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食为天

时间:2023/11/9 作者: 岁月 热度: 16858
王族

  

鸽子汤



  一只鸽子,顶九只鸡。

  说的是鸽子营养丰富,吃了有不少好处。

  另有一个说法,来自民间主妇的念叨:鸽子鸽子不要怪,你在阳间是一道菜。

  这一说法,则说的是鸽子汤。

  吃鸽子汤,可一分为二,一是吃鸽子肉,二是喝鸽子汤。若将二者做比较,则汤比肉好,人们往往看重的,是味鲜汁浓的那一钵汤。

  去年冬天在民丰,听朋友说到了民丰不吃鸽子汤,等于白来一趟,于是大家便约好中午去吃鸽子汤。我以为鸽子汤仅仅是一碗汤,朋友说不是,鸽子汤是饭,不仅仅只限于喝,而且还要吃。大家忙到中午出门,因为提前联系好了饭馆,进去坐下不久,便端来一个小钵子,细看,里面卧着一只炖熟的鸽子,汤则浓酽,里面有一个红枣和三五颗枸杞。那红枣许是被炖煮得膨胀了,而枸杞则不变颜色,仍显得灼红鲜亮。

  因为先前一直觉得鸽子可爱,便为就这样吃鸽子而难为情。朋友对我说,你有机会去养鸽子的人家看看,就知道鸽子并不是只养着玩的,在和田乃至整个南疆,鸽子都是食用的,你见多了就知道得多了,知道得多了就像对待羊一样,不会徒伤悲了。听他那么一说,心里便没有了顾虑,从从容容开始吃一钵鸽子汤。

  从大家闲聊中得知,一只鸽子用一个钵子炖出,切不可用大锅炖熟后进行分配,否则就味淡肉松,食之如同嚼蜡。

  因为是第一次吃,不知是先喝汤还是先吃肉,见别人都没有动,心想或许还有配套的东西没有上齐,便坐着等。少顷,服务员又端来了小馕,一人一个。如果是大馕,就得两个人分着吃,而现在的馕,刚好够一个人吃完。

  看别人先喝汤,便知道吃鸽子汤与吃丸子汤一样,先喝一口汤,可知一碗或一钵的味道如何。我试喝了一口,味道极为鲜美,有一股浓浓的肉香。这便是鸽子的味道了,經过炖煮之后,浸透了汤汁,一喝便满口津香。喝第二口时,我含入一颗枸杞,轻轻一咬便尝到一股甜味。但我没有把枸杞吞下,枸杞是用于提味的,将其食之没有多大用处。

  接下来,我撕掉一条鸽子腿,轻轻一咬,肉质细嫩,有极为舒爽的口感。慢慢咀嚼,便尝出了鸽子肉的特殊味道,醇香、细腻和嫩柔。因为鸽子肉不多,须慢慢吃,吃着吃着便觉得,品要比吃重要。

  喝了汤,吃了肉,不可让馕闲置一边,便掰一块浸入汤中,等泡软了再吃,便有了绵软酥糯之感。尤其是肉味也浸入了馕中,显得格外醇香。这时再回味朋友所说“鸽子汤吃的饭”是很有道理的,有肉有馕,可吃可喝,吃法虽然简单,但内容丰富,不失为难得的享受。

  吃到最后,才将那颗红枣吃了。好家伙,鸽子汤最让人动情的地方,原来在这一颗红枣中——肉味同样浸入了枣肉中,一口咬下,便尝到一股从未品尝过的浓香,让人疑惑枣肉也是鸽子肉,但枣肉的甘甜很快便让人反应过来,此仍为枣肉。

  吃过鸽子汤后,才了解到,因为鸽子体积小,所以从不将鸽子剁开,而是整只放入锅或钵子中炖熟。做鸽子汤,要先将鸽子洗净,放入锅中的凉水中,用武火将水烧开,煮几分钟后捞出。这一步骤主要是将血沫滗出,有利于再次炖煮时保证味道醇美。然后,将鸽子放入锅或钵子中,加枸杞和红枣,炖两小时左右即可出锅。有的地方会放入党参、山药、葱花、大蒜、干辣椒、干百合、桂圆、姜片、花椒等,但新疆人却只放枸杞和红枣,图的是保持鸽子的原味。

冰糖心



  去年底的一天,我从阿克陶返回克州,经疏勒县旁的兵团四十一团场,朋友购得一箱苹果,以备接下来的几日解渴。

  我尝了一个,爽脆甘甜,水分极大,尤其是吃完后,一股甜味浸遍口腔,长时间都未散去。如此浓甜的苹果,一定含糖量极高。问及那苹果的详细情况,朋友告之,其名曰“冰糖心”,是新疆最甜的苹果。我便诧异,我先前曾在疏勒当兵六年,未曾听说有如此好的苹果。朋友估计我在疏勒的那些年,冰糖心尚未兴起。他还说人们如今都喜欢吃冰糖心,别的苹果基本上无人去碰。此等情景,自然是因为冰糖心太甜,甜的水果谁不喜欢呢?

  细聊冰糖心,便了解到其不凡之处。用科学的说法,冰糖心含糖量在百分之十八到二十五,也就是说,一个冰糖心的果肉中有如此之多是糖。为了证实,朋友用刀横面切开两个冰糖心,一个自核心向外延伸出两圈糖分,呈透明状;另一个的糖分堆积在果核心上,有凝结厚实之感。如此可观可感的糖心,诱惑得人忍耐不住,捧一个在手中吃了几口,其甘甜滋味自口腔向体内浸漫,让人觉得颇为幸福。

  冰糖心不但甜,而且外观灼红,质感细嫩光滑。吃冰糖心之前的清洗颇具仪式感,用清水将其表面洗干净后,便就更红艳嫩滑了,尤其是有水珠欲滴不滴,慢慢沿果身悬滑而下,让人觉得是一滴蜂蜜从冰糖心中渗了出来。

  人们吃冰糖心,大多都要切开看几眼凝于果核的糖分。此等情景,大概就是人常说的“色香味”中的色了,看过几眼再吃,便觉得冰糖心更甜。

  南疆的喀什、克州和阿克苏四地州,均盛产冰糖心。从阿克苏再往前就是库尔勒,那里是香梨的天下,冰糖心无心与香梨争斗,便不再向前。

  阿克苏因冰糖心久负盛名,但阿克苏范围内以温宿的冰糖心为最好,所以最好的冰糖心,出在尚未传出名声的温宿。

  温宿是一个奇异的地方,在少水少树的新疆,居然长出一个神木园,其千年大树的粗壮枝干,多伏卧于地上,间或又生枝长出一棵树。进入园中,头顶被浓密的枝干遮去光亮,让人疑惑是别处的原始森林被移到了天山脚下。人们觉得仅仅称其为神木园不过瘾,遂又称其为“天山神木园”,有了天山二字,便配得上那些千年大树的气势。

  千年大树和极甜的冰糖心,之所以在温宿成为传奇,皆与当地气候和地理环境有关。温宿处于南天山下,日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冰川雪水充足,沙性土质层丰富,极利于植物成长,亦有利于水果含糖。新疆的水果多,主要得益于日夜温差和充足的光照,人们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水果,如四月桑椹,五月杏子,六月桃子,七月西瓜,八月葡萄,九月香梨,十月冰糖心,十一月后还有葡萄干、杏干、巴旦木、干无花果等。有人说,喜欢吃水果的人,一年四季嘴都是甜的。有一位小伙子,别人给他介绍对象,却总是见不到他,他妈妈说,每个月都有那么多水果,他一种接一种忙着吃呢,等他吃够了,自然就把目光从水果上移到了姑娘身上。新疆人就是这样,虽然身处赤野干旱之地,但却享受着很多甘甜的水果,有时候甚至把水果当饭吃,其幸福与别的地方的人自然不同。

  冰糖心最早在温宿出现,亦有一段趣事。有一人经营一个苹果园,到了釆摘季节,发现靠近水渠边,且长在沙土中的苹果树结出的苹果,比别的树上的苹果甜很多。他惊异地细看那苹果,发现果核周围凝有黄色的东西,他用舌头一舔,觉得像舔了一口蜜。他大喜之下惊呼,这苹果把糖长在了心上。冰糖心一名因他传出,成为越传越远的好名字。

  那人在后来经过仔细分析,发现那水渠中流淌的是天山积雪融化的雪水,而苹果树生长的地方皆为沙土,正是雪水浇灌和沙层土质,才让那一带的苹果变得糖分高,水分足,口感脆。最为神奇的是凝固在果核上的糖,可观可感,不用再做什么证明。

  那人在第二年春天尝试,用沙土栽下苹果树,然后用雪水浇灌,果然长出了满树的冰糖心。

  对了,温宿的意思是“多水”,阿克苏的意思是“白水”,这两个地方都在名字上强调水,与水有关的故事,亦是多之又多。

  新疆就是这样,没有水便罢,一旦有水,就一定会创造出奇迹。

枸 杞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小雅》,吴树干和赖长扬二先生将其翻译过来,意思是“惘惘登上北山去,采枸杞啊枸杞啊!”

  可见食用枸杞,渊源久矣。

  《本草纲目》则称枸杞:“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

  枸杞是古老的植物,正因其古老,已被人类服用多年。大江南北均有枸杞,新疆亦盛产枸杞,并另有一名:古城子。可能最早在新疆种植枸杞的人住在一个古老的城中,便得了此名。

  枸杞有不少别名,如苟起子、枸杞红实、甜菜子、西枸杞、狗奶子、红青椒、枸蹄子、枸杞果、地骨子、枸茄茄、红耳坠、血枸子、枸地芽子、枸杞豆、血杞子、津枸杞等。

  在新疆见得枸杞多了,发现其生长有一特点,即多生长于沟崖、山坡、水渠边和灌溉地埂。如果在戈壁荒滩中,往往连片成长,在花季一片鲜艳,到了挂果时则又一片彤红。

  也有人工栽种的枸杞林,密密匝匝连成片,走近细看,各树之间枝干交错,想必枸杞种植得拥挤一些,彼此间并不碍事。

  无论是野生或种植的,枸杞树最吸引人的是果实。枸杞圆如樱桃,红润饱满,如果是清晨或下过雨,便有水珠凝悬于果实顶端,欲坠不坠,是难得一见的美感。成熟的鲜嫩枸杞是可以吃的,其味近乎葡萄味道,且有甘美脆爽之感,吃几颗后,口腔中会长久存留酸甜味道,颇为提神。

  每年六月为枸杞采摘期,人们将其从树上摘下,放在阴凉处晾至皮皱,然后曝晒至果皮起硬,果肉缩紧,便可收起。每年在南北疆的辽阔戈壁上,可见到晒枸杞的火红场面。有时候枸杞从眼前铺向天边,像是一块巨大的红布把戈壁覆盖了起来。

  有一年在木垒,见人们在晒枸杞,一群羊经过旁边,便惊恐地咩咩叫,任凭主人如何驱赶,死活不向前一步。晒枸杞的人亦不解,好好的羊为何如此恐惧,难道有狼?他们便向四周的山冈张望,有谚语说有人就有贼,有山就有狼,如果有狼,一定在山冈上。但是山冈上没有动静,树不动,草不动,看样子不会有狼。那群羊在原地挨了一个多小时,才小心翼翼向前走去。而远处的山冈上,有几条黑影闪烁进了山谷。果然有狼,羊的感应灵敏,它们果断停止不前,避免了一场危险。后来人们断定,是火红的枸杞让那几只狼怯畏,才没有袭击羊群。狼怕火,酷似大火的枸杞让它们犹豫,最终放弃了计划。

  枸杞可食用,最常见的是泡水喝,可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抗肝损伤、降血糖、抗脂肪肝、抗肿瘤等作用。但枸杞泡水亦有三害:阴虚者易上火、过量会流鼻血和影响视力、血压升高。

  在和田曾喝过枸杞玫瑰茶,汤色红亮,花片和枸杞鲜嫩,喝下一口后尝出味道醇馥,润腔舒服,是难得的享受。得知女性对此茶格外青睐,便断定其最大的好处是美容。

  枸杞也多用于做饭,抓饭、炖羊肉、鸽子汤、炖鸡、炖鱼、阿魏菇汤、缸子肉、诺鲁孜饭、苞谷汤饭、苏甫汤等,放一把枸杞进去,不但好看,而且提味。最独特的是枸杞膏,以文火長时间煎熬,去渣浓缩后,加蜂蜜搅匀,冷却后收起。用时极为简单,用沸水冲服即可。

  枸杞树多刺,人们采摘时多遭受扎痛之苦。但刺亦有好处,有一年蝗虫泛滥,人们担心尚未成熟的枸杞会遭受损害。但蝗虫灾害过后,枸杞却无一受损失,是蝗虫怕枸杞树上的刺,都绕飞去了别处。

  另有一事,一人栽下枸杞树后,一场大雨让一棵枸杞树倒下,又被风刮到别人地里。那人欲占便宜,便不吭声,他不好意思要回,便看着那人将那棵枸杞栽到了地里。孰料那是一棵不挂枸杞果的树,该开花时照样开花,但就是不结一颗枸杞。那人沮丧地砍了那棵树,接着又砍了附近的十余棵树,重新栽下树苗,等待长高后重新开花结果。

  有人问他为何砍那么多枸杞树,那人沮丧地说,他觉得枸杞树有个规律:一棵不结果,十棵光秃秃。听他那么一说,人们都面露骇然之色,回去细看自己的枸杞树,看有没有不结果的。

  那人所说,是真的吗?

头发菜



  头发菜因酷似头发,故得此名。

  白居易吃过头发菜后,写下了诗句“仰窥不见心,石发垂如鬓。”

  广州人喜欢八和发一说,所以把头发菜称为发菜,寓意发财。

  新疆人则直接叫头发菜,并称其为无价的黑色珍品。

  十余年前在额尔齐斯河谷间,第一次见到头发菜,其时正是头发菜成熟期,眼见岩块、碎砾、石缝等处,长有一堆又一堆头发菜。本以为此物喜欢生长在坚硬的地方,不料一扭头又瞥见,在低洼雪水、雨水积存的地带亦有头发菜。细看,头发菜丝长得长短不一,但都细长,颇为棉密地穿插交织在一起,看上去很像头发。它们的颜色初看以为是黑色,但细看后才发现是墨绿,隐隐有凝重沉积之感。后来吃到了头发菜,则全然变成了黑色,看来这是一种会变颜色的植物。

  碰到了,就摘一些回去吧。我们将头发菜丝捋顺,从根部掐断,然后就是一大把到了手里。头发菜丝给人柔软舒适的手感,忍不住便像梳头一样将其一一捊顺,装入口袋。

  提着一袋头发菜往回走,有人指着喀纳斯方向说,西域时的头发菜,被骆驼驮着,沿着丝绸之路,走到了当时的波斯、大食(今伊朗),在外面的名气比在中国大得多。当时的丝绸之路热闹非凡,头发菜没有扬出名声,之后便就很难了。

  当晚,擅长做饭的人操作,大家吃了一顿凉拌头发菜。仔细品尝,里面放了蒜、葱花、红辣椒、花椒、香菜、藿香,泼了烧热的清油,在底下辅了一层核桃仁,但没有放醋。问及为何不放醋,答曰头发菜被醋一泡便酸涩,所以不放醋。虽然少醋,但味道仍不错,头发菜丝经调料调味后,有一股麻辣的味道,加之是刚摘下的,所以显得极为脆爽,尤其是棉软、柔嫩的口感,实属难得的享受。

  问及做法,厨师说做头发菜最关键的是洗菜,来来回回洗上不下十遍,才算是洗干净了。又问头发菜中有什么脏物,非要那样洗不可?答曰里面有沙子,所以要多洗。洗净后放入沸水,焯一下即可出锅,时间千万不能太长,否则便太过于棉软,食之有菜糊糊的感觉。其实头发菜是时令蔬菜,吃就图个新鲜,如果不新鲜便没什么吃头。

  头发菜可炒食、凉拌和做汤,以滑、柔、嫩、脆、润等特点吸引人,并以清香细洁、柔软鲜美成为蔬菜之首。

  头发菜有降血压、降血脂、治疗创伤、佝偻病、痢疾、气管炎、鼻出血、化痰止咳、凉血明目、通便利尿等作用,但体质寒凉者、肾脏不好者要少吃或不吃。有一人为头发菜的美味诱惑,便贪吃得多了,不料第二天双脚肿胀,无力迈出一步。原来他有风湿性关节炎,吃了头发菜无异于雪上加霜。

  我曾吃过头发菜蚝粥、头发菜蛤蜊汤、头发菜海鲜羹、素炒头发菜、头发菜炒鸡蛋、头发菜猪爪、头发菜羊腿肉、头发菜鸡丝、头发菜虾仁、头发菜马肠、头发菜西芹、头发菜芦笋、银耳头发菜羹、头发菜剪饼、头发菜竹笋扒鱼肚、肉松头发菜豆腐、头发菜莴笋汤、头发菜鱼丸汤、酸辣头发菜汤、头发菜蚝豉莲藕猪手汤、莲藕头发菜红豆汤、头发菜竹荪卷、头发菜扣肉等。

  印象最深的是亲手做过的头发菜蚝豉粥,先将米在焖锅内煮到沸腾,然后将泡开的蚝豉切成小颗粒状,放入锅内煮十分钟,然后把焖锅内胆放入焖烧锅内,焖两小时,将内胆取出,放入切好的头发菜,用筷子搅散,煲十五分钟,加入盐,便可盛出吃了。

  前年又去了额尔齐斯河沿,发现头发菜少多了。有人说近年来乱采滥挖得很厉害,头发菜已经很少了,但乌伦古湖一带的头发菜仍然不少,每年都能采出很多。到了乌伦古湖边,便打听头发菜的情况,人们却都摇头,一脸的失望之色。原来乌伦古湖一带的头发菜更少,有的人找上一天,也未必能找到一束。

  我们在湖边一侧的山谷中闲逛,碰到一位放羊的牧民,他的羊踢翻了一块石头,他却长久盯着石头下面看,直至脸上浮出失望的神情后才离去。

  有知情者告知,那石头下长过头发菜,现在却什么也没有了。听他那么一说,心情一下子便变得沉重起来。

石河子凉皮



  几年前在乌鲁木齐一家“石河子凉皮”店,为一位姑娘吃凉皮惊讶,她先是对服务员说,凉皮和面筋各一半,醋少,辣子要多,两勺。等凉皮端来,她尝一口觉得不够辣,又让服务员加了一勺辣子,眼见那盘凉皮已一片通红,但她吃得颇为惬意,不顾周围人惊愕的表情。

  新疆人喜欢吃石河子凉皮,尤以年轻姑娘为多,所以街头多见石河子凉皮店,一般都是只卖凉皮,分大份和小份两种,吃者多为回头客。

  我没去石河子之前,就吃了石河子凉皮,觉得以地名冠以一道食物的名字,那个地方便让人充满想象。后来到了石河子,却并不多见凉皮店,想必是因为名声在外,石河子人都跑到外面卖凉皮了,或者说,开凉皮店者多借“石河子”三字招揽生意,让人误以为石河子凉皮均出自石河子。

  世间事物错综复杂,一盘凉皮也不例外。

  石河子凉皮叫得响,其实是有历史的,石河子的人群构成,是一盘凉皮扬名的关键。新疆自五十年代成立兵团后,各团场农工皆以种地为生,但每个月却能领工资,待遇比别处的农民好得多。石河子是兵团城市,以陕西和甘肃人为多,陕西有擀面皮,甘肃有酿皮子,他们将其带入石河子后被称为凉皮,历经五六十年时间,名气越来越大。

  还有一个原因,石河子的小麦好,做出的凉皮色泽鲜亮,看似薄得几近透明,但却极有韧劲,一尝之下便可发现,其筋道比其他凉皮强很多倍。

  我老家天水有面皮和呱呱,尤以调料独特而受欢迎。老家人将呱呱配一个烧饼作为早餐,不知情者以为很辣,实际上那是一种香辣,早餐一顿可提神一上午。按说,我自小吃天水的面皮和呱呱长大,嘴应该刁顽,但第一次吃石河子凉皮便满心欣喜,老家的面皮和呱呱遥不可及,而石河子凉皮近在眼前,刚好弥补遗憾。

  也就是在第一次吃石河子涼皮时,发现其吸取了川菜的麻,湘菜的辣,再加入浓酸的醋,味道既浓郁又清爽,很符合新疆人直率的性格。新疆菜不在八大菜系中,但有融会和吸纳的长处,石河子凉皮便是佐证。

  我这些年吃石河子凉皮,固定去处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店。记得早先有石河子凉皮招牌,后在一次大风中被刮破,开店者没有再做,但生意不受影响。因为店小,坐十人便显得拥挤,我每次去都避开饭点,进门向女店主报上想吃的凉皮、面筋和牛筋面的比例,她利索地拌好,我一人坐在店中慢慢吃,觉得颇为舒服。

  一次见到她做凉皮,便多看了几眼。也就是那几眼,让我知道了石河子凉皮的做法。她把和好的面放进盆中,用凉水不断地搓洗,一直洗到淀粉和面筋分离,把面筋取出,将洗面水澄清沉淀,倒去上面的清水,在剩下的糊状淀粉中加适量的苏打,在涮盘内抹出一层,在上面抹少许清油,便放在开水锅上蒸了。她动作娴熟,不一会儿便做出一张,入锅的那张三五分钟即熟,下一张刚好跟上。

  我尝了她新做出的凉皮,看着她浇上辣椒油、醋、蒜末、酱油、芥末、芝麻酱等作料,看上去颜色悦目,一吃更觉得爽滑柔软,似乎还品出了食物刚出锅的那种蒸馏香味。

  后又去吃,她唤女儿为我端来凉皮。我见是一亭亭玉立的少女,便想起以前她也曾给我端过凉皮,那时她大概七八岁,怕盘子掉地上,便用双手紧紧握着,还咬着嘴唇。如今她已长成了大姑娘,我亦猛然发现,我已在这个小店吃凉皮有十年时间。

  一次与女店主闲聊,得知她来自兵团农四师的六十六团(伊犁),很早便做凉皮谋生,乃至到了乌鲁木齐,顺理成章开了这个小店。她说其实还有比石河子凉皮更好吃的凉皮,至今没有出六十六团,叫“矮桌子凉皮”。一位大娘最初经营时,因为只有几张矮桌子,被人们叫出了“矮桌子凉皮”一名。那凉皮很好吃,六十六团人数十年间只要想吃凉皮,必去那家。

  我打听了一下,如今在六十六团,矮桌子凉皮店的生意依然很好,别的店已改用机器做凉皮,但那家却依然坚持手工制作。传来的消息还说,当年创下矮桌子凉皮的大娘已经年迈,担心矮桌子凉皮传承无望,甚是焦虑。

  我曾去过六十六团,没有碰上矮桌子凉皮,如若再去,一定要品尝一次。

  不论是石河子凉皮,还是矮桌子凉皮,皆出自兵团,深思此事,便明白了一点,兵团人在新疆多年种地,能出好吃的凉皮,亦是必然。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