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电影界,新中国建立后的男演员中,称得上“硬汉”的并不很多,杨在葆先生要算一个。他高大威武,帅气十足,眉骨鼻梁高耸,目光凌厉专注而极富穿透力。塑造的银幕形象,无论是军人还是厂长、工人,还是类乎美国西部片中的正气凌然的英雄武侠或正义力量化身,都在观众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了银幕艺术的经典。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我们这一代人,没有“追星”这个概念,更不会痴迷推崇哪个美女明星。但是我们有英雄情结,以致对书本中银幕上的英雄形象格外地敬慕。同样,对扮演正面英雄人物的演员也就格外地敬佩。可惜改革开放以来,此类正气凛然的演员似乎越来越少,致使一些女里女气的小白脸,仅凭所谓女人缘高颜值的奶油新派小生充斥影视圈。记忆之中,演过《从奴隶到将军》的杨在葆先生,或许就是我心目中最后的硬汉。他说自己十多年前已经淡出银幕,其实先生的心一刻也没有离开电影事业。年轻一代人已经淡忘了他的形象。而从未见过他的我,却成了这位“最后一条硬汉”的铁杆粉丝。其实,我心中有许多这样的偶像,他们分布在新中国的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杨在葆先生,作为电影界最后一位中国式的英武骑士,西部牛仔,他的凛然正气,正是我们时代和人民所呼唤的。如此,从不追星的我,倒把杨先生视为心中偶像,敬重的英雄。
2017年9月26日下午,有幸在西去高铁的同一节车厢见到了杨先生,也许是缘分到了,命运安排我们在这一节点相遇。但见先生鹤发童颜,目光炯然,红衣戍装一般风采依旧。真是一次意外巧遇,我感到欣喜。原来都是被邀请为中组部举办的全国村官培训班讲课。相互一见如故,一路交谈不止。先生虽已八十有三,但却热情似火,信心十足,思想单纯若少年,心灵干净似赤子。这第一印象极佳。难怪先生能塑造出那么多纯正高尚,足以净化人心的银幕形象。真正表里如一的本色艺术家。当今之时,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一路邻座同行,一路上拉不完的话题。我们谈农村扶贫,谈青年村官的使命与作用,谈文坛及演艺界成绩与时弊,谈他所塑造的各类人物,谈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银幕形象塑造,谈当下电影的成败得失,谈毛主席以至习近平的文艺思想等等。深感先生的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看问题的立场和观点方法。他一直站在人民立场上,站在维护人民利益的大局,不愧是忠于人民的人民艺术家。先生谦虚谨慎、谈吐儒雅,很讲政治原则,很有纪律性和言辞分寸。他一再表示还想拍一部反映现实生活的电影,献给时代和人民。如此一路交流,对先生更是敬重。先生实属那种思想与言行、人格与艺品完全一致的与时俱进的人民艺术家。我们文艺界有大量这样的艺术家,共同构筑起社会主义的文艺峰峦。他们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人民的文艺事业,但大多虚怀若谷,做人的姿态放得很低,而把艺术事业看得很重。杨先生继承了这种优良传统和作风。他把个人私利看得很淡,而把国家民族利益看得很高。他把个人成名成家看得很轻,而把艺术质量和社会效益看得很当紧。总之,先生的人格魅力印证了他的艺术活力的源泉所在。在我心中,更加确立了他那英雄硬汉的高大形象。先生言若其品、艺若其本、字若其心、人若赤子,根源出自农家。在商业化浪潮冲击下,不褪本色、不忘初心、不图金钱、不失原则,在演艺界树牢了令人肃然起敬的硬汉形象。
当他进入讲堂,走向讲台开始演讲,那红色的上衣,赤褐的脸庞与银白的头发,就像一团燃烧的炽烈的精神火炬投入青年们中间,点燃了每个人的热情烈焰,现场不时发出火山爆发一样的掌声。杨在葆先生,人民的功勋电影艺术家,他用他的信念的坚定,用他的业绩与执著,用他的朴素与深刻,用他的热情与善良,为自己描画出一幅真正藝术家的肖像,那就是同他六十多年所塑造的众多银幕形象完全融为一体的亲切、质朴又高大的经典形象。他是1955年从皖北农村走出,进入上海戏剧学院学习的,可谓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人民自己的艺术家。他始终如一,忠于国家和人民,继续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人民真正需要的艺术家是他这样的。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