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莲花坡周边的胜迹

时间:2023/11/9 作者: 贵阳文史 热度: 16972
刘隆民

  莲花坡位于环城东路中段上,是贵阳一个小有名气的地方。它不仅名字诗意盎然,而且周边的胜迹颇多。仅以重要的来说,就有君子亭、文昌阁、九华宫和阳明祠。

  君子亭在莲花坡西坡的城墙下,它的后面是华家阁楼,前面过去是一片荷塘。目光越过荷塘,可遥望扶风山的阳明祠。此亭呈长方形,由8根石柱支撑,形制古朴大方。贵州巡抚潘伟如、许兆椿都撰文歌赞此亭:“莲出清波,花如人面;云开远岫,月到天心”;“傍郭临池,坐览烟波迟素月;浮香送馥,人来殿阁扇熏风。”这些对联形象地描绘了君子亭的清幽风光。光绪十二年即1886年,君子亭重修竣工,恰逢贵阳人赵以炯考中状元,李端棻从北京撰联寄筑刻于亭上:“游钓记芳踪,重看莲沼波清,君子高风同仰止;秀灵钟间气,为报杏林春满,状元及第正归来。”此联充分地表达了李端菜对乡梓赵以炯开贵州点元之始的欣喜。

  君子亭大概建于嘉庆年间,至今已200余年历史。之所以命名为“君子亭”,是因为仰慕王阳明的学识和品格,君子亭的选址和朝向就饱含着对王阳明的敬意。王阳明在修文以“君子亭”名一小亭,并作《君子亭记》。此处也以“君子亭”名之,因此清人李宗坊说:“新建君子亭,为阳明也。”之后在亭前水塘广植莲花,莲为花中君子,“君子亭”的内涵就更丰富了。同时,人们也在清末民初把莲花塘所在的这个坡,呼之为莲花坡。

  我的家就在君子亭下。记得解放初期,君子亭还完好,莲花塘也倩影犹存。现在君子亭只剩下几根石柱,荷塘也早已填平了。所幸的是,君子亭虽已不存,但它所寄寓的对王阳明的敬重已变成了“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精神,莲沼清波虽已消失,但因它而得名的莲花坡却永远地成为了贵阳极富诗意的地名。

  文昌阁在莲花坡的南面几十米处,这里的老地名叫老东门。因为它是贵阳老城的东门,故叫“老东门”。贵阳新城的东门叫“新东门”,在环城东路北段上。老城东门的月城内,雄立着饮誉海内外的文昌阁。此阁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为三层三檐不等边九角攒顶结构。修建此阁的目的,是为了昌盛文风和扶掖教化,因此供奉奎星、文昌和关羽。贵阳文昌阁建筑结构奇特鲜见,引起国内外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是贵州省、贵阳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昌阁旁,还留有一段古城墙,见证了贵阳城600年的历史。

  从文昌阁到省医一带,过去并没有路,是个大凹子,周围地区的垃圾都往这里倒,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渣渣坡”。解放后才用泥、石填起来修了马路,把老东门同对门的阳明祠、东山一带连起来,因此解放前贵阳东面的村民百姓要进城,大多都要从莲花坡南面上来,到老东门的丁字路口,再由此往南、往北或往西走。这个丁字路口,也因之变得很热闹。这里有开茶馆的、开香烟铺的、开鸦片烟馆的,有卖米的、卖菜的、卖柴的,有理发的、算命的、看相的,三教九流,样样都有。那时,凡是要去阳明祠或是上东山游览的骚人墨客,都要从这里经过;从东山方向进城的马驮子,也必须经过这里。解放前,在三四公里的环城东路上,就数这老东门和红边门最为喧闹了。

  九华宫在莲花坡的北坡。这九华宫是江南会馆的别墅,是江苏、安徽、浙江等省联合修建的。九华宫占地面积虽然不算大,但建筑精致,景色秀丽。贵阳有湖南、江西、四川、两广、福建、云南等地的会馆十几个,但九华宫似乎更特别,对联不仅多,而且很美,显得更富江南才气,更有文采。向义先生所集《贵山联语》中,载两广会馆13联、湖南会馆12联、浙江会馆7联、四川会馆5联、云南会馆5联、江西会馆4联、福建会馆1联,而江南会馆却达16联之多,可见其联之多之精。比如“越千山万山,年年作客登楼,记否空江烟景;乐今雨旧雨,处处赋诗把酒,怡然去国心情”;又如“秋来黄叶成村,把酒忽生归棹想;雨后青山满郭,登楼权当故乡看。”楹联既描绘了九华宫景色,又饱含这些宦游黔中人士的浓浓乡愁。可惜此馆频遭破坏,还驻过兵,到解放时已不成样子。1951年在它的地址上建东新小学之后,这个会馆就彻底消失了,莲花坡北坡的这个胜迹,也从此名存实亡。

  我读贵阳师院时,宿舍就在东新小学旁边,推开窗子,可以看到东新小学的全貌。另外,我从学校回家时,必须从东新小学门前经过,每天起码要从它面前过两次。听人说在东新小学教师宿舍处还立有九华宫的一块碑,我还顺路去看过。

  阳明祠在莲花坡东面几百米处,是贵州有名的胜迹。它在扶风山下,是一组古色古香的建筑群。明朝时候,这里是个佛寺,叫扶风寺。嘉庆十九年即1814年,贵州巡抚庆保在扶风寺内东部的空地上,修建了祀奉王阳的专祠即“阳明祠”。后经张鞘、唐炯、罗文彬、丁宝桢等官绅的努力,才建成现在的样子。

  享堂为阳明祠的主体建筑,中有王阳明朝服巨像,像右刻隆庆二年即1568年明穆宗追赠王阳明为新建侯的敕书。殿角左方,是日本东宫侍讲文学博士三岛毅赞颂王阳明的刻石。享堂外的游廊边还有数十方石刻,是清代钱大昕、袁枚、翁方纲、成亲王、阮元、何绍基、郑珍、莫友芝等学者的题咏。很值一说的是,这些刻石,都是金石大家罗文彬精选、书法大师袁思毕双钧上石、名士文俊生镌刻,用了4年时间刻成的,书艺价值极高,其拓本在国内享有盛誉。我母亲说,在旧社会,她的一位熟人还专靠

  拓这些碑刻卖维持生计。可惜在“文革”中,这些珍贵的碑刻全被砸烂。幸好在“文革”前夕,省博物馆的某先生用相机把一方方石刻记录了下来。我们现在看到的石刻,据说就是“文革”后根据这些照片重刻的。省博物馆的这位先生,为贵州文物的保护,做了一件功不可没的事。

  民国五年即1916年,在扶风寺内的西面建尹道真祠。尹道真生在正安县,汉代学者,师从写《说文解字》的许慎,是走出贵州向中原学习的第一人;学成之后回乡教书,传播中原文化,为贵州教育的先驱。道真县之辟建,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大人物。尹道真祠内有洪亮吉、康有为题写的横匾。洪亮吉是乾隆、嘉庆年间的大学者,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人口控制的先知先觉。现代大戏剧家洪深就是他的六世孙。康有为自不必说,尽人皆知。尹道真祠有这些名人题匾,很难得。

  由上述可见,人们常把这一带说成阳明祠,其实并不准确,因为这里不仅有阳明祠,还有尹道真祠和扶风寺。只是因为王阳明的名气太大,人们就用它来概称这一组古建筑群而已。

  莲花坡的周围,还有不少胜迹。可以说,莲花坡不仅名字诗意盎然,而且它的周围还闪耀着贵州历史文化的璀璨光辉。

  (作者系贵阳学院教授)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