容是他的五首自作诗,分为五段写成,每段后面均有题记。用楷、隶、篆、行四体书混合书写,字迹大大小小,各体书法,变化多端,各种大小不同的字相杂其间,非常丰富,也是作者在书法上兼擅能力的集中表现。这些册页、条屏中的篆书有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作者均采用了圆转饱满的行笔方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以篆书为主的作品中,在内容书写形式的设计上也不乏新颖构思,如在他的一本书画扇面集册里,有一页团扇面上,右书“杏坛”两个篆字,左边是一段行书题款,两种书体各占扇面的一半,那篆字写得光滑圆转,饱满的墨色没有任何干枯的笔触,颇似铸造在金属器物上的铭文。行书题款写得大小相间,笔画粗细干湿兼济,灵动飘逸。在这张尺幅不大的扇面上,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种严整、一种飘洒,对比之中,相得益彰。

  在贵州省博物馆早期的文物征集中,就曾收集到一件何威凤自己所写的润格横幅。所谓“润格”,也称“润笔”,就是买卖书画的价格。这件润格横幅是他为自己出售各类形式书画所定的一个价目表,用行书写成,内容分两部分,前面书写的是关于买画的启事,后半部分即是具体的条例。从内容上看,是他在北京时卖字画的招贴,各种字画的出售都分别定价,如扇面多少、条幅多少等等。这件润格横幅早先被清末的贵州收藏家当成书法作品收藏,后来转藏到贵州省博物馆。这件文物不仅可以让我们欣赏到何威凤的书法,也可作为研究历史上书画商品化的第一手材料,恐怕也是现存反映清代贵州书画家这方面情况的唯一材料。

  何威凤耿介的个性使其命途多舛,其艺术也没有得到很好地传扬。他有诗集《何东阁诗草》若干卷、文集《芋轩诗文稿》6卷传世,还有少量诗歌文章见于他的书画之中。综合他的诗文书画成就,在清代的贵州,他和罗文彬、郑珍、袁恩辑等人一样,都是学养深厚的书画家,都是贵州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

  严寅亮:榜题天语动神京

  严寅亮(1854-1933),字弼臣,号剩广,别号碧岑、阳坡山民、阳坡居士等,土家族,贵川印江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举人,次年去北京,在国子监供职,继续深造。后赴四川做官,清朝灭亡后回贵州,在学校任过教,在军政部门任过闲职。1933年,80岁时病逝于贵阳,归葬印江。有诗集《碧岑诗抄》流传。

  严寅亮自幼喜爱书法,少年时期在家乡就颇有名气,擅写榜书。后得御史魏金容指点,上学秦汉碑崖,下习魏晋名作,眼界拓宽,长进极快。光绪时,为慈禧太后祝寿的北京颐和园建成,为了这处皇家园林内各处悬挂的匾额、楹联的题写,朝廷广泛征集当时京城里擅书者的书法墨迹。慈禧太后在众多献上的作品中,对贵州印江人严寅亮的书法偏爱有加,并赐给他两方印章作为奖励。严寅亮的字便因此被刻在匾牌上,挂入颐和园中。此后,他的书法价格倍增,颐和园中题字成了他荣耀一生的事情。

  严寅亮喜欢盖两方印,一方椭圆朱文印“宸赏”,意思是帝王亲赏。一方有龙纹边饰的长方形朱文印“曾应颐和园榜题”。他每每以钤这两方印来告诉别人他的这段荣耀经历。总观严寅亮的流传书法,多以行书为主,行楷和楷书作品比较少见,其他的书体还未曾见过。从形式上讲分两大类,除装裱成卷轴的纸上书法墨迹以外,还有刻在省内外各名胜古迹中的石上诗文。严寅亮的作品有多少收藏很难统计,仅在贵州省博物馆里的珍藏,就有《行楷条屏》、《行书条屏》、《节录圣教序行书屏》、《论书行书屏》、《文心雕龙摘句行书中堂》、《行书立轴》、《行书七言联》、《行书八言联》等等。从中可以看出,严寅亮与何威凤一样,都喜欢创作条屏。不同的是,严寅亮所写的书体大多为行书和行楷书、楷书,表现了他在书法上专攻的特点。当然,仅我们所见到的这些作品,未必就能断定严寅亮的创作仅局限在行书、行楷书上,但至少能够说明书写这些书体一定是他生前创作的主流。严寅亮的行书学习宋代人风格的特点比较明显,譬如他的《行书立轴》:“东坡先生未归时,自种来禽与青李。五年不踏江头路,梦逐东风泛频芷。江梅山杏为谁容,独笑依依临野水。此间风物君未识,花浪翻天雪相口。明年我复在江湖,知君对花三叹息。”题款:“己酉夏奉耀庭仁兄属,寅亮。”钤朱文印“蓬山留翰”,白文印“寅亮”,明显在刻意模仿和糅合北宋两大书法家苏东坡和黄庭坚的行书风格。这首诗很可能是他自己所作,在这首诗中他少写了一个字。这幅字的书写时间是1909年,正好是清代最后一个皇帝宣统登基的那一年。这张字上钤着“蓬山留翰”这方印,和“宸赏”、“曾应颐和园题榜”一样,都是向人们提及他曾留字于颐和园中这件让他感到骄傲的事。这件作品笔法浑圆,风格清劲,恣肆道美,其字形活泼多变,内紧外松,气势开张,便是黄庭坚《松风阁诗卷帖》所呈现出的特点。另外在运笔上,又有苏东坡那种用笔月酬士、棉中裹铁的意味和字形端庄富有姿媚的感觉。可见他对黄苏二人的书法是用了工夫的。

  严寅亮的楷书具有代表性的不是纸上的墨迹,而是镌刻于石上的字迹。有一块《改修铜江书院记碑》是其用楷书抄录的。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铜仁府知府陈廷梁在将已经陈旧的府署改建成铜江书院,自己撰写了《改修铜江书院记》,并请当时在铜江书院里讲学的严寅亮抄录,镌刻于石碑上。这块碑已经被列为珍贵的文物保存,是不可多见的严氏楷书遗迹。该碑上的楷书风格吸收了不少北朝魏碑特点,主要是圆笔魏碑的风格。

  或许就是因为严寅亮题字于颐和园的影响吧,所以在不少地方都有他的石上书法遗迹,分布在四川、贵州两省,包括成都的杜甫草堂、望江公园,贵阳的黔灵山麒麟洞、修文阳明洞,黔东南的黄平飞云崖,铜仁的印江丰瑞桥等地。据说铜仁梵净山、安顺黄果树也曾有他的题字,其写黄果树瀑布的一副对联最负盛名:“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霞似锦,何必梭织自天成。”只可惜我们看不到作者书写如此富有想象力的对联的墨宝了。

  (作者系贵州省博物馆副馆长)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