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鱼梁河上的石拱桥

时间:2023/11/9 作者: 贵阳文史 热度: 18037
罗必鼎

  本世纪第一个10年,在龙洞桥(老桥)上游约百米处、木头寨前,修建了“油小线”的高架桥,无论高度还是长度,都超过了新的见龙桥。三拱的龙洞桥与见龙桥相距约百米,在新的见龙桥上凭栏而望,依次是见龙桥、龙洞桥、高架桥,3座桥只横跨了200米空间,却经历了600年时间!它们构成了龙洞堡独特的桥梁景观。

  龙洞堡·见龙洞·见龙桥

  龙洞堡包含老街和新街两部分。老街上多为石板平房,菜农聚居的地方,和木头寨隔河相望。由贵阳起步的古驿道,经图云关、鱼梁河上的老桥(龙洞桥)、罗里木、永乐堡抵龙里。龙里长坡岭古驿道,有约1公里保护完整的路面,足以让现代人领略川黔古道昔日的风貌。新街的石板房是不带厢房的,也没有堂屋里的神道牌位,居住的绝大多数是本地人。黔桂国道跨新桥(见龙桥)穿新街,过见龙洞、黄泥哨、谷脚达龙里。晴天汽车过,公路上尘土飞扬,路人无法躲避。

  龙洞堡,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的老年人都把“堡”读成“圃”(音),“永乐堡”亦如是。龙洞堡地名的来源不知地方志有否记载,但应与两点有关:

  一是“十三公里”处的“见龙洞”,本地人称之为“干龙洞”。洞内靠顶部壁上有3个斗大阴刻楷书大字“见龙洞”,是明代贵州副都御史郭子章题写。贵州自明永乐十年(1413年)建省后,便纳入大明王朝的版图。史册记载与传闻大都打上“朱红”的印记,见龙洞也不例外。相传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政变,当他带兵冲进京城,建文帝已不见踪影。那个被篡位的皇帝唯有亡命天涯才能躲过劫难。据说建文帝逃到贵州,平坝的高峰山、永乐堡、龙洞堡都留下了他避难的踪迹。见龙洞就是有人看见这位逃难的真龙天子睡了一宿而得名的。民间是这样传说的:建文帝被追杀,躲进了山洞,赶来的人追至洞口,正在迟疑往前追还是进洞搜时,只听见洞口树上有只小喜鹊叫道“在这里,在这里”。得到提示,一干人就要闯洞,但见洞门布满了蜘蛛网,显然适才并无人进洞,亡命之君得以漏网。告密者从此便落了个“点水雀”的恶名。而救驾的蜘蛛(知“朱”之谓也),也因功而永远拥有“张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的特许。“飞来将”,不只是蝇、蚊、蛾之类的小昆虫,而是包括了“点水雀”那样的小鸟。郭子章题写“见龙洞”,可视为传闻的佐证和简约的文字实录。本来就是一个小小的天然溶洞,由于传说在此“见人中之龙”,又有名人题字在壁,这个“见龙洞”不想出名还不行。这就可以套用刘禹锡《陋室铭》中的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来印证了。凭此人文景观,贵阳市政府在1983年把它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龙洞堡第一个市级文保单位),可以说是得其所哉。

  二是“堡”。堡是明代屯兵之所。贵州既已辟成大明疆土,屯兵卫边即是治国方略,中央集权才能得以巩固。史书上称明成祖的永乐帝,一般的评价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好大喜功”:铸“永乐大钟”、修《永乐大典》、派郑和率船队七下南洋,是超越历史的;就连对不肯为他起草即位诏书的方孝孺灭“十族”(把方先生的门生拼成“第十族”)的残酷,也超过了历史上的帝王。龙洞堡附近的营盘古堡遗址,足以让人想像当年驻扎军队的情形。龙洞堡、永乐堡与安顺的屯堡均属此类。可见,龙洞堡的地名与以上两点不无关系;而且,“见龙桥”因“见龙洞”而得名也应是顺理成章的。奇怪的是,在修建见龙桥纪念碑上,时(民国十八年,即1929年)任贵州省政府主席毛光翔,谈桥的命名缘起时避开见龙洞不谈而这么写:“余因忆杜子美诗云‘日落青龙见水中,遂以‘见龙命桥名”,此说确有附会风雅之嫌。惋惜的是,嵌于桥护栏石中间的“见龙桥”(桥,写作“礄”,桥名碑,大字行书);“见龙桥建成纪念碑”(中楷),以及桥头竖立的另一块桥名碑(大字繆篆),“文革”中竟被当作“四旧”毁掉了。此后,见龙桥的文化内涵、和谐的视觉美随之消失,龙洞堡最壮观的石拱桥被毁容了。见龙桥是最能忍辱负重的桥,不因此而有所懈怠,默默承载着往来的车辆人流,承受着那段沉重而屈辱的历史。

  我于1959年4月底由广西宾阳县到龙洞堡投靠外婆,她在见龙桥头建了栋一楼一底的石板房,开了饭店。那是1951年初的事。外公带着外婆于抗战胜利前夕到贵州,在龙洞堡安家做生意。外公是湖南长沙人,抗战时期一直在桂系军阀李宗仁开办的四十四兵工厂制枪车间(设在柳州鱼峰山的山洞里)干着高级技师的活。柳州沦陷前,随兵工厂外迁到昆明、四川叙永,最后到了贵州的矿山机器厂(兵工厂人员后又并入花溪机械厂)。久乱思安,辞职开了店。依了在宪兵队里当差的侄儿的主意,选了汽车检查站对面这个交通要冲地点建了“湘江旅社”,兼营饮食。匾牌是外公亲笔书写的,他多次在众人面前夸耀:那是龙洞堡最好的书法。我觉得没有“见龙桥”那3个字好,只是不敢在他面前说。外婆是个好强而能干的人,在经营理念、烹饪操作、接人待物等方面常常和外公发生碰撞,最终是分开经营,外婆则选了见龙桥头建店。我一直以家住见龙桥头而自豪。

  姨妈当过小学教师,常于言行中流露出文人气质。她对我讲了关于见龙桥的传说:站在“见龙桥建成纪念碑”前,每当夕阳投射在对面的悬崖峭壁上,就有“龙门”两个大字映照在水中,要有缘分的人才能看得到。于是,我常常在日落时站在桥上,凝视反射夕阳的水中石壁,却从未见过“龙门”二字。于是认定自己是与龙门没有缘分的人。

  1968年,外公去世,86岁;1985年,外婆去世,99岁。次年,父母离开龙洞堡到贵阳和我同住,此后便极少到龙洞堡。2005年的某天,我站在新的见龙桥上,居然看见了对面峭壁上红色的“龙门”二字摩崖石刻。而此时的我不仅毫无惊喜之意,反而平添了莫名的惆怅:不只因为看见的并非夕阳下映照在水中的“龙门”,而是不能站在建桥纪念碑前看见水中的“龙门”,更是因为,见龙桥边的家中,早已消散了外公、外婆、父母、姨妈等人的身影和话语。

  见龙桥是一座三拱石桥,高约15米,是黔桂国道的第一座大桥。

  上世纪80年代末,在距见龙桥5米处的下游,建成了新的钢筋混凝土大桥,高度约有20米。石桥见龙桥的作用即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被辟为农贸市场,整日人流熙攘,污水遍地,面目全非。我进到农贸市场,想看看见龙桥旧日的面貌,这才悟到苏轼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说理竟如此透彻。所幸的是,见龙桥因此而保留了“全尸”,虽然有悖“士可杀而不可辱”的经训,却唯有无奈而已。

  本世纪第一个10年,在龙洞桥(老桥)上游约百米处、木头寨前,修建了“油小线”的高架桥,无论高度还是长度,都超过了新的见龙桥。三拱的龙洞桥与见龙桥相距约百米,在新的见龙桥上凭栏而望,依次是:见龙桥、龙洞桥、高架桥,3座桥只横跨了200米空间,却经历了600年时间!它们构成了龙洞堡独特的桥梁景观。

  只存在相片里的鱼梁桥

  位于见龙桥下游3公里处的鱼梁桥的命运就悲惨了。那是一座造型别具一格、雄伟的单拱石桥。与常见的单拱桥不同之处在于:一根比桥拱略宽的石砌大柱将桥拱一分为二,名副其实的中流砥柱。俯瞰桥面,则是两个半圆与矩形的结合。鱼梁桥雄跨在深谷之上,比见龙桥还显高大。据说1934年底,红军长征往龙里过黄泥哨前曾经由此桥。桥头的山岗上有几个碉堡,封锁着桥面。红军之所以选择鱼梁桥为行军路线而不选见龙桥,固然是因为前者更为偏僻。在黄泥哨,红军与围追堵截的中央军展开了激烈战斗,虽受挫,仍继续北上至遵义,在那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20世纪60年代,我曾两次游览了鱼梁桥。21世纪初,9个高中同学旧地重游,只能对着潜藏水底的桥基凭吊。在它一侧3米处,修建了新的钢筋混凝土桥梁,一座同样不通汽车、却毫无历史价值、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桥梁。为此,我曾写了首绝句以表达失望的心情:雄跨山间直挺腰,疾风骤雨抚毫毛,当年勇士长征过,魂旅如何觅旧桥?鱼梁桥的被消失,是那些有怀旧情结的人心中永远的伤痛。

  独善其身的龙洞桥

  龙洞堡历史最悠久的石拱桥,当推龙洞桥(老桥),也是鱼梁河上最矮小的桥。贵阳市政府把它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立碑后(2003年,比见龙洞晚了20年),人们才知道它的大名叫“龙洞桥”。始于贵阳的古驿道,先跨过图云关下的图云桥(羽高桥),翻越图云关后就来到了龙洞桥。这是一座明代修建的石拱桥,造型独特美观:桥面连同引桥不在一条直线上,形成一个大写的S;且由宽渐窄,线条变化平缓。桥身曲线突出处,是最大的桥孔与中间桥孔交界的桥墩,正迎着水流湍急处;桥墩突出形成一个“劈面”,把大流量的水分流到大桥孔中,此处也是桥体最厚实之处。桥的设计符合力学原理,这就是它600年间经历了无数次洪水冲击而屹立不倒的原因。桥孔的设计与一般的石拱桥也不同,桥拱是由大而小的3个半圆,这就形成了特别的美景:随着不同的水位,桥孔的倒影只能有一个正圆出现。桥面两旁的护栏石条早已荡然无存,就连先前掉进河中的两根石条,也一同成了附近人家的建房基石。倒是桥两旁丛生的灌木藤蔓,于贪欲者毫无用处,留下它把老桥打扮得愈发古朴别致,不经受过往车辆的震动,只悠闲地迎来送往,接受人们的欣赏和拍照。我们的祖先造桥时,设计符合科学原理,使桥实用耐久、造形美观而又个性突出。

  老桥的两侧,每逢盛夏便是天然的游泳场,引来龙洞堡及贵阳众多的人到此消暑。浅水处,长着青苔的石板下,便是螃蟹的藏身所。我儿时的邻居蒋小狗,一会儿工夫就能捉到半鱼篓;而那些深水处的螃蟹,他也能用狗尾草钓上来。钓鱼捉螃蟹,龙洞堡街上没有谁比他的本领大。尤其是在水流湍急处“刷白条鱼”更是他的绝招,我亲睹他一竿提了3条,原来一根鱼线下挂了3枚鱼钩!外婆多年来都是他的第一顾客,我们餐桌上常常见到的鱼蟹,大多出自于他。

  龙洞堡,能给予人极大愉悦的自然景观,首推老桥。

  老桥,是鱼梁河上独善其身的石拱桥。

  老桥,在我心中,魅力永恒!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