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樟园内的古宅就像耄耋老人,也曾“背景离乡”,如今“叶落归根”,佐证了岁月的变迁,沉淀出贵州千百年来文化交融的历史。他脸上镌刻着沧桑,内心蕴涵着故事,而那些动人的故事,在一花一叶中吐露芬芳,在一砖一木间悠然流淌。
追溯人类文明的起源,远古的先祖们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产生了社会文化,建筑作为环境改造的一部分,不但为人类提供者肉体与精神的庇护,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开始承载着社会与人文的思想观念,成为了人类文明的表现方式与物化形态。
在贵州文化发展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里,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的融会贯通,在建筑中,文化的多元并存与融合发展也被彰显出来。从长江中下游流域辗转迁徙而来的苗族先民,结合贵州山区地理特征与自身传统的建筑工艺而创造出吊脚楼;明朝时期调北填南屯军为民的政策,让来自江南的屯堡人祖先,将徽派建筑理念带上贵州高原。先人将智慧融于建筑之中,在长期的繁衍生息中诞生了新的文化。
今人的所思所想,也有着与古人共通的默契,古人借他山之石以攻玉,成就了贵州鳞次栉比的建筑风格;而今人取一念,置一景,筑一城,又何尝不是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的妙手偶得呢。
位于贵州省贵阳市龙洞堡区域的多彩贵州城,正是贵州多元文化沃土上平地而起的一座生态旅游综合体,也是一处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平台、以创意为纽带的新文化地标,在多彩贵州城内各式各样的建筑里,贵州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尽览无遗。
庭院深深,香樟满园,黔文化交流中心是多彩贵州城里一处幽境所在。已逾百年的香樟林木与青瓦白墙的古典建筑相得益彰,顺着林荫小道走向古宅,脚步会不由自主地放慢。再精致的房屋也需要美好环境的相衬,这一理念中西皆然。19世纪著名的建筑师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的构想,而田园诗人陶渊明更是毫不掩饰他对“桃花源”的向往:“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花草树木总让人亲近自然,也增添了房屋院落的生命活力。
鸟语虫鸣轻吟出一片盎然的古意,走近房屋跟前,心情已被熏陶得大好。3幢明清时代的古宅——桢槚阁、英华楼、都统楼比肩而立,它们曾经的主人在贵州历史上赫赫有名:洋务运动先驱丁宝桢,晚清著名外交官黎庶昌,平三藩的副都统谷丰,这3位贵州籍名人在各自的领域里声名斐然,是贵州的骄子。如今通过故居的移植与重构,让3位老先生成为了邻居,也向我们缓缓展开了一幅充溢了贵州名流生活点滴的画卷。
3幢古宅因为与贵州有着密切的渊源,通过整体搬迁改建的方式重新矗立在多彩贵州城的香樟园内。建筑是凝固的文化,但凝固的建筑却因为有了与贵州相通的文脉和史脉,显得愈加灵动。想着这些贵州籍的历史名人曾经怀揣梦想奔赴他方,通过自己的努力创下大好基业,如今一切又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这何尝不是一种文化反哺?衔一株草木拈花弄月,古宅焕发了青春,历史与文化也在其中得以传承延续。
桢槚阁双套石门上的砖雕额匾,是康熙御笔“厚德载福”4字。英华楼门额上是曾国藩亲书的“英华钟秀”,昭示出房屋主人彼时的位高权重,而建筑上外形上展现出来的马头翘角高墙、错落有致的墙线,却透露出几分庄严整洁的美感。整体建筑面阔3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阳光从位于厅堂前方的天井洒落下来,让入屋之人笼罩在暖意之下。
这种内屋结构为木质骨架、外墙砌以砖瓦的风格,与贵州黔北民居一脉相承,其缘由正是黔北民居在巴蜀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借鉴了江浙一带徽派建筑的元素。各种地域的文化在贵州留下了或深或浅的足迹,又因贵州本土的特点得以创新,最终殊途同归。
屋内的书画卷轴,将本已悠久的宅第装点得更具历史厚重感,而重新添置的西洋古典家具,也让中西方文明有了一次亲密接触的机会。旧时的陈设佐以凸显贵州民族特征的银饰、铜鼓、苗绣、傩面等物件,不仅勾勒了历史的深度,也拓宽了文化的广度。民族文化与民俗文化通过一件件艺术品在屋内陈列有序地布满开来,有中国韵味、有异域风情,既有庙堂之高的雅致,亦有江湖之远的随性。
白砖青瓦马头墙,天井厢房夹正堂。无论是镂雕木梁还是溢彩琉璃,前人的音容笑貌已然远去。发思古之幽情,我们在追忆那些尘封历史的同时,依然可以创造着当下鲜活的文化。桢槚阁、英华楼、都统楼通过不同的主题策划,不再作为单纯的展示参观,它们摇身一变成了黔元傩、黔学院、黔香阁,兼具了非物质文化体验馆、高级宴会厅、高级学术交流厅的功能。不同的主题性质将文化传承与文化体验相结合,无论是专家学者亦或是友人游客,在古宅中领略文化的魅力,交流文化的心得,参与文化的互动,这样的方式,也许才能让建筑成为展现文化的最佳载体。
在黔元傩的晚宴上,一边品味贵州非遗美食,一边用非遗文化表演佐餐,恐怕是为这场黔文化中心游览留下最后也是最深刻记忆的体验了。传统的长桌宴被少数民族元素装点得颇具匠心,苗族繁复的银饰覆盖着餐盘,水族神秘的水书印制在筷套纸巾上,餐具也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感。随着穿着民族服饰的服务生将列入贵州非遗名录的美食一道道端上餐桌,桌前的舞台上,古老的傩戏正在上演,多媒体的三维展示屏上介绍着贵州经典美食的前世今生,灯光、歌舞、丝竹、鼓点,神秘而魅惑的民族风情扑面而来,在视觉、听觉与味觉的三重感受中体会贵州文化的多彩。光影之中,餐宴落下帷幕,美食的韵味还在灯影的光束中久久停留,回味着这场美轮美奂的表演,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意犹未尽。文化的汲取不仅是单纯灌输,建筑的艺术不仅是供人观瞻,用创意的升华赋予建筑以生命,赋予文化以新意,这才是贵州多元文化充实而饱满的内核。
在这片广褒多姿的大地上,从中原文化到荆楚文化、从巴蜀文化到滇越文化,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里,一座座饱含丰硕文明的建筑都在传唱着古老的歌谣,也协奏着今天的旋律。在每一处风光隽秀的村林中,在每一泊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在每一幢雕梁画栋的宅院里,贵州历史文化的印迹都有待我们去发现。
香樟园内的古宅就像耄耋老人,也曾“背景离乡”,如今“叶落归根”,佐证了岁月的变迁,沉淀出贵州千百年来文化交融的历史。他脸上镌刻着沧桑,内心蕴涵着故事,而那些动人的故事,在一花一叶中吐露芬芳,在一砖一木间悠然流淌。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