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绍兴四叠

时间:2023/11/9 作者: 岁月 热度: 15948
许冬林

  绍兴是精致的。

  好像是用五彩丝线密密绣出来的荷包,鸳鸯喜鹊荷花翠盖,那么灼灼生动。又像一个穿旗袍的女子,有玲珑婉约的身姿,她执一把小伞经过你身旁,经过,你觉得那天的风和阳光都是好的,是清芬的。

  绍兴是一座靠海的城市,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是真算古老的了,可是走近它,一点也不觉得它苍老。小桥,流水,书法的墨香,黄酒的酒香……这一切都在滋润着这座城市,清逸,秀雅,别具风流。绍兴,就这样不老在时光里了。

  在黄昏,登上一只乌篷船,橹声轧轧,闭了眼,仿佛自己已经是一个绍兴人。

  绍兴市内的河真窄真瘦,可是,也真长真有古意。青石或青砖砌就的河岸,蜿蜒随流水向前。在阳光稀薄的那些河岸的岸壁上,古老的蕨类植物从砖石缝里长出来,柔软的叶子在微风里颤动着,颤成了河水里一抹水墨般的倒影。

  卖黄酒的人家杏黄色的酒旗远远地招摇,在青黑色的廊檐下,仿佛这是东晋,又或是晚清。

  青灰色的小巷逶迤,行人的脚步不缓不急在暮色里,好像一首小令的平仄和韵律。

  乌篷船轻轻穿过一弯弯上弦月似的小桥,夜色就深浓起来。明月光洁,宛如银子锤出来的,斜挂在垂柳之上。长沟流月去,月亮在天上,也在水里。我们坐在乌篷船上,摇摇荡荡,在水上也像在天上。

  两岸的灯火人家,高低错落,呼应着城外的高低嵯峨的山岭,这是水墨皴擦出的唐人绘画。

  桥那么小,可是弯在夜色下的弧线那么美。船那么小,小得像一片飘落在水上的柳叶,可是依然载得起对绍兴的浓浓乡愁。绍兴的长街酒肆,绍兴的市井人家,无不在小巧婉约里又透出人间烟火的欢喜和亲切。

  绍兴是耐读的。

  一个城市,就是一幅展开的《清明上河图》。有古老的河流和乌篷船,也有现代的高楼和商厦。来到绍兴,读流水,读小桥,读市井,读风情,而最值得一读的,还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啊。

  兰亭在绍兴西南方向的兰渚山下,相传春秋时越王勾践曾在此种植兰花,东汉时又在这里建了驿亭,兰亭由此得名。而让兰亭闻名于世的,怕还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吧,这里曾是王羲之寄居会友之处。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和他的文朋诗友在兰亭集会。会上,文人们提笔磨墨,欣然做诗。王羲之仰看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俯视清流急湍,萦绕在兰亭四周,一时感喟不尽,宇宙浩大,而人生有期。于是为他们的诗歌写了篇序文,名为《兰亭序》,也叫《兰亭集序》,藉此抒发生死无常的悲喜和感慨。

  特意挑了一个好天气,天清气爽的天气,去拜谒兰亭。还是上午,太阳刚出来,一路走去,空气中散发着露水从植物叶子上蒸腾时的清气,好像东晋那个三月三的好天气。远远看见一片青灰色的瓦片在上午的阳光下,泛着淡墨般的莹润之色,一个个飞檐,好似书法里用力向上的一提笔,墨色斜斜插进满山的青色里,空气里立时仿佛有墨香在飘散了。我心里悠悠一荡:这是去见王羲之啊!

  进得一座古朴幽静的园子,放眼环视,鹅池,鹅亭,曲水流觞亭,右军祠,墨池,碑亭……每一处景,就是一个散发墨香的陈迹,就是一段风雅历史。

  王羲之生平除了爱书法,便是爱鹅了。他爱鹅,养鹅,养了一池子也有风雅之气的鹅。传说当时绍兴有一道士喜欢养鹅,王羲之就兴冲冲跑去道士那里观赏鹅,赏完了还不肯罢休,还坚决要买人家的鹅回去。道士说:只要你能替我抄《道德经》,我就把这整群的鹅全送给你。结果王羲之当真抄了,抄完后喜滋滋把人家的鹅用笼子装回去,自然是回去好心养着。

  今天,站在鹅池边,看满池碧水倒映着白云悠悠,倒映着垂柳依依,看白羽红掌的大白鹅在戏水鸣叫,恍惚觉得王羲之正在书房里临帖,一提笔,一抬眉,他看见了他的鹅群。

  想想,在家禽里面,鸡、鸭子、鹅等等,论风度气质,确实也就是鹅为上品。你看它朝天而歌时的气宇轩昂,你看它白毛浮绿水时的那种协调与图画美,你看它白到纯粹彻底不生一根杂色的羽毛,你看它挺胸抬头高昂迈步的步态……野逸,自由,才高,傲物,纯粹,这是鹅,也是东晋才子。

  “曲水流觞”,是真能见古人的风雅。为纪念那次风雅,后人建了“流觞亭”。亭前,一条“之”字形的曲水蜿蜒流向青青树阴里。有人在模仿古人曲水流觞,以饮料为酒,倒进纸杯里,让它在水上漂着,顺流而下……遥想千百年前的那个三月三,艳阳朗照,清风徐徐,山坡上的兰花飘散清香,王羲之和42位国家军政高官在这里纵谈国事,写诗品酒。他们把酒倒进杯子里,把杯子放在荷叶上,让酒杯随着荷叶从曲水上游漂流,漂到谁人面前,谁就要饮酒做诗。做不出诗的,就要再罚酒。那一回雅集,共得诗37首,汇集成册,这便是《兰亭集》。古人那里,拼的不只是酒量,更是才华啊。有才华地拼酒是秀,否则便是作秀。秀出来的是传诵千古的雅事,作秀的是一时间的热闹。

  其实,绍兴也有它淡淡惆怅的一页,这一页,写在沈园,写的是一个诗人的爱情。

  沈园,是一座宋代园林,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了,而成名,怕还是因为宋代大诗人陆游的那阕《钗头凤》罢。如今,园子还在,那一对爱人已经杳然于历史烟尘里,只留下一段关于爱情的忧伤在人间传说。

  当年,陆游初娶表妹唐琬,婚后生活甜蜜和美,可是后来陆游为母亲所迫,与表妹离异。一桩如花似锦的姻缘从此沦落凄风苦雨之中,各自飘零,各自心痛。

  十年后,陆游游访沈园,不巧在这里遇见已经改嫁名士赵士程的唐琬,唐琬征得丈夫赵士程的同意,给正要伤心离去的陆游送来酒菜,陆游感慨满怀,在墙上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自从这次重逢之后,尤其是读了陸游写在墙上的那首词之后,唐琬艰难沉寂下来的内心再次翻起潮汐。是啊,叫她如何能放得下那个少年时候与自己一起采菊缝枕的人?到底是一个值得陆游爱的重情的女子,唐琬后来在愁病交加中,也提笔写了一首《钗头凤》,来和陆游。这是诗词的唱和,更是情感和内心的应和。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倚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重逢与和诗之后,唐琬怀着爱情的疼痛,抑郁病去,永远离开了这个令她伤心的红尘。只有陆游,后来数次重访沈园,往事一幕幕在眼前和笔底浮现。她爱不动了,想不动了,她把思念丢给他一人了。

  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来访沈园,只看见墙上的伤心词,只看见陆游的塑像。那个爱着疼着的陆游,也不在了。主角退场,只留下这个演绎着惆怅爱情的舞台。

  在这个满城柳色深绿堆叠浅绿的夏日,我来到沈园,一个人静静地,静静地走着,唯恐踩疼了他们千年的思念。

  园内的池塘里,荷花正盛开,粉红的花瓣层层叠叠,像恋人的裙裳在风日下飘荡展开,那么美,那么招摇。也有小小的莲蓬,亭亭地,孤单地,立在翠绿的荷叶边。花落,那莲子初成。唯愿爱情的花常开不败,世人,有谁愿意去咀嚼那花落之后苦涩的莲心。

  我徘徊在风铃长廊,听铃声清越,仿佛听到有隔世的思念,穿过浩渺时空,直击心底。不由得心上一疼。在沈园,人会情不自禁地惆怅起来,相思起来。那假山边,那小亭下,那鱼池边,那荷花柳色面前,每一个地方,都那么适合一个人低下眉头,轻轻思念一回,思念从前的那个人,那个人呀!

  绍兴还是文学的绍兴,是内心深厚的绍兴,是目光深邃的绍兴。

  去绍兴,定会去鲁迅故里。两次去绍兴,两次都去了鲁迅的故里。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那是现代文学的一个故里:百草园,三味书屋,茴香豆,孔乙己,咸亨酒店……

  百草园其实就是周家的一个大菜园子。进得园来,迎面看见菜畦边立着一块黄而润的石头,上面阴刻“百草园”三个大字。石青色的字,笔画圆润流畅,好像盛夏时节的植物藤蔓在缠绕盘旋。

  四围是高高的粉色院墙,墙壁上白粉斑驳,爬山虎贴着院墙蔓延攀爬,绿意一片一片。院墙旁,高树成阴,我不认识皂荚树,不知道哪一棵是被鲁迅写进文章的那一棵。

  园内土地平旷,整齐的菜畦里种着整齐的玉米,修长如剑的叶子映照着夏日亮烈的阳光。叶子上,阳光也成了劍形了,也有剑气了。

  那口老井还在,青白色的石井栏依旧光滑,我低头探看了一下井底,真是幽深。幽深的井底有隐约的水光,也是深邃的,仿佛爱国忧国者半夜凝眉思索时的目光。

  遥想一百多年前,一个懵懂的孩童,他在这个园子里听鸣蝉在高树之间长声吟唱,在砖缝里寻找那些可爱的昆虫,拔何首乌的根,摘覆盆子,吃桑葚……在这样一个高高院墙围起来的园子里,他度过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童年。他在这里长大,然后离开这里,出门求学,学医,从文,走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成为一代文豪,成为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的“鲁迅”。

  他是绍兴的骄傲。绍兴因为他,也格外有了一种厚重,有了一种硬气和胆气。这是绍兴这座城的独特气韵,是绍兴的骨。

  从百草园出来,沿着一条细长的街道,走不多远,就到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内一座有名的私塾,教书的先生叫寿镜吾,是鲁迅说的“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鲁迅离开百草园,结束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之后,便是在这三味书屋读书,从十二岁读到十七岁,可以说,这里承载了他的整个少年时代。

  站在三味书屋门口,迎面看见高高悬挂的横匾,写着“三味书屋”四个大字。匾下挂着一幅画,画着松树和梅花鹿,画的下方放着一张高高的长条几,条几的右端放着一个画像,想来应该是寿镜吾老先生了。三开间的小花厅里,课桌椅子整齐干净,没有先生,也没有学生,可是严肃安静的气氛依然还在。仿佛刚刚放学了,老师严肃的训诫声音还回旋在这个书屋的空气里。

  门外转了转,腊梅树还在,枝干遒劲苍老,叶子浓碧。想像冬日来临,孩子们跟着老师读古文,抑扬顿挫间,腊梅花清冷而芬芳的气息袅袅自窗缝和门缝飘进屋内,真让人感动。那时是晚清啊,国运衰落,民生艰难,萧条之气如满城落叶弥漫。可是在江南,在绍兴城内的一个私塾里,腊梅的冷香里书声朗朗。

  也许那几个读书的孩子还不懂得“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这人生三味,也不懂得读书人的命运也会有如同孔乙己那般的悲凉,他们也许只盼望着读完文章后,快快下课到园子里堆雪人去。他们还不懂得老师的严厉,不懂得一个封建社会末期知识分子的胸中块垒。

  就像挂在大厅正面墙上的那幅画,松树和小鹿。老师如同松树一般苍老高大,饱经风霜却伸展枝叶庄重地搭出阴凉,而学生却如那只伶俐敏捷的梅花鹿,矫捷的身子,仿佛随时会扬蹄腾跃,消失于视线之内,多么不安分。

  夕阳西下时,我离开三味书屋。回头再看一眼这个三开间的小花厅,夕阳橙红色的光芒厚厚覆盖在那松树梅花鹿的画上,日色晕染之下,那幅画格外有了一种圆融饱满和重量。松树伟岸庄严,梅花鹿聪敏有力,在一幅画里,它们和谐融为一体,融为一种风景。

  这里,走出了鲁迅,他揭露虚伪、丑恶和顽疾,成长为一座思想的碑。他终生敬重这位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他批判封建教育,可是写到三味书屋,依然怀着一个斗士难得的温情。

  出了三味书屋,天色已经暗下来,长街上的灯火次第亮起。沿路的酒肆饭馆里,绍兴黄酒的香味已经飘散出来。朋友说:不要小看黄酒,喝起来醉人啊!

  在离开绍兴的这个晚上,在桥头边的一个酒家,我也斟了一杯黄酒。举起透明的玻璃杯,摇了摇,看琥珀色的液体在杯子里波来浪去,我知道,它外表婉约如水,可是水里藏着力量。这是长了硬骨头的水,这是绍兴黄酒。

  这是绍兴。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